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讀後感1500字

才智咖 人氣:8.34K

《朗讀者》用充滿張力的視聽化語言,呈現文字的力度和厚度,用有效的途徑,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集體回望。人文社稱,《朗讀者》對於嚴肅閱讀、喚醒文化共情,與有著六十多年曆史的人文社的堅持和追求相契合。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朗讀者的讀後感1500字 ,歡迎閱讀。

朗讀者的讀後感1500字

《朗讀者》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小說,《朗讀者》讀後感。《朗讀者》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以及"世界報"文學獎。《朗讀者》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誌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09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第一次接觸《朗讀者》是觀看由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生死朗讀》。溫絲萊特的精彩表演,完美重現了小說《朗讀者》試圖帶給我們的強烈思想碰撞,讓我們跟隨著溫絲萊特的一舉一動重新思考二戰時德國納粹所犯下的.罪行究竟誰來承擔?如何承擔?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人對原集中營警衛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祕密,這個祕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並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漢娜憑藉自己不識字的祕密,完全能夠推翻大家的指責,法官的指控。可是,漢娜並沒有這樣做。深知漢娜祕密的米高也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

身負納粹之罪的集中營警衛,他們有罪嗎?他們說自己無罪,理由是:我們是士兵,長官下令,我們必須執行,所以我們無罪。這樣的辯護邏輯,也可以這樣認為:別人讓我殺人,若是人死了,那麼殺人犯便是那個教唆我殺人的人,而不是我,讀後感《《朗讀者》讀後感》。現實真的可以用如此強盜邏輯解釋嗎?

中國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有機會沉冤昭雪,為何卻拋之不顧?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箇中西方文化區別的一個關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儘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裡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苟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出來。

《朗讀者》中的集中營警衛中除了漢娜,所有人都忽視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漢娜一人敢於面對罪性的自我。

西方基督教中對"罪"的闡述,為我們解決對納粹罪人罪行的評判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鑑意義。參與納粹行動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是罪的程度應當有所區別。從士兵都長官,罪的程度應當逐步遞增。而漢娜給我們的啟示便是:我亦有罪。誰能像漢娜一樣面對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時坦然接受呢?

漢娜的罪毫無疑問是一種個體的罪,但在接受審判的語境中,她的罪已經成為了整個納粹的所犯罪行的象徵物,她所承受的是整體納粹的審判。其次,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體制中的一份子,無疑在接受審判時已經被先驗地定罪了,審判只不過是一種形式和過場。也許在審判的過程中,公眾通過這種治罪的形式可以轉移或者轉嫁出去自我的心理創傷,達到遺忘過去的傷痛,可以心安理得地繼續自己的生活。假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逃避者的行列,美麗的伊甸園還會開滿智慧之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