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15W

若干年前,大約是討論人文精神最熱鬧的那陣子吧,有位當醫生的朋友曾這樣對我說:“設想某天早晨一覺醒來,有一號職業的人忽然全體消失,蒸發掉了,無影無蹤了,這世界卻絲毫不受影響,人們照常工作、吃飯、休息、玩樂,時間仍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你說,這是一種什麼職業呢?”趁我一時語塞,他立即代我回答:“就是像你這號搞文科的知識分子。”我向來和他抬槓慣的,這次卻還沒來得及說“不”,就已經自己洩氣、服氣了:“是啊,如果忽然消失的是全體醫生,天下豈不要大亂?至少,那天全世界等著開刀的成千上萬急危病人是沒救了。”當這本書的書名——《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躍入我的眼簾時,蹦出我腦海的竟是這麼一個回憶。

《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讀後感

照本書作者弗蘭克·富里迪的意思,當今之世,“知識分子”真的是全體消失了;他說的也是“搞文科”的知識分子。談知識分子而只限於“文科”,這倒不是隨意的定義,也不是出於政策考慮,這在歷史學上是有根據的。法國當代史學大家雅克·勒戈夫有一本很著名的書《中世紀的知識分子》,裡面說:“在西方國家,知識分子隨著中世紀的城市而誕生”;“‘知識分子’一詞出現在中世紀盛期,在12世紀的城市學校裡傳開來,從13世紀起在大學裡流行。它指的是以思想和傳授其思想為職業的人。”那時的大學是教會辦的,在大學裡教書的是教士,他們專業和傳授的思想當然越不出“文科”範圍。所以,《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一書中沒怎麼論到“科技知識分子”,想必不會引起什麼異議;科技知識分子明明在,不用找,而且是現代世界的支柱,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有目共睹。

《哪裡去了》一書所云知識分子的.“消失”,有兩層互相聯絡的含義。一是知識分子本身變質了。真正的知識分子理應“為思想而活”,不應“靠思想而活”,猶如虔誠的宗教徒理應“信教”,不應“吃教”;但本書認為現在的知識分子都把思想和知識當作了工具,下焉者變“專業”為“專吃”,上焉者也不過是迷戀和追求個人出人頭地的“成就”,這便“意味著歷史所瞭解的那種知識分子的終結”。二是知識分子的地位變了。作者認為,歷史上知識分子的所知主要是“道”,知識分子其實是知“道”者,他們代表理性、真理、根源性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個人,他們也會追求思想之外的種種利益,但是“作為一個群體”,“知識分子有著令人敬畏的文化權威和影響力”。然而現在,知識分子群體的超然的生命存在業已喪失,思想已經魂不守舍,最多隻能寄託於個別知識分子的個體生命中;知識分子成了統計學意義上的一個總體,一個類別,一個集合,一種職業,與別的總體、類別、集合、職業不分軒輊。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知識分子的權威遭到廣泛質疑”,另一方面,“教育和學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商業機構和公共機構不斷宣稱致力於擴大它們的知識基礎”;兩方面其實一致,因為“知識成了易消化的現成品,能夠被‘傳遞’、‘分發’、‘出售’和‘消費’”。現時代知識和知識分子的貶值,不是貶在價格上,是貶在價值上、意義上。

書裡對知識的貶值和喪失意義,作了很多現象描述,當然主要說的是西方社會。大學不再堅持優勝標準,精英教育墮落成職業教育;圖書館提供咖啡廳、休息室,乃至“幾乎任何服務”,而借書還書則被視為“枯燥乏味”的末事;莎士比亞戲劇被“現代化”,“其動機並不是什麼藝術家的洞見”而是“出於聯絡觀眾的考慮”。諸如“庸人主義”、“管理主義”、“工具主義”、“文憑主義”這些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