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600字(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2.7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600字(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600字(通用6篇)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1

早就聽說費孝通老師的這本書,一直沒有騰出時間拜讀,近期抓緊時間終於看完了。一本關於社會學的著作,在裡面融入了質性研究和比較研究的科學探索方法,通過對比現代經濟下西方的團體格局和鄉土經濟下中國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國情境下的關係社會的緣起等,更深層次解釋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受益匪淺。裡面有很多喜歡的語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幾段話:

1、中西社會結構的不同: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絡。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會關係的理解: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瞭解。所謂瞭解,是指接受著同一的意義體系。同樣的刺激會引起同樣的反應。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絡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而西方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改變。

3、最欣賞的戀愛觀: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瞭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依賴於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2

大家小書,獲益匪淺。同時,這本書對我來說也難以“有感”,更多的是獲取知識,通過費孝通先生的引導進入中國社會現象的內心,找尋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背後是怎樣一種文化傳統。

用差序格局的概念來解釋“公”與“私”的界限問題,解決了一些曾有的困惑。度娘解釋的詞條其實並不明晰,只有讀過完整的論述才能真正瞭解它在說什麼。這種富有彈性的伸縮關係網路,可以跟隨境況來判斷公私,奪定取捨,看來有趣,實際也是如此。費老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如果說西方是“個人主義”,文化傳統裡有平等與憲法的觀念,那麼我們則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都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想來有時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雙重標準大致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我主義作祟。

與父母長輩的觀念之爭也能找到一些合理的說法。過去的家族承擔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多重複雜的功能,不僅生育一則,大家族是榮辱與共興衰並在的。因此在教化之中,孝就是“無違”,在長老的經驗下循規蹈矩延綿香火。文化與政治的區別在這裡是這樣:“凡是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範,是文化性的;當一個社會還沒有共同接受一套規範,各種意見紛呈,求取臨時解決辦法的活動是政治。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於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因此在如今社會劇烈變遷的時代之中很多東西留存著,很多坍塌了,也有很多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分裂地掙扎著。所以也不能太貪心,借用一句網路流行語做個自我批評,不能一邊嚮往著西方的自由,一邊眷戀著傳統的關懷。

一本值得一讀又讀的書。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3

某天,我得到一本書。

封面是莊嚴而古樸的紅,歷史將它裝點得如此沉重,時代和鄉土的氣息縈繞著它,讓它顯得那樣嚴肅,我有點望而卻步。

扉頁間卻傳來陣陣的邀請聲,是沙啞的鄉音,是熱情的方言……封面上的費孝通先生微笑著,那似乎也是一種誠摯的呼喚。

《鄉土中國》——它邀請我去重新瞭解一個我所謂熟悉的社會,而我,欣然前往。

我本是農村的孩子,但卻生活在城市。記憶中的鄉村,只剩下時間潦草勾勒的幾筆,勉強留存下了一些淺淡的痕跡。

《血緣與地緣》——它將我塵封的記憶喚醒,那個熱鬧的熟人社會在我的腦海中生動起來。費孝通先生的語言十分專業,對於我來說不免有些障礙,但又恰恰給了我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像文中作者寫到的他的女兒一樣,我也在“籍貫”上填寫那個其實並不怎麼熟悉的地方,我從未細想過這個問題,更從未將其與“血緣”掛鉤。作者邏輯分明的論證,公式化的語言,卻瀰漫出一股淡淡的人情味兒。

隨著閱讀的深入,一個喧鬧的鄉土社會在我的眼前逐漸放大、清晰,它帶著親切的鄰里,帶著繁華的集市向我走來——那是我的家鄉。

我的心開始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血緣,會在某個時刻勾起根植心底的對鄉土的眷戀。無論我在哪兒,都永遠屬於那片土地,並隨時會為之感動。

《禮治秩序》至《長老統治》系統地展示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規則;《文字下鄉》科學論證了文字下鄉應注意的問題;《差序格局》清楚地展現了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還有很多很多,《男女有別》《從慾望到需要》……

《鄉土中國》這樣一本學術著作,不僅讓我瞭解到了鄉土社會的'許多知識,也帶給了我情感上的諸多觸動。

掩卷,手裡的書又“厚重”了許多。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4

中國人傍“土”為生,“鄉土中國”更是極其生動的囊括了當今的中國。

費孝通先生說,“土”並不是個貶義詞。中國人的最根源便是靠著一方土地生活,“土氣”也從而紮根在了心裡。

我並不是農民出生,但也或多或少的接觸這“農民”這一階級的人。農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的特色。就像西方國家很難意會到那些拿著鋤頭的人,身上有著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革命時期,中國的血脈大多還是流淌在農民的骨子裡。

我所認為的“鄉土”,是個別具風味的詞,這讓我聯想到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鄉土”既是中國的土地,也是中國的風味;既是物,也是情。中國大半輩子都在土裡紮根,也是這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人情。在農村裡的鄉土情,能把幾戶原本互不相干的人家串起來。畢竟村子就那麼大,農民的性子永遠比不得商人的彎彎繞繞。

當今時代的發展,農村也逐漸成了城市的修飾。我常聽人拿農村人和城裡人做對比,比沒兩下話語中的嘲諷之意毫不掩飾。城裡人有作為,城裡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城裡人有教養……但殊不知中國人本就是農村出身的。農村人心思直,沒那麼多彎彎繞繞,農村的孩子勤勞能幹,身子板硬。其實沒有聰愚之分,只是較比的方面不同罷了。反觀人情世故,中國人骨子裡原有的熱情好客,卻被城市的忙碌掃得一乾二淨了。我不認為應該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土氣”這個詞,同樣覺得農村和城市應該是平等的。

總的來說,中國人是含蓄的,是有秩序的,是有“禮”的。這本書以淺入深出的方式將中國社會剖解出來,且又富有生活氣。既是通俗易懂,又值得一讀。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5

這是一本深入中國農村的一本著作,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內容只就農村而言。雖然如此,但中國上千年來的壓迫封建思想並非短短几十年就能從我們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舊有著鄉土的特性。因而從農村著手描述,更能反應出原汁原味的中國。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我們中國鄉土社會表現的熟人社會特徵,在差序格局下的親疏關係,在儒家社教的文化傳導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國社會的整個面貌。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讚“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這種鄉土獨有的氣息蘊含著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是鄉村獨有的氣息。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闢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和鄉土中國情緒,恐怕是難抒發出來的。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從《鄉土中國》到《再論文字下鄉》,都是在談論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而這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著消極的作用。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6

費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說道,它寫《鄉土中國》的目的就是介紹“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並且他從實際出發,介紹了鄉土社會人們的生活、人情、禮俗血緣、道德等特點,讓讀者從實際中理解人們的內心世界。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費老先生的《鄉土中國》,感觸頗深。這本書是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這裡講的鄉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在閱讀《鄉土中國》的時候,我會體會到一種反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很佩服書中的說理,作者通過將城裡教授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清楚對比就能讓人清晰理解:城裡人只熟悉城裡的事物,正如鄉下人熟悉鄉間一樣,鄉下人會在城裡因無知而被嘲笑,城裡人同樣也會在鄉下遇到不認識的事物。由此可見,鄉下人無知確實沒有是根據。然而城裡人習慣用理論,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確不知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泥土是鄉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徵,是一種質樸的感覺,我們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土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特殊位置,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程序,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作為一代學人的典範,在幾十年中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其《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至今仍引領後人,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