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心理健康常識

才智咖 人氣:1.66W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為家長應該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下面孩子的成長心理健康常識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孩子的成長心理健康常識

  

1.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陝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洩內心的嫉妒。

4.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洩,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如何做讓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

關愛,而不溺愛

母愛的溫暖是首要的因素,如護理、哺乳時母親的微笑面孔、愛撫動作、親切的語言,不僅為嬰兒提供物質營養同時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愛外,家庭人員、託兒所保育員等,同樣給嬰兒以母愛般的護理、照顧,使嬰兒情緒愉快,對周圍人物產生信任感;反之,則使嬰兒變得呆滯、膽小恐懼。因為父母離婚或喪失父母等原因使兒童得不到關心與照顧,將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忌嬌慣溺愛開口不離“好”,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親“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也不可袒護縱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家長表率,適當管教

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自身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切忌弄虛作假,經常對兒童說假話,不守諾言。有些家長為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使其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親,變得不誠實。

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既不要打斷也不要加以審查評論。不能強迫兒童站在父親或母親的一邊,或企圖控制兒童的情感和喜愛。

不要靠體罰來管教孩子。有些家長借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其與家長感情對立。無論何時,只要家長做錯了,就應該道歉。

保持交流

保持父母與孩子有效不間斷的對話,保證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幽默風趣的對話、戲謔)。鼓勵你的孩子在家中談論學校的生活、談論他的友誼。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觀察者。解答所問或滿足合理要求時應親切耐心,循循善誘,使孩子生活在輕鬆、愉快、親切的環境中,對其語言、思維、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保證每天有一小段時間讓你的孩子與同伴玩耍遊戲。當你看見別人的孩子不公正地利用你的孩子時,可以巧妙地介入其間。

定期與老師交流。必要時約見心理醫生。

注重健康性格的培養

學齡前期兒童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功能逐漸平衡,大腦結構繼續發育,為大腦機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礎,但興奮過程仍佔優勢,注意力易於分散,易於激動,常表現多言多語,爬上爬下等,此為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的發育過程,不能誤認為兒童多動症。

此期給兒童以正面啟發教育,會促進大腦抑制過程優於興奮過程,能較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調節自己的行動。思維活動仍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概括思維尚屬初級階段,此期安排學習,應在遊戲活動、手工作業中。父母要善於發現兒童的興趣愛好,如練琴、學畫。要因人施教,不能強迫兒童多種內容一起學。

學齡前兒童開始形成性格,兒童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父母採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兒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如父母親切和藹、鼓勵向上,正確培育則易於引導兒童形成自強上進、活潑開朗的性格;反之兒童經常受到訓斥、責罵則易於形成憂慮、違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