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才智咖 人氣:3.13W

你們有沒有仔細地看過《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呢?看過之後你們收到什麼樣的啟發呢?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吧,希望採納。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

看完每一本書都想去寫個讀後感,甚至還想動筆去寫,但總是感覺很困難,只能摘出文章中的幾句話或者一個簡短的故事去做下簡單的分析,對事物的認識也很淺薄,即使如此也要儘量的去寫,只有厚積薄發才行,以後也儘量堅持做到不動筆不讀書,一本書究竟讀了還是看了,這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一本書讀完有有思考有收穫那麼就是讀了,但就我所看過的書中,這並不多。先說說這本書吧。

原來看了龍應臺的《野火集》,對龍部長的文字功底和思想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開始只是覺得這本書只是家書,沒什麼必要去看,那時候也看過半本《傅雷家書》,說實話,《傅雷家書》裡邊的內容我都不怎麼記得了,不過還是很推薦看看這本龍部長的《親愛的安德烈》,對家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前段時間看到一句話,說的大概意思好像是親情到了一定份上,它就在那裡,只需要用行動去表示即可,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但是事實是我們需要去表達,去用語言溝通。扯遠了,還是迴歸正題

龍部長在介紹她的十八歲時,有一段是這麼講的“同時,我看見自己的殘缺。十八歲時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環境保護、政府責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難補課。但是生活的藝術,這其中包括品味和態度,是無法補課的。音樂、美術,在我身上仍舊是一種知識範圍,而不是一種內在涵養。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個要時時提醒自己去保持的東西,就像一串不能遺忘的鑰匙,一盆必須每天澆水的植物,但是生活的藝術,更應該是一種內在的文化氣質吧?它更應該像呼吸,像不自覺的舉手投足。我強烈地感覺自己對生活藝術的笨拙;漁村的貧乏,造成我美的貧乏”。

這裡邊提到的可以補課的東西和不可以補課的,可以補課的都是外在的,內在的培養是由大的教育環境和家庭教育結合出來的,外界的很多事物可以通過學習來知道或者瞭解,但很多內在東西例如對美的感覺與欣賞真的不是一下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的,就像裡邊說的,音樂,美術對她來講是一種知識範圍而並非一種內在涵養。客觀的強調了教育環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聊到家庭教育,其實家庭教育是一種積累和傳承,和財富一樣,只不過這種教育的給予遠超過財富的傳承。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出自名門之後,因為他們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極其優良,這不是一代人可以改變的,一代人的努力怎麼都無法和別人三代人去比較吧。就像讀書一樣,或者講讀完大學還沒別人掙錢多,不上大學照樣生活的很好,而且可以呆在父母身邊,但是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上大學接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是每一代人都那麼想,不去上學,只是追求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那麼這一家人的後代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混出來,沒有前邊的幾代人的積累。

德語中有個說法“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那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麼你就是個沒頭腦的人”這句話沒什麼特別的只是感覺不錯,希望能用來激勵年輕人。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不如讓孩子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2】

看著微信圈朋友晒的全家福照片和各種家常菜,我心中無限感慨……闊別家鄉已有十年,從記憶之初到為人父母,似乎一切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沒有轟轟烈烈的過往,亦沒有跌宕起伏的歲月,而我就這樣長大了。閒暇之餘,我看了本《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臺借這本書和21歲的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開啟天窗說亮話,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讓我想起離家時的場景,站臺上爸爸不捨的眼神。回頭望望,父母臉上的滄桑一覽無餘,讓我離家的腳步一次比一次艱難;兒時形影不離的弟弟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尾巴,而我的記憶卻定格在兒時嬉戲打鬧的場景中越發的清晰;昔日同窗好友風風火火的經營和守候著自己的家庭和愛情,但夢裡時常出現他們青蔥歲月時代的身影和趣事,依然懷念曾經的友誼;求學路上車站守候的爺爺奶奶早已完成了使命,現在在天堂裡笑容依舊燦爛,但他們偷偷塞在我手裡的幾十塊錢依舊儲存了它的溫度,讓我至今看見老人心裡都暖暖的,明白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心儀的他呼嚕聲起,卻讓我的愛更堅定了,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愛得多那個脾氣會越來越小,被愛的那個會越來越霸道,總有一個人會改變自己,放下底線來縱容你,不是天生好脾氣,只是怕失去你;睡覺都帶著笑意的寶貝,似乎沒讓我一刻閒著,看著她,會覺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而我累並幸福著。

“成長”一詞,說起來不痛不癢,可它的確充滿了酸甜苦辣,越長大,越知道,做事不容易,每個人都有難處,也就越不再隨隨便便的發表評論或者瞧不起誰,這不是虛偽,而是懂得體諒,溫柔地和這個世界相處。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可是作為一位新手媽媽,我更關注孩子的成長,每每想起女兒初入園的樣子既心疼又感動不已,寶貝真的長大了!從整天圍在你跟前到現在無時無刻不想逃離你的視線;從纏著你跟前撒嬌到現在有理走天下;從以前你給她準備衣服到現在自己選擇搭配衣服愛照鏡子臭美;而我也陪同寶貝一起見證了她的任性、懵懂,和對一切新鮮事物的認知,她天真又不失任性,調皮又不失機靈,給我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現如今,女兒即將升入大班,而我卻在上與不上專長班之間糾結,我不想讓女兒過早的失去童真,淪為讀書工具,給童年留下遺憾,又希望女兒多才多藝,真才實學。但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中這段話,我釋然了,“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回頭望望,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至今,已有近10個年頭,在站領導及每位師傅的關懷教導下,我刻苦努力,勤奮工作,從初來乍到,只懂理論缺少實踐的畢業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水機執行工人。想起在白雪皚皚的冬天,與同事在零下30多度處理冰洪的場景;在炎炎烈日的夏天,與同事一起奮戰前池處理草洪的情景;逢年過節,堅守在工作崗位,與同事一起包餃子,做大餐,分享美食的情景,都曾讓我流下真情的淚水。年復一年的工作狀態也曾令我迷茫過,但看到這段話“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我從《親愛的安德烈》中找到了答案。“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給你意義;第二,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換言之,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與其抱怨環境,埋怨同事,認為都是別人的過錯,還不如從自身找原因,先從改變心態做起,讓自己的心靈美起來,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工作崗位中去,工作起來得心應手了,你才能潛移默化的去感染別人,周圍的人和事都將變得美好起來,工作環境自然而然的'舒坦了,工作有熱情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自己的工作價值也體現了,勞動果實也會隨之而來的,分享果實的過程自然是快樂而幸福的,也就在工作中體會到了成就感,它讓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為我孝敬父母養育子女提供了物質的保障,也就明白了人生不應光是追逐名利,更多是創造和奉獻。

生活也許就是這樣,不是親朋好友間的聯絡少了,不是我們的感情變了,而是我們的生活變了,畢竟過了愛做夢的年齡,肩負的責任重了,身邊的牽掛多了,人生的價值觀有差異了,人在旅途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驚喜與意外,平淡與滄桑,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堅強和勇敢,理解與寬容去面對。一味索取,不懂付出,或一味任性,不知讓步,到最後必然輸得精光。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實現雙贏,才是生存之道。工作如此,愛情如此,婚姻如此,友誼如此,班組團隊也如此。世上的路有千萬條,選擇適合自己走的就好,生活要靠自己經營,工作要靠自己努力,伴侶是要用心呵護的,家庭是要彼此珍惜的,願我們在風雨人生的旅途中把握好自己,且行且珍惜。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3】

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她大兒子安德烈的書信合集。其實早就可以讀完的,但是這段時間工作上的事情實在太多,我擔心看完太久而不能寫讀後感會讓我再提筆時感覺困難,索性就那麼拖著,慢慢看。我之前只偶爾讀過龍應臺的一些雜文,印象中她是個文筆特別犀利、特別有批判意識的女作家。臺灣有許多當代作家我都很喜歡,坦白說,在這之前龍應臺並不在我喜歡的名單之列。或許是帶著偏見,我總認為,一個女性如果太激烈,終究是不那麼討喜的。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想法有所改觀。儘管談就具體問題時,她依然態度鮮明,然而,畢竟是寫給兒子的信,同為母親的我,能感受到她無處不在的母愛與溫情。哪怕名望、權力與金錢始終環繞著她(她的兒子安德烈也這麼認為呢。),她還是無比緊張兒子的私生活是否健康;在兒子和她提及自己的感情狀況時她也會驚喜和緊張;她能注意到兒子特別多的細節並以他們為驕傲在眾人面前卻不得不對這種心思有所收斂;她對兒子有期待卻擔心自己的苦心可能被誤解;她在意兒子對自己的評價也可能因兒子的言語而感到受傷;她想緊緊地抓住孩子的手尤其是感覺到自己一天老似一天,卻又知道不能不放手…所有的這些,和任何一個普通母親都無二致。所以,我並非對作家龍應臺有了新的認識,而是瞭解了作家龍應臺身為母親的一面。

如果認為這本書只涉及母子情深這些小情小調的話,的確是天大的誤解,也將辜負安德烈的這份誠意。須知時時要應付和自己有幾十年代溝的母親拋來的老土亦或是沉重的話題,對一個當代青年來說不是簡單的任務。他們的通訊涉及的話題很廣泛:親子關係、人生哲學、藝術與宗教、時事政治以及一些社會議題等,簡直是無所不包。這還能說明一點,一個母親不單單可以聽子女“生活的煩惱”,也完全可以和孩子進行全方位地交流。當然,這種高質量對話的前提是雙方的知識都足夠豐富、視野也足夠開闊。

作為一個外人,通過他們的書信,我從不認為他們母子之間的分歧有所減少,畢竟所處時代、成長經歷、文化背景都相去甚遠。然而,我也從不認為,他們的初衷是奔著減少分歧去的。龍應臺自己說“…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的母親不但有所有普通母親的驕傲與擔憂,還有著太多普通母親所沒有的反思、包容和睿智。我此刻只祈禱,等到我親愛的小月亮十八歲時,她願意對我敞開心扉與我傾談,而那時的我依然還有與她進行探討的能力,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彼此,使我不必去羨慕作為母親的龍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