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才智咖 人氣:1.53W

高效應構建網路心理諮詢平臺,利用大學生對網際網路的興趣,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現代網路技術緊密結合起來。

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要:當代大學生正處於社會轉型和科技發展的風口浪尖,面臨著一系列的重大抉擇。但是,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卻不容樂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各種心理疾患。因此,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文章從理論基礎、基本原則和具體對策三個方面,著重探討了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期望能對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一定的幫助作用,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正面臨著諸如知識儲備、思想道德修養、個人品質培養、交友戀愛以及就業等等一系列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的轉型升級都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學生的心理髮展尚不成熟,正處於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正處於心理變化最激烈的不穩定時期。近年來,種種駭人聽聞的校園事件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各種心理疾患。

據相關報道顯示,有16.5%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1]。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關係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不僅是高校育人成才的根本需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本需求。自教育部2001年《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頒發以來,各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了一定的經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但是,縱觀大學生實際心理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因此,高校應正確認識和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思考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斷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

1.以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思想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切學科的理論基礎,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科學的認識和改造西方心理學理論,以指導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才能夠辯證的認識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夠準確的、科學的確定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才能夠採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夠最終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以辯證認識大學生心理特徵為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心理健康教育的物件是大學生,那麼首先辯證的認識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夠科學合理的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青年期的大學生們正處於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正處於心理變化最激烈的不穩定時期,是人生第二次斷乳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主要心理特點表現為[3],①經歷從感性思維轉向理性思維的轉變,創造性思維極大發展,但又缺乏系統性和穩定性,可能出現盲目隨從和反對的現象;②情感極大豐富,但又極不穩定,容易走向“非愛即恨”的極端,為後期心理問題的產生埋下了隱患;③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更加趨於複雜。研究表明,環境適應、人際關係、情感危機、自我認知是這一時期大學生普遍高發的心理問題。因此,只有辯證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認識大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才能夠科學合理的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4]。一方面,大學生豁達樂觀的處世方式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等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幼時便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大前提,有利於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條件。因此,高校育人成才的責任不僅僅在於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給予大學生正確的指引,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夠科學合理的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國傳統文化向來重視個人的修養、家庭的和睦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幾千年大國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塑造了所有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社會性格,也塑造了大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徵。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我們不能機械地、全盤的套用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而要根據中國國情,進行科學的調整改造,才能夠最終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

目前,主要根據學科理論來劃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自都有一定的適應性。但是,時至今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趨於複雜化。因此,只有採取更加多元化的手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成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是一個多學科的教育實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融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它需要深刻了解人的生理特點,同時也需要熟悉掌握心理學。因此,只有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才能夠科學合理的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心理輔導老師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科學準確的分析。針對大學生遇到的種種心理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個人、甚至對社會不滿的言行、觀點和態度,輔導老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分析,不能憑個人主觀猜測、武斷的評價。而應該深入到知情學生之中,認真的調查,以瞭解整個事件的真相,引導大學生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如何正確的判斷。

2.“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本著以人為本,從服務出發的原則[5]。輔導老師要了解和把握學生們的共同需要,以及充分考慮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立足於多數學生的共同需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活動的基本設施、實施計劃和組織方式等要著眼於大學生的發展需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忽視個體的存在,對於個別有個性學生的需求更要給予更多的注意和關心,為他們提供幫助,以科學引導其個性的正確發展,最終使個性轉變為特長。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以人為本,從服務出發的原則,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為服務的物件,創造條件幫助其克服困難,以儘可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健康成長,從而實現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養。

3.個體結合整體的原則

大學生們擁有不同的個性、社會背景、家庭環境以及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於使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合適、完美地展示出來,而不是要消除特點與差異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且重視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並最終實現所有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主體性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其健康的成長和發展,而成長和發展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大學生為主體和出發點,要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要以大學生遇到的困境為基準,以達到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發揮其主體作用,要鼓勵和促進大學生的自知、自覺和自助,決不能採取任何強制性手段。此外,主體性原則,在發揮了大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還滿足了大學生追求獨立的需求。

5.信任和保密的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輔導老師本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大學生們才能建立起對輔導老師信任的心理基礎,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名譽權和隱私權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就要求輔導老師在進行輔導時,有責任和義務保守學生的個人情況,特別是涉及隱私和缺陷等方面。如果洩露了學生的隱私,可能會導致這個學生在其他同學面前抬不起頭,進而造成極度的心理自卑。同時,也會失去對輔導老師的信任,甚至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三、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對策

1.建設特色校園文化

特色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品德的陶冶是其他教育形式無法代替的。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釋放大學生的不良情緒,也可以淨化心靈、美化人品。校園是學習、生活的場所,必須高度重視並營造適合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環境。一方面,高等院校應在美學和心理學等指導下,精心設計和改造校園,以保持優美、寧靜和高雅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高校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整體氛圍,耳濡目染,達到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