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創新思路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6W

摘要: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許多高校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形式缺乏多樣性和實用性,模式侷限為開會、聽報告,已經無法適應95後大學生需求,入學教育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的。本文擬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採取團體輔導形式,創新入學教育模式,提升學生參與熱情,保證教育效果,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創新思路論文

關鍵詞:團體輔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

大學生入學教育工作是學生升入大學後的第一課堂,新生能否成功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能否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不僅關係到個人未來發展,也關係到高等教育目的的實現。因此,高校要把握大學新生的特點,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對新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做好大學新生教育及管理工作,幫助大學新生順利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階段,引導他們認識大學生活特點,制定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更好地健康成長成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應圍95後大學生特點展開,圍繞新生不適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疏導。95後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當他們進入大學校園後,表現出集體榮譽感低、以自我為中心、學習目標缺失、人際關係緊張、康作者能力差、交流依賴網路、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等等諸多不適應現象。目前,許多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較多,如形式缺乏多樣性和實用性,模式侷限於開大會、聽報告和講座,開展新老生師生經驗交流會的形式,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教育形式和效果差強人意。本文擬研究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中引進團體輔導的形式,創新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提升入學教育效果,更好的服務學生,使其適應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更好地走向社會。

一、大學新生的特點

大學一年級是新生適應和轉變的關鍵時期,是大學中最重要的階段。新生入學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瞭解95後大學生的特點,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入學教育的重要依據。

1.思想發展特點。他們思想單純,功利性較強。高中的目標考上大學實現後,到了大學目標不明,學習動機缺失,對大學、人生缺乏認真的思考和規劃。受網路社會的影響,不少新生理想信念缺失,他們不喜歡被說教,不喜歡高談闊論。這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探索自我,重建學習動機,制定學習計劃,明確新的奮鬥目標,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四年。

2.身心發展特點。95後大學生大多都是獨身子女,自我意識更加突出。他們有個性、張揚,愛憎分明,富於幻想,但心裡承受能力較差,無法調適面臨的巨大落差。他們的依賴感較強,無法擺脫對老師、父母的依賴,但又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有的任性,自私,不知如何與人相處,情緒波動較大,心理問題較多,時間管理、經濟管理的能力欠缺。這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據新生身心特點,幫助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機制,促使身心健康發展。

3.學習發展特點。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學生需要自己選課,自己制定培養計劃,而不是按部就班進行。老師上課講授內容資訊量大,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準備工作要充分,自學能力要要強。大學的學習不僅僅強調應試教育,考高分,更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新生的認知等特點,引導他們積極改變自己以適應學習環境,營造有利於激發新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氛圍,幫助他們理解學習的本質。

4.生活發展特點。資訊網路時代,大學新生可以利用網路搜到各種資訊和資源,他們藉助電腦學習軟體,因生活空虛無聊,有同學會沉迷網路遊戲不能自拔。多媒體時代,他們會利用手機app下載各種應用,方便學習、生活。他們會刷朋友圈、聊qq、發微博,忽視面對面交流,成為典型的手機低頭族。這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善於利用新媒體和學生進行交流,結合網路時代特點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豐富課餘生活,減少手機依賴症。

二、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

依據大學新生特點,我國各高校都逐漸開始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也開展了一些有價值的教育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入學教育活動模式和效果仍存在著一些不足。

1.入學教育時間集中且短暫。為了讓新生儘快融入大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高校開展新生入學教育講座時間比較集中,一般安排在開學後一個月內,時間集中且短暫,既不符合個人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集中短促的模式,會極大的影響入學教育效果。新生在入學教育之後的學習生活中真正遇到實際困難和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忘記當時的教育內容或者遇到新的情況未涉及,最終會導致新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得不到有效且及時的解決,產生入學教育與學生實際需求產生的錯位現象。

2.內容針對性不強。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入學教育內容侷限在入學啟蒙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專業素質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有的內容走過場,平淡無味;有些內容程度較深,晦澀難懂。忽略95後大學生具有比較強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特點,內容沒有與時俱進,無針對性,缺少量身定做的亮點。

3.教育形式單一。各高校為了表現入學教育形式多樣,因此在名目上花樣繁多,如:愛校教育、職業生涯教育、新生適應教育、安全教育、專業教育等,究其內涵,還是有以下幾種形式組成。每年高校新生眾多,因場地、精力有限,入學教育講座多采用傳統的集體聽報告和講座的形式,邀請老師進行1-2個小時介紹,內容枯燥,學生興趣度不高;組織參觀校園、實驗室、圖書館等參觀活動。

4.互動性不多。教育心理學認為,互動的情感關係是教學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隱私。目前國內新生入學教育的主要方式還是採取了“填鴨式”的單向灌輸,新生在整個入學教育過程中只能是被動、機械地參與,缺乏感情交流,缺乏和學生情感上的互動,依賴不利於交流師生間情感,二來也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三、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應用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輔導形式,即由老師根據學生問題的相似性,組成小組,通過共同討論、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問題。它是以學生團體為物件,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團體的形式一般通過小組聚會、遊戲等互動活動,參加成員互相溝通、交往,共同討論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索,並輔以適當的理論講座和行為訓練。目的是通過彼此啟發、相互接納、支援鼓勵,使成員增強自我認識,學會悅納他人,獲得自信,並在小組互動中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加社會適應性,促進人格成長。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2015級新生入學教育中職業生涯教育採取團體輔導形式,讓具有相似職業困惑的學生形成團體,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作用,促使學生在互動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瞭解自我、接納自我,瞭解職業及其成功必備的條件,明確個人的職業理想,提供生涯決定的能力。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團隊的人數為25人,老師首先通過製作名片的方式將25人分成5組,每個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團隊建設任務,如組名、組歌等,均有小組成員共同協商決定。同時還要求每個小組成員上臺進行小組展示,評選出最佳小組給與獎勵。老師在團隊輔導員過程中採用遊戲、分享等方式帶領學生開展自我探索,通過興趣島遊戲、MBTI測試、價值觀分享等等,幫助學生認清自我,對自己做出綜合評定,形成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和定位,以發展個人優勢,彌補不足。通過遊戲、小組展示、感受分享等,將多種技術整合一起,團隊輔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和積極性,突破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方式,變成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更有利於思想的碰撞以及感情的建立。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因為人數少,更方便老師瞭解同學的反應,評估學生的收穫,學生的參與度也得到極大提升。團體輔導開展專題講授的方式,內容針對性強,學生反響強烈,效果良好,全方面調動學生自主性,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徐曉澤,團體諮詢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2.5:46-48

[2]崔洪成.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創新模式研究[J]大家.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