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臺 《意見》鼓勵創業:可以優先積分落戶

才智咖 人氣:4.48K

昨日,北京市公佈《中共北京市委關於深化首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實施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對獲得一定規模創業投資的創業人才、高新技術企業及文化創意領軍企業骨幹等,將優先辦理引進。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北京出臺 《意見》鼓勵創業:可以優先積分落戶,更多熱點創業專案歡迎訪問()。

北京出臺 《意見》鼓勵創業:可以優先積分落戶

《意見》還提出,國有企事業單位引進或聘用經市級人才主管部門認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可根據國際薪酬標準採用年薪制。

此外,職稱改革方面,取消統一的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人才培養方面,支援實行彈性學制,放寬學生的修業年限,允許高校調整學業程序、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

1 積分落戶

高新技術及文創骨幹先引進

《意見》提出,通過制定實施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對獲得一定規模創業投資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投資達一定規模且市場貢獻突出的投資管理運營人才及其核心團隊、高新技術企業及文化創意領軍企業骨幹、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等優先辦理引進。對於社會貢獻突出且確有用人需要的單位,建立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

為何要優先引進這方面人才?北京市公務員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意見》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首都作為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優先引進的人才需符合首都的用人需求,對首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和開放型經濟體系做更大貢獻”。

積分落戶與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總量是否矛盾?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長陳蓓曾表示,北京是控制人口,而不是人才。今後將根據人口調控的方向和新產業的發展和需求,更精準地引進人才。

《意見》還提出,適度放寬引進海外人才的.條件,並將切實解決其在任職、社會保障、戶籍、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問題。

未來北京引進人才會發生什麼變化?北京市人社局原副局長張祖德曾公開表示,進京人才指標,總趨勢是縮減。常規引進的數量要逐年壓縮。“人口疏解的同時要保證首都優質人力資源的供給。”張祖德介紹,目前北京已與相關省市建立了勞務輸入和輸出基地,在疏解人口的同時保障優質人才的輸入。

2 工資待遇

高層次人才進國企可年薪制

《意見》提出,為了消除對用人主體的過度干預,國有企事業單位引進或聘用經市級人才主管部門認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可根據國際薪酬標準採用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方式支付,薪酬不受單位工資總額限制。

長期研究人才和薪酬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表示,由於國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利益相關,管理者一直把這類單位的人才視作公務員管理,在薪酬上有各種各樣的控制。

“高層次人才到了體制內,他們的收入開得高,一方面引起社會議論,認為有可能侵害國家利益,另一方面,也可能擠佔單位其他員工的收入。”劉昕認為,允許打破這些界限,按國際標準和支付方式去聘請優秀人才,國有單位用人就會有更大空間。

此次,北京市提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不論職位如何,都可採用年薪制。劉昕認為,年薪制不是高管特有的,它只是計發工資的一種方式。“國有企事業單位未來用人,也應更具市場導向,減少行政束縛。”

不過,北京仍要按要求對企業負責人實施限薪。市人社局副局長陳蓓此前表示,今年北京將實施國企負責人薪酬改革,目前方案已獲批。記者瞭解到,已出臺相關改革方案的地方,大多將基本年薪控制在職工平均工資的2倍以內。

人大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表示,對市場化選聘的高管,應當給予行業內同級別企業相當的薪酬。“除組織任命的高管,一些具有競爭性質的企業,工資待遇還應當給予董事會更大自主權”。

3 人才培養

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

在人才評價方面,《意見》提出,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引入專業性較強、信譽度較高的第三方機構參與評價。

不同型別的人才怎麼評價?《意見》明確,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強調社會評價,根據崗位特點、突出能力、業績導向分類制定評價標準。

在職稱改革方面,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改革,鼓勵支援更多的學會、行業協會、專業人才評價機構等社會組織,承擔職稱評價的服務工作。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自主評審,取消統一的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由用人主體根據研究領域和崗位特點確定評價依據。

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建立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決定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高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動高校打通一級學科或專業類別相近學科專業的基礎課程,開設跨學校、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課程,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此外,《意見》提出,支援高校實行彈性學制,放寬學生的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程序、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

4 協同發展

京津冀幹部人才掛職將常態

《意見》明確,聯合制定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根據三地產業准入目錄,動態調控和優化人才結構。

未來,京津冀三地將建立跨區域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將在人才職稱互認、醫師多點執業、博士後聯合培養、外籍人才出入境等方面開展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協作試點。

去年7月起,京冀互派100名局處級幹部和專業人才掛職。這也是近年來兩地規模最大、層次最全的一次互派。按計劃,兩地互派幹部掛職工作暫定連續開展5年,每年輪換1次,每批幹部掛職時間1年。

此次《意見》則進一步明確,建立京津冀幹部人才掛職交流的常態化機制,健全區域內流動人才的待遇保障機制。同時,對於異地創業的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還將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在人才協同發展方面,建立京津冀高層次人才合作機制,支援組建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標準創制,並建立健全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

此外,《意見》還提出,強化北京舉辦重要外事外交、體育賽事的服務保障能力和人才支撐功能,落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人才行動計劃(2016-2022年)》,建立奧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