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初探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2W

以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強調滿足社會或行業的需求,突出專業技能練習,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職業化教育。本文從依據、目標和評價三個方面粗略論述了基於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以行業人才需求為依據,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組織課程實施。以執業能力為導向,評價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成效。

基於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初探論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2015年12月27日修訂)規定:“高等學歷教育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專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因此,筆者認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應當以執業能力為邏輯核心,重構高職會計職業教育課程框架。

一、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內涵

以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非常強調滿足社會或行業的需求,大力突出專業技能練習,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職業化教育。職業能力教育廣泛應用於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北美國家的職業教育中,是當今職教界一種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實踐產生知識,實踐創造能力,實踐養成素質,因此,高職會計教育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執業能力尤其重要。執業能力導向的教育理念主張高職會計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從業能力,而不單單是學科知識水平,在教育的手段上更強調企業的參與。

二、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實施

筆者基於執業能力導向,重點闡述了執業能力導向下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實施策略。

1、以行業人才需求為依據,確定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會計教育作為培養基礎會計人才的主要力量,擔負著為廣大中小企業輸送合格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重任。對於高職會計專業來說,學生面對的就業市場相當廣闊。從會計崗位對資格要求來看,除極個別企業未作明確,均要求從業人員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和相應的等級證書。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解決普通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課時比例問題和順序問題。筆者認為高職會計教育就是要在課程設時中充分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讓學生獲得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普通性與專門性之間,高職會計教育應偏重專門性,充分發展學生的專門技術實踐能力,緊緊圍繞考證進行;而文化課程則應以作為當代社會的個體所應掌握的基本知識為宜。在文化課的設計中,遵循淺顯性、廣泛性和生活性原則。教學的知識不宜偏深、偏難。教學的知識只需要學生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教學的內容在重視語文、數學、外語、政治等文化課的同時,更加註重人際溝通、心理健康、職業生涯等內容。教學的方式應當密切聯絡學生生活,把未來工作需要的內容納入到課程中,而不拘泥於傳統。在專業課的設計中,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包括組織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知識。各項知識,不是按照學科類別,而是按照工作流程來組織。學生依據典型的.工作專案任務,按照認知規律和能力遞進的原則,深入融合會計理論、實踐技能和職業環境,突出專業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2、以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組織課程實施

基於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課程,強調會計工作的整體性和工作流程的完整性。在教學實施中,指導老師要按照會計執業過程,從填制原始憑證、稽核記賬憑證、登記軟體、生成會計報表、提供專項報告,由簡單到複雜、從易到難的順序開展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這樣一個完整的賬務處理流程。教師可以採用執業導向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將教與學融入實際工作中,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最主要的是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要求具有紮實的核算能力、業務處理能力、基本的財務管理能力和財務分析能力。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最終是為了造就應用型人才,在學生的能力與工作崗位之間實現順利銜接。努力實現學生畢業、上崗之後,只需經過1個月左右時間,就能適應企業和崗位流程,獨立的從事本職工作。執業能力的培訓,貫穿於整個實踐教學。根據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將執行能力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入門階段,提高階段,精通階段。入門階段包括企業工作流程學習、基礎會計知識培訓、會計證考試,時間是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主要通過ERP實訓、會計證考試通過,學生在這一階段主要知曉企業管理流程和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提高階段包括初級會計知識學習、財務管理培訓、會計電算化培訓,時間是第三學期,主要採用用友、金蝶等財務管理軟體教學,學生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熟練使用財務電算化軟體,提升自己崗位適應能力。精通階段包括模擬實訓和頂崗實習,學生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將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進行檢驗,精通財務管理。

三、以執業能力為導向,評價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成效

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評價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會計崗位的能力要求,課程的評價可以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評價的樣本而不是學校教授的那些遙遠的替代品。

一是評價的標準由參與課程實施的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考核專案全部選擇與就業崗位實踐中所需要的實際知識,。每年根據就業需要修訂專案考核評價表,考核堅持適度夠用原則,重點評價學生執業能力。二是引入用人單位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執業能力的評價,參照德國職業教學的模式,從合作交流及任務完成情況,按照適合的權重計入學生成績。三是評價要求從多種情境中收集在一段時期內的多種證據,通過觀察整個課程實施過程,合理的評判教學效果和課程實施狀況,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人際交流以及創新能力能等諸多方面。評價的目的是為學生認識自己的執業能力,改進學習與實踐預期成果,達到反饋與反思的目的,而不是作為判定學生成績的唯一依據。

總之,通過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可以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以實訓、實習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為中心轉變。二是以老師為中心,灌輸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式學習的轉變。三是從嚴格按照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的理論教學,向注重學生必備的執業能力為中心的實踐教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