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中兒童心理的成長》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8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係中兒童心理的成長》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係中兒童心理的成長》讀後感

很高興能在這裡給大家做讀書分享。今天我分享的內容是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中的第五章第六節:關係中,兒童心理的成長。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也就意味著人跟人會生活在一起,就會產生關係,然後走進他人的世界。用孫瑞雪老師的話來說,人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就如同進入一個房間,或者一個世界。明白了,清楚了,再走出來,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髮現到認知的過程。

任何個人,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是老人還是幼童,和他人交往,就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也是核心問題,即力量和權力。而力量和權力就會引出平等和權威。平等的關係是尊重和接納別人;權威的關係,一定是控制、支配和服從的關係。兒童進入社會,即形成和他人的關係。有的形成平等、友好,有的形成權威,附屬,還有的不斷爭得一種權威的前提和鋪墊,就是優勝。比如有的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總是爭強好勝,喜歡錶現自己,希望得到小朋友的認可,如果有人說他做的不好,就會很不開心或者發脾氣。而有的孩子在跟他人相處的時候,總是很霸道,總是想控制別人。

我們小區裡有個男孩子跟我女兒同齡,五歲多,脾氣很暴躁,而且總是想讓其他的小朋友聽他的。比如扮演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他首先宣告自己要當老師,原因是他可以指揮他的“學生”,要讓別人對他言聽計從。再如騎自行車的時候,他必須走在最前面,讓別的小朋友依次排序走在他的後面,或許這種“孩子王”的角色讓他有一種滿足感。但是其他的孩子也有說“不”的時候,這時他就很不開心,甚至大發雷霆,最後與小朋友們不歡而散,時間長了,就沒有人願意跟他玩。如果你問那些孩子為什麼不跟他玩,答案都出奇的一致:因為他總是讓別人聽他的。孩子們很快就有了一種心理認知。長期下去,那個孩子就沒有了朋友,變得很孤單,因為他陷入了控制的泥潭。

作為家長,如果自己的孩子習慣控制別人,我們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應該反躬自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我們平時與孩子相處時是不是用權威控制孩子。弗洛姆關於權威的解釋,有一種叫外顯權威,直接而不加掩飾的,指生理上的強制。比如孩子吃飯時,我們會說:“坐在那裡不要動,你要動,飯就不要吃了。”直接了當對從屬地位的人,傳達帶有處罰性的令。還有“你要怎麼做,否則會怎麼樣。”我告訴你不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這叫外顯權威。經常會有媽媽對孩子說:“媽媽喊啦!‘1,2,3’。”意思是說,媽媽數到3,孩子就必須要怎樣怎樣。還有一種做法,當孩子沒有按照你說的那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說:“看吧!我剛才已經說了,結果就是這樣。”“你看你沒按我說的做,結果一定是倒黴的。如果你按我說的做,結果就不是這樣了。”我們總是想要強制別人。這種權威式的關係就會像疾病傳染一樣,孩子不知不覺中就被傳染上了,而控制別人就會遭人反對,還會失去朋友。

當我們發現自己用這種控制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時,應該立刻改變,用一種商量,平和、公平的方式與孩子交流,給孩子做好榜樣。避免孩子因為習慣控制而碰壁或者失去朋友而孤單。其次,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承諾,依靠規則,學會尊重,來改善孩子的心理髮展。對於那些習慣反覆控制別人的孩子,我們先接納,然後再與他交流講道理,讓他自己明白控制帶來的不良後果,並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自己做主的權力,而不能獨斷專行去要求別人,這樣你就會失去朋友。或者在遊戲中,先建立一個規則,告訴孩子,每個人可以自己做主,不能強迫別人,這樣孩子們既懂得了合作,也學會了尊重。

榮格說:人類文明是將潛意識上升到意識狀態。成長的過程就是將自然的、流動的、心理的意識上升到認知狀態。作為父母,應該用愛、自由、規則、平等建立起和諧的關係,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健康成長。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