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心聲:我的創業苦旅與心得

才智咖 人氣:2.11W

我的創業苦旅與心得

創業者心聲:我的創業苦旅與心得

核心觀點

●創造財富需要形象、信譽、責任、創新、膽量和謹慎,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並能夠承受風險和壓力

●市場不相信眼淚。資本和資本市場是無情的,當你好的時候在你身邊,當你不好的時候會立即拋棄你

●成功不是靠一味模仿得來的,而是建立在把對手還沒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的基礎上

我大學裡讀的書40%是課堂上教的,60%是自己找來看的,還利用節假日去青島上海廣東等地調研,寫經濟論文

能有今天,我慶幸自己趕上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時代。

我15歲時當兵去了新疆,那時沒太多書可看,也就是《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這些基本讀物,讀不懂就兩遍三遍地反覆讀,這些書讓我產生了經濟意識,知道什麼是商品交換,知道一把斧子能換一頭羊,變成貨幣……復員回北京後我去了一個工廠,當過車間的黨支部書記。

後來恢復大學聯考,我用兩個月的時間從正負數學到解析幾何,而此前我只有國小四年級的文化程度。1978年我考上了大學,當時的錄取比例是22:1。我等於是工作了9 年才上大學,所以特別珍惜這個機會,經常熬夜秉燈在被窩裡看書。在大學裡,我40%的書是課堂上學的,60%是我自己找來看的,有西方經濟學、薩繆爾森的書等等。當時我有40多元的月工資,假日裡就去青島、上海、廣東等地做考察,寫經濟論文,我在大學期間就在中國社科院的財貿經濟雜誌上發表論文。1981 年,我還沒有畢業,但已經開始投身改革,寫了江西農村流通體制調查,參加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大討論,到基層去調查研究寫報告。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也是我個人思想啟蒙和靈魂激盪的時代。

人的一生要想成就事業,一定要創新、超前,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戰勝競爭對手,挑戰者永遠是精神上的巨人

大學裡我是班長,算尖子生,畢業後被分到了北京市計委,負責審批過外匯、進口配額、外資專案、上市公司的改造、地產等。要審批人家,自己就要懂,就要學外匯知識、國際金融知識,瞭解外資情況。當時我的月工資是56元,後來漲到76元,為了養家,我每月寫10篇文章,得80元,1984年我寫了第一本書,掙了2800元,我記得,當時是把一歲的孩子放在桌上,一邊照看一邊寫。其實我一到政府部門工作就有些後悔了,想跑,因為在那裡雖然有一定的學習機會和權力,但我還是覺得太沉悶,太四平八穩,我想投身到中國最火熱的改革開放浪潮中。當時我想下海,辦《中國消費者報》和公司,被攔住了。1985年,我還是想走,領導說乾脆就帶職吧,讓我去北京市百貨公司當副總。在那裡我知道了怎麼做買賣,知道了中國經濟的狀態。後來又去北京齒輪總廠,知道了中國工業經濟的狀態。兩年裡我瞭解了商業、工業、政府運作程式,成了一個“技術官員”。

每天都要接觸投資者,有很多機會向他們學習。比如我可以批你的專案,但你得告訴我錢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專案怎麼運作,這樣我就積累了投融資、資產管理、上市的知識。那時候的任志強穿著解放鞋、舊軍裝;潘石屹有一個專案要找我審批,當時政策限制基建房地產專案,特別是1993年,審批過程很難。有天晚上潘石屹在我家門口,我問:“你是誰呀?”他說:“我是潘石屹。”我說:“你有10億嗎?有1億就不錯了!”他說:“你要是批了我這個專案,我就有1億了。”我說行。有傳言說我在他背上籤的字,其實我是在他的汽車蓋上籤的。

我在政府當官員的時候已經介入資本這個領域。當時政府財政收入很少,要想辦法做投融資,設計投融資的管道。比如當時要做北京基金,從頭學習怎麼做,怎麼把專案投進去,然後源源不斷地融資,把錢投進去,構成投融資通道,這些都是對我很大的鍛鍊。再比如做電訊業的募集基金,想做凱奇通訊,美國的西南貝爾帶我們走了美國十幾個城市,參加了布什的晚宴,讓我知道了商人的能耐,可以通過花錢做到各種事。有句話說,中國企業是兔子,國際大企業是駱駝,他們有上百年的歷史,可以七天七夜不吃草,我們一天不吃草就餓死了。我們在機制、理念、市場、投融資技術上,還有百分之百幹事業的環境和允許失敗的環境上,跟國際企業還有很大差距。

開始進入資本市場的時候,我穿了一身紅都牌西服,在北京算比較高階的。但到了香港,人家對我冷眼相看,恆生銀行的人跟我說:“你把衣服換一換,不然人家看不起你。”一萬八港幣一套西服,我就和一起去的人湊錢買,還買了蓮花牌的皮鞋,總算敲開了大門,就這樣進入了資本市場。

1982年到1995年的這13年,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那時我得到很多啟迪:第一,人的一生要想成就事業,一定要創新、超前,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戰勝競爭對手;第二,要勇於挑戰並戰勝各種問題,人的'一生永遠要面對一些困難和複雜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是生死,但挑戰者永遠是精神上的巨人。

創業之初很艱難,當時在一個酒店裡找了兩間房,就是首創[簡介 最新動態]的前身。我對創業這個詞很感興趣,所以公司取名為“首都創業”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不少人不願意當公務員,不願意去國企,當時有句話說“龍下海,虎下山,橫路敬二坐機關”。當時政府辦了許多企業,後來不允許機關辦企業了,之前辦的那麼多企業就得重組。那時我四十歲不到,一邊可以繼續做官,一邊可以去國企,正合我心意,我毅然下海,首創就是這時候成立的。

當時我們集合了100多個公司,都是政府辦的,好多是虧損的狀態,只有1億現金,號稱有33億的資本金,其實都沉澱在資產和不良資產上。在一個酒店裡找了兩間房,這就是首創的前身;12個人,就是首創的總部。先要起個名字,那時雖然沒什麼實力,但是心氣很高,12個人在酒店房間裡席地而坐,有人說起 “中華”,有人說叫“解放”,有人說叫“長城”……其中有個詞,“創業”,讓我感興趣,當時我說,叫“首都創業”,首都的英文是capital,有資本的意思,我覺得這名字很大氣,但是工商局不批,說你怎麼那麼牛啊,又是首都又是資本。當時我還有點權力,就跟他們說,要是不批,就在住宅的撥款和指標上,也要卡他們呢。後來北京產生了一系列“首都”字首的企業名字,首都旅遊、首都高速、首都開發[簡介 最新動態],都是根據我們公司這個名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