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5.34K

李澤厚《美的歷程》從巨集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後感

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後感一

《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李澤厚先生的美學專著,合稱《美學三書》。先生在結語中寫道,《美的歷程》是“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鳥瞰式的觀花”,期望讀者能通過閱讀這部小書“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卻並不模糊的印象”。

其實先生太過自謙了。《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雖然我並未完全讀透《美的歷程》,但是每讀一遍,每次也有新的體悟,豐富了很多,同時彌補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遺忘了的知識。《美的歷程》的覆蓋面很廣,從遠古圖騰講起一直到明清時期的美學,涵蓋了歌舞繪畫、建築雕塑、詩詞繪畫、宗教文化,是我們華夏文明古國的美的巡禮。

這本書我覺得特別好的一點是,把美學和當時所處的整個時代、社會有機的連線在一起,不是單獨的來、就事論事討論“美”的本身,顯得特別的具體而不空洞。把複雜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解釋開來,顯得形象而不呆板。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書。

時代在不斷進步,美學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近現代談美的名家有很多,近代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等,現代又有蔣勳。現今的書市上,蔣勳被炒的很火,書賣的又好又貴。貴有貴的道理吧,而李澤厚先生的《美學三書》,算是歷久彌新的經典讀物。

我對美學的認識還很膚淺,只能做為一個半懂不懂的門外漢,難得窺見天音妙語,便如醍醐灌頂,受益良多了。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思想,會去了解這個“世界”,會去認識“自己”,因而產生審美。而動物,僅僅只是單純的活著。

有些現代人的通病是凡是更多追求結果,而不僅滿足於過程。固然結果非常重要,然後過程是否也有相當的價值呢?生活中不缺少美,或許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學的意義在於我們在物質層面不單是要做一個現實的、具體的人,而且在精神層面,我們的靈魂是乾癟還是豐滿,不然同一具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呢。生命的價值,是多元的,而在審美的層面,我們每個個體,又是否非常的充實?我們華夏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的美學精神,又是否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我對美的認知中,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當為妙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美學的價值,在於讓人活出味道。至於是什麼味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譬如一支酒,可白可黃、可幹可甜,可以是江南陳釀,也可以是蜀中老窖,至於口味是典雅還是醇厚,是清爽還是濃郁,是溫潤還是強勁,看每個人的喜歡。不過大概沒人會希望自己的人生,會成為寡淡無味的劣酒吧。

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後感二

在看美的歷程,一直以來對美的理解乃至於極其的淺薄,不知道美之何物。一直停留在視覺享受或者意味蘊含的層面。李澤厚的書讓我意識到美的歷史歷程以及其豐富的內涵所在,那不僅僅是一種超越的時空,有意味的形式。

史記寫的是人的歷史,吳曉波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寫的是經濟的歷史,李澤厚寫的是美的歷史。

從龍飛鳳舞到青銅饕餮,獰厲的美過渡到族群的解放,美不僅在於視覺和韻味,內容包含視覺和韻味,內容和形式同時也是社會形態視覺的凝視點。浩浩遠古的人群,從獸的覺醒過渡到族群制度的建立,用了恐懼和慾望。那些巨斧大錘是恐懼和安全的結合,那種美是獰厲的美;

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浪漫,春秋戰國氏族結構解體,古代社會大激盪,百家爭鳴由此而生。百代皆行秦政法,先秦的理性精神輻射至現在的你我。那是一種對稱的互補的,那是一種賦比興協調的,那是一種阿房宮亭臺樓閣式的,恢弘的美;

“中國重視的是情理結合,以理節情的平衡,是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而不是禁慾性的官能壓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認識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祕性的情感迷狂(帕拉圖)或心靈淨化(亞里士多德)”,而是儒道,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

儒道互補中追尋到多彩的精神世界,屈原的想象力有著遠古的漫無拘束,那是生命力精神力隨本我最為真摯的自我飛躍,漫無天際的追尋自我的道。那種美有一種渾厚的氣勢和深沉的古拙。

魏晉的風度充分發揮了本我的意識,啟發了自我內在外顯的覺醒,曹操的我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他追隨著生命的短暫燦爛,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們不再遵循那神話的傳說,直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那是一種直麵人生短暫即視感後的奮進,是追尋世界有我無我的不同,那是一種真正陶淵明式的自我意識的覺醒。那是一種形神具備的求生怕死的現實存在感的美。

佛陀世容盛唐之音,宗教是人們麻木現實的心靈皈依處,那割肉貿鴿,捨身飼虎,不正是人間的寫照,那悲慘的生靈企圖佝僂存活世上的唯一原由,在於生存的飢餓感,內心無窮盡的慾望與恐懼,那寄希望於來世,積得福於今生的希冀,這一切讓人尋找動盪人的心靈皈依處-信仰,這是一種疼痛虛無,飄渺自省的虛幻的美,這是一種雕塑般以靜態人體的大致輪廓,表達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敬仰的物件和理想的美。

“魏、唐、宋。一以理想勝(魏),一以現實勝(宋),一以二者結合勝(唐)。”

唐詩的開創性,突破了原有的格局,新立了文的流派,其中李白的奔放杜工部的現實,顏真卿的瘦字,除卻李白的天馬行空不可學習之外,其餘以標準化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初唐而來的天才人物如張若虛、陳子昂其覺醒的宇宙意識更是超越時空的展現在你我面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之美有精神意識的巔峰,有健康韻律的協調之美。

再後來韻外之致的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直至近代近乎一片空白!整個人類的美的歷史就是人自覺的歷史,是從獸的恐懼到神的虛幻再過渡到本我。很多人說現階段網路世界中,人獲取的資訊是古人千倍,是不是現在的人就比過去的人更聰明?依包不同看,我們對世界的瞭解很多,對自己的瞭解卻很少,與古人相比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其思想的巔峰等待我們進一步去突破。

神向人無限靠近的歷程就是美的歷程! 很多人不解這話,神不是虛幻的也不僅是物質現實的,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就是在不斷向神靠近,也是塵世間修行中證我,超我,無我而後鳳凰涅槃。的而神向人靠近更多是時空下,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歷史推衍,神不在是虛無縹緲的,而是自生命伊始,就存乎於每一個人原始的內心靈魂深處。

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你我更是邁入了每一個個體價值無限放大的量子時代,每一個你的存在在虛擬的移動互聯時空中就是新的一種無限,感謝塵世間相遇不相遇的美,感謝這美好的移動互聯科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