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400字以上

才智咖 人氣:1.04W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司馬遷的《史記》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三篇《史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史記》讀後感400字以上

《史記》讀後感【一】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或豪義滿天,或威風凜凜,或禮賢下士,或仁義賢能?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讓我像她一樣,欣賞著項羽。從此便對項羽有了不可磨滅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遊於會稽,渡浙江時,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滿著豪氣。雖然已經知道了故事的結局,可是我還是被他的霸氣所折服。小時候父親項梁教導其應好好讀書,學習劍術時,項羽回答道“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可以感受到他目光短淺,不至於眼前。

鉅鹿之戰前,由於宋義的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讓楚國軍隊按兵不動。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那種知道把握時機的果斷,讓他終於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之後,他指揮軍隊,破釜沉舟,英勇奮戰。好似讓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發,不費吹灰之力就斬敵人於馬下的場景。這時的他勃發,這時的他英勇,這時的他英明,這時的他讓人崇拜。

本以為,這樣的他會成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麼。

他下令讓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二十萬,一筆不小的數字,一個規模不小的軍隊。只是因為這些人擔心跟隨楚軍,如果兵敗,自己妻兒被擄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這樣的項羽有些殘忍,有些缺少仁義之心,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這樣的項羽缺少政治家的那種縝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劉邦,他絕對不會將這些人都殺掉,而是讓他們為己所用。二十萬人,能夠大大的加強他的軍隊力量。他卻下令直接殺掉。他的目光短淺這讓人為他著急。

鴻門宴上,再次因為他的目光短淺,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因為他的目光短淺和自負,沒有意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讓他對殺劉邦沒有太大的感觸。最終因為他的搖擺不定和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最終讓劉邦逃脫。可以說沒有遠見是他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一個最大原因。

從項羽的性格特徵、行為做法上來看,其實,他不適合成為一個君主。他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縱觀歷史,哪個皇帝沒有一些縝密的心思,尤其是從亂世中開國的皇帝。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則,他們不可能從許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隋文帝,他也是從後周的幼帝手中搶到的皇位;趙匡胤,一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相似,一個乞丐搖身一變,也成為了皇帝;雍正,在九龍奪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夠坐上皇位。而項羽與他們相比完全像是一個武夫,沒有算計人的心思,只是憑著自己的戰功,讓他最初的時候在楚漢相爭的亂世中佔據著領導地位。最後的落敗,也證明了他不適合成為君王。

《史記》讀後感【二】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這一經典名著的稱讚,而《史記》無愧於這個稱讚。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記》正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此流芳百世。

《史記》主要描寫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約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他包羅永珍,有音樂、曆法、經濟等,並生動描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其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經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項羽;有統一六國,功大於過的秦始皇;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們都彷彿出現在我的眼前。

其中,最讓我驚歎的是敢於刺殺暴君的荊軻。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秦王的大殿之中,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倚在柱子上大聲說:“我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這就是荊軻,為換國人太平而獻身,雖最後未能成功,但他的名字也被世人所銘記。

我們再看看司馬遷本人。

身為西漢太史令的司馬遷因在“李陵事件”中觸犯皇上,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封建王朝一種滅絕人性的刑罰。可是在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下,他沒有低頭,沒有屈服,他站起來了,他邁著堅定的步伐,終於完成了一部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鉅著,被後人所讚頌。

不僅是一個人,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應該具有從逆境中崛起的精神,這樣一個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之巔。

《史記》讀後感【三】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餘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全面而系統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多方面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臥薪嚐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中。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此書經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內容浩繁的鉅著。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論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彷彿再現了歷史社會畫面。書中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頗、藺相如、屈原等,記敘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

讀了這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點是古代的君王分兩種,一種是一心為民的君王,一種是貪圖利益、沉迷於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心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熱愛和後人的讚揚,而後者則讓百姓唾棄,最終致使國家滅亡。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常在電視上看的那些貪贓收賄的官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每天都有戰爭。各國諸侯你掙我搶,都想一統天下,而不顧及百姓死活。沒了錢,就加大稅款;沒了糧,就逼迫百姓交糧食;沒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戶去找年輕力壯的人。弄得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不用擔心發生戰爭,不用怕吃不飽穿不暖。在這種環境中,我們更要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