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早心理壓力大,精力過剩的兒童容易易煩躁

才智咖 人氣:2.72W

這類孩子大多聰明靈敏、好奇心強、感情豐富,但部分孩子被列為差生。

懂事早心理壓力大,精力過剩的兒童容易易煩躁

比起其他孩子來,精力過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在於,他們表現出來的好動、好問和淘氣往往會被大人們視作不聽話或不規矩。

據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科爾辛卡博士從事的一項專題研究,在學齡前幼兒中,精力過剩者所佔的比例不小於10%。孩子精力過剩的具體表現因人而異,但大多聰明好動、反應靈敏、好奇心強、感情豐富,但同時也往往比一般同齡孩子更為頑皮。其中不少精力過剩的孩子還被列入類似朽木的差生中。

精神過剩與遺傳有關

研究顯示,孩子的精力過剩主要受到了遺傳因素影響,他們體內一種內分泌腺素———腎上腺素的成分就明顯高於普通孩子。專家們還驚奇地發現,比起其他孩子來,精力過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簡單:他們表現出來的好動、好問和淘氣往往會被大人們視作不聽話或不規矩。

此外,過剩的精力由於找不到正常、足夠的渠道發洩出去,他們還常會處於一種類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煩躁、焦慮等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之中。

通過實施一項試驗計劃,科爾辛卡博士總結出了對付精力過剩的孩子的辦法:建立親密關係。

作為父母和教師,主動和精力過剩的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其潛臺詞是:你並非人見人厭的壞孩子。此舉可幫助他們大大減輕心理壓力。

因材施教。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幼兒園,都可以向他們提出較難的問題,或讓他們參與比同齡人更需要體力、智慧的活動和遊戲,這樣他們就不會盲目地自高自大。

讓他們多與大孩子玩

鼓勵與大孩子為伴。正因為他們精力過剩,讓他們與比他們大二三歲的大孩子為伴倒不失為明智之舉。

保護他們的獨立性。精力過剩的孩子往往較早懂事,也較早成熟,由此讓他們比一般孩子更早些享受獨立性甚為重要。

可能因出類拔萃而自負

幫助他們克服自滿情緒。這類孩子很可能因出類拔萃而產生自負情緒,家長和教師須合力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只是在某些地方比較好。

擴大他們的視野。經常帶他們去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天文館等地方,讓他們過剩的精力有足夠的通道得以發洩,同時也可幫助他們知道天外還有天。

這類孩子往往太有主見

教育須耐心。要培養一個精力過剩孩子成才,在某種意義上比培養一個智力和精力平平的孩子更為艱難,因為這些孩子往往太有主見,此時耐心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厭職情緒在女性當中相當普遍。不知怎的,這段時間厭職情緒高漲,只要一走進辦公室就胸悶氣短,真想辭職了事。我把這種情緒透露給了父母,他們馬上大驚小怪地亂作一團,最後總結性地批評我:打工謀生的人有什麼資格談厭職?我一聽,更是怒火中燒,我怎麼就沒資格厭職了?打工的就不能有自己的心情?必須毫無怨言地夾著尾巴做人?

這是一個朋友在酒吧裡對我發的一番牢騷。看著她義憤填膺的樣子,你根本無法想象她是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的高階僱員,薪水豐厚,待遇甚優,是諸多人士嫉妒得眼睛發綠的物件。可作為好朋友,她時不常就會跟我釋出一通馬上辭職!的宣言。

想不明白工作狂人對職業何來那種顛撲不破、不離不棄的熱愛,作為職業女性,哪個人沒有被厭職的情緒困擾過?有真的痛快地一走了之換工作的,有嫁人的,有乾脆賦閒在家的……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忍氣吞聲地熬下來,畢竟工作是為了餬口,新房子等著供款,吃喝玩樂離不開錢,看在money的面上,忍受吧!

女人工作,真的全是為了錢嗎?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如果不缺錢,那就完全可以不工作;或者僅僅是憑興趣工作,厭煩了就一走了之?工作,在我們的生活裡到底是什麼角色?當厭職的情緒襲來,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職業專家分析,女性的厭職情緒有階段性和週期性之分,如果更加細分,在週期性厭職中可以分成不滿型厭職、情緒型厭職和壓力型厭職;在階段性厭職中又可以分為挫折型厭職、平臺期厭職和逃避型厭職。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壓力型厭職

如果我每年不能掙到一定數額的利潤,我的業務就無法運轉下去。在平面廣告業奮鬥了11年的高海燕每天都面臨這個問題。10年前,我什麼困難都不怕,一心往前衝,多大的困難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克服。可現在,我的經驗多了,膽子倒變小了。面臨同樣的壓力,我無法做到盲目樂觀了。我為人不夠老到,在工作中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時,常常表現得束手無策。這時我就會想,那麼多女人不用做事都可以生活得衣食無憂,而我少年離家就苦苦打拼,承受巨大壓力,我這是何苦來呢?

每當這時候我的厭職情緒就滋生出來,非常想逃避,不想去上班了。其實我心裡明白,不能就此放棄。於是為了排遣壓力,我就找個沒人的地方坐在車裡聽著傷心的歌大哭一場,這辦法還真挺管用的,哭過之後心情會輕鬆不少,算是給自己減壓的辦法。

我的性格溫和,又特別執著,認死理,一條道跑到黑。我總是認為,做事業就像撫養孩子,既然生下了他,怎麼可以撒手不管?一定要負責到底才對啊。儘管工作中的壓力經常讓我茶飯不思,愁眉不展,我也不會就此放棄的。

專家點評:很多銷售員、創意人員和公司的經營者都在抱怨:連續不斷的業績考核和生存壓力使神經瀕於崩潰,想放棄工作又捨不得高薪的待遇或已經取得的成績,可如果神經長期處在緊張的壓力中,對身心都是沒有好處的。如果想長期從事壓力大的工作,就需要具備激情、經驗、毅力和好心態。如果對照之後發現自己有某些不足,應該著重培養和鍛鍊。一旦發現自己因為壓力開始厭職,就應該給自己放個假。壓力應該是階段性的,由放鬆的假期來補償,由此恢復平衡的心態,這樣才可以舉重若輕地對待困難。

從來沒受過什麼委屈--挫折型厭職

某著名上市it公司辦公室主任李麗說:我算是個幸運的人,順利地考上大學的熱門專業,畢業後又分配到當時非常令人羨慕的國字號外貿公司。然而工作了幾年之後,周而復始、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以及沉悶的工作環境,使我的工作熱情漸漸冷卻。我越來越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加之對外面的世界瞭解甚少,從前的熱情已被無奈取代,上班幾乎成了負擔,強烈的厭職情緒與日俱增。與其這樣混下去,不如回家算了,我甚至希望通過婚姻來改變現狀,放棄工作。想想自己還這麼年輕就對未來喪失了信心,有時還會感到不寒而慄。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同事,尤其是同期或後來分配來的同事紛紛辭職,我又開始蠢蠢欲動,甚至想通過移民改變現狀。

專家點評:輕度的'挫折型厭職來自對目前職業的不滿:工作枯燥無味、工作條件太差、報酬太低、離家太遠、工作時間太長、沒有發展前途、同事關係難處、領導脾氣太壞……年輕的女性經常因此產生厭職情緒。可考慮通過更換工作來消除。

山窮水盡疑無路--平臺期厭職

怎麼看張華都不像是一個會厭職的人。她性格爽朗,有話就說,不管是人前人後,很少有無精打采、多愁善感的時候。張華把自己比作趕大車的,從1992年以來,趕著自己公司的這輛大車一路快跑。當然,早起不想去上班的情況也不是從來沒有過,但機會不多,一下子就忘記了。

訊息:喪親之痛非但不痛,還出現了一系列的情感倒錯表現,旁人紛紛指責當事人不孝無情,又或者懷疑她們有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懷疑的目光令她們倍感煎熬。

專家分析說,這類個案並不鮮見,人的情感有多樣並存的同時,也有優勢情感之分。當優勢情感佔上風時,人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異於常人的心理及行為表現。周邊寬鬆、理解的生活環境,有利於患者快速回復健康

亡母之痛並不痛

最近,家住金花街附近的凌阿姨的情緒倍感困擾。原來,去年年底凌阿姨癱瘓臥床10年的老母親去世了,清明節前幾天凌阿姨就早早約上親戚去掃墓。但不知道為何,自從老母親去世後,從前沉默寡言的凌阿姨突然變得外向了。掃墓當天她表現得很活躍,有點不太像一個新近喪母之人。凌阿姨的表現讓其他親戚感到不解。老人家埋怨她不孝,年輕人擔心她精神失常。

接受記者採訪時,凌阿姨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開心。她說,10年來她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體力和經濟壓力。照顧病人端屎倒尿,忙完了工作忙家務,人都差不多累跨了。她覺得自己差點就崩潰了。母親去世她固然悲慟,但不用再照顧病人了,她感到一陣輕鬆。

男友去世很開心

最近男友去世的阿玲也有和凌阿姨同樣的心理感受。在某醫院心理門診求助的阿玲介紹說,早在相戀之初,她就知道男友有嚴重的心臟病。因此,他們這段戀情從產生之初就遭受雙方家長的堅決反對。阿玲反覆強調,她其實非常愛自己的男朋友,絕對不希望他死去。而當事情真的發生後,她反而覺得情緒很放鬆,之前從來不肯去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如今竟然主動邀約朋友組織球賽。

對此,專家分析說,像凌阿姨和阿玲這類病人其實並無重大精神疾患,但這類的求診個案數量漸多。原因是社會生存壓力大,礙於情面或者道德壓力,不少人違背意願維持生活現狀導致壓力漸大。當壓力源驟然卸下,出現短時間性類似情感倒錯的情緒反應。

廣醫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李幸民就認為,假如在3個半月之後,症狀仍舊沒有恢復正常,建議就醫。他說,人的情感是豐富多樣的。就凌阿姨而言,家中出現長期病患者,家人身心負擔之重是外人難以想象的。凌阿姨10年如一日照顧病母,她的悲慟之情彷彿被透支了一樣。在母親離世後,她原本應有的悲慟之情或許尚存,但其身心重壓驟去,隨之而來的欣喜之情佔了上風也是人之常情。同樣,阿玲的遭遇也有相似之處。她因情感和社會道德始終堅持和重病男友相戀,但感情路上波折太多,令阿玲早感疲倦。男友的心臟病她早已預知,因此對方的死毫無懸念也構不成衝擊了。所以阿玲並沒有旁人想象中的悲哀。

情感倒錯要注意

廣醫醫學教育研究室尚鶴睿副研究員分析說,凌阿姨和阿玲前期的輕快感顯然是可以理解的,而凌阿姨後期的惶恐不安也是由於不當指責對她形成不良刺激,構成內疚心理。她指出,造成這系列心理反應的根源很可能是因為當事人本身就有內向、依賴性強、獨立性差、情感不分明等的性格。因此,有類似性格特徵的人,在遭遇長期重壓猛然消失後,情緒波動屬於正常,身邊人應該給予寬容和理解的環境,讓其快速回復平靜。

此外,尚鶴睿提醒,假若是長期或者無緣無故出現情感倒錯,該笑時哭,該哭時笑的情況,則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的徵兆,應該引起病患及其家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