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2W

一、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論文

(一)教育目標不明確

目標在整個入學教育工作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作為指導,教育工作的開展無異於一盤散沙,教育效果也會因此弱化。結合實際來看,目前入學教育缺乏系統的科目設計和整體的長遠規劃,內容林林總總,定位卻不明確,造成教育組織工作的隨機性,致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欠缺參與熱情。

(二)教育內容單一

據調查,大多數高校的入學教育內容拘囿於校史院史、學校規章制度、軍訓、專業介紹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看起來豐富多彩,卻與實際嚴重脫鉤,缺乏切合新生實際需要、有助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和幫助,例如,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參與社團活動和教學實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

(三)教育時間不合理

教育時間是否具備連續性、安排是否科學合理,都直接影響入學教育的效果。通常,學校會將入學後的第一個周(月)定為“新生入學教育周”(新生入學教育月)。無論是一週,還是一個月,教育時間都較短。這種倉促的集中式學習,對於指導學生處理具體事務,培養其大學生活的適應與管理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大一新生正處在自我認知重建、認知平衡調整的`重要時期,這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倉促的集中式教育既不符合現代教育規律,也不符合個人心理髮展規律。

(四)教育結果缺乏評價與反饋機制

新生入學教育長期被視為一項“例行的公事”,年復一年,重複著內容與形式基本相同的工作,對入學教育的效果缺乏檢測;新時代下,新生訴求得不到暢通有效的反饋。評價機制和意見反映渠道的缺失,不僅不利於入學教育工作的持續改進、緊跟實需提高教學水平,而且也不利於輔導新生上好入學“第一課”,完成角色轉變、更好地適應和經營大學生活。

二、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課程化體系設計思路

(一)重新確立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入學教育工作的“火車頭”,決定教學內容的甄選和教學形式的創新。當前入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新生獨立生活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處置問題的動手能力等,具體可根據學校迎新工作方案進行詳細明確。

(二)合理選擇課程內容

入學教育作為一種過渡教育,旨在幫助剛成年的學生獨立思考與生活。因此,在擇選教學內容的時候,應站在這樣的高度來審度取捨。既要為新生迅速適應新環境服務,又要著眼長遠,為其今後四年或者更長的人生階段服務。有鑑於此,選擇課程內容應“橫縱結合”,統籌權衡。“橫向要到邊”,涵蓋大學生活的各個基本方面。“縱向要到底”,抓住教育重點,針對新生學習生活的重心加強深度教育。

(三)整合課程教育形式

兼顧傳統教育模式,同時整合其他教育方式,形成多元授課路徑:1.常規式。又稱“填鴨式”,是高校最常採用的教育方式,特點是時間短,資訊量大,形式為舉辦開學典禮、講座、圖書館培訓等。通過講解讓大學的觀念、理念、方法和基本程式滲透到學生思想深處。2.體驗式。體驗式是指通過學長制(高年級學生與新生互動)、素質拓展、破冰訓練、遊學等互動方式,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與生活技能。例如,人際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在問卷調查中,僅18.58%的學生願意接受傳統式教育,而81.42%的學生更樂意接受體驗式的、以參與為主的教學方式。3.自學式。自學式多指學校提供一定的平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了解有關資訊,主要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發放服務手冊,方便學生查閱各種實用資訊;第二種是利用宣傳欄、海報等方式,引導學生主行關注。自學式教育可引導學生自發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習慣。

(四)優化教育時間安排

短期集中教育不利於學生消化吸收,也無助於其日後成長。況且,隨著新生角色的轉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將這一時期稱為“新生心理失衡期”,這個時期遠遠長於傳統入學教育開展的時間。因此,應當優化傳統教育時間,從課程化設計出發,將入學教育時間延長至一學年,並劃為公共必修課程,與其他課程協調接軌,實行學分制與考核制。(五)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對學生而言,要進行學習結果考察。採用比較分析、歸納演繹等邏輯方法,評價學生的成長進步,便於其正確看待自己,促進其全面發展。對老師而言,要建立新生的意見反饋機制。通過反饋的意見,及時斧正教學內容與方式,適時補充教學主題,給予入學教育活動以相對客觀的價值評價,揚棄有關內容,旨在改進工作方法,提升教學水平。

三、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九大課程模組

(一)文化傳承。

校文化一般由學校歷史、學校概況、校訓校歌等方面構成。通過校文化宣傳,利於學校精神與文化的傳承,利於將其轉化為學生的愛校意識,由此對學校產生認同感,進而形成內心的精神力量與行為準則。

(二)熟知規範。

學校規章是學生的基本行為規範,學校必須告知學生,並讓其了熟於心,以便日後自覺遵行,做到令行禁止。

(三)適應生活。

如何快速融入陌生環境,適應大學生活節奏,學會獨處日常事務,是新生報到後首先碰到的心理障礙,也是入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掌握方法。

西方一些國家,相繼採取強化大學第一年教育的策略;1972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首先在新生的教育課程中開設入學教育專項內容,並在1986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將“如何聽課”、“如何提問”、“如何完成大學作業”、“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和“如何進行團隊合作”製作成人手一本的小冊子,教會學生“如何上大學”的基本方法。這些成熟的做法,可以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借鑑。

(五)安全教育。

新生自我安全意識一般比較薄弱,為保障其人生安全,提高學校安全管理水平,應該針對人身、財產、交通等方面開展專項安全教育,增強學生自防、自救能力,並協調消防部門,針對地震、火災等安全事件,組織開展逃生演練,為新生大學生活打牢安全基礎。

(六)資源獲取。

資源獲取能力已經成為當代人尋求生存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技能。資源獲取的豐富多元,對於及時更新學生知識儲備、優化知識結構,幫助其正確決策,都有重要意義。入學教育應該儘可能全面地教授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注重培養其搜獲資源的能力。

(七)專業認知。

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從專業介紹、就業定位、從業前景和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設定。將專業認知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使新生全面瞭解所選專業的基本情況與就業前景,合理規劃大學生活,設計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專業興趣。

(八)人際關係。

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要求新生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進行正常交往,如何與他人一起生活。課程內容建設應重點加強這一板塊,幫助新生融入團體生活,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在教育中提高情商。這不僅有助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也對其日後融入社會起到積極作用。

(九)心理健康

當前學生優越的成長環境及獨生子女的身份致使其容易產生依賴性強、抗壓能力弱、自制能力不足等問題。實踐證明,新生入校後,類似問題將逐一暴露。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系統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預,傳授心理學應用理論知識,教會他們如何對待人生挫折、化解生活壓力,如何管理負面情緒,如何克服人際交往障礙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協調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