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華名窯》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34W

散文家錢漢東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由於對傳統文化的熾烈熱情,工餘之瑕,浸沉於古玩鑑賞,達到入迷的程度。鑑賞必須要有實物,博物館的大門敞開著,但不可能天天泡在博物館裡,於是他開始從市場、甚至攤販手裡,逐步精選了一些瓷器收藏起來,晨風月夕,加以觀摩甄審。就這樣,他對瓷器從鑑賞走向收藏,再邁步跨入了瓷器研究者的行列。這一發展的過程順理成章,但在當初,他自己未必料想得到。

《尋訪中華名窯》讀後感

2002年6月,錢漢東的《人間瓷話》在學林出版社問世。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女士為之寫了序文,指出“他用散文筆調輕鬆地品賞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視角寫出了他內心的真切感受。”對這本書的文風和可讀性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另一篇序文是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先生寫的,對書中所收《雷峰地宮與瓷無緣》、《烽煙催生長沙窯》諸文的學術成就也作了毫無保留的肯定。《人間瓷話》出版不久,就被上海市振興中華讀書指導委員會推薦為2002年讀書活動用書,也是作品深受讀者歡迎有力的證明。

《人間瓷話》的出版之後的第三年,錢漢東又有研究瓷器的新著《尋訪中華名窯》出版,無論對他個人,還是對學術界,應該說是一件十分值得慶幸的大事。

把《人間瓷話》和《尋訪中華名窯》兩本書作一比較,可以發現在三個方面有顯著的提高:

一、錢漢東當初從散文家的角度,寫鑑賞瓷器的文章,主要是憑興趣,而且只能“有啥寫啥”,《龍山黑陶舉世一絕》用了《辭海》較多的釋文以及20世紀30年代的考古家尹達的論述。圖片則是蛋殼黑陶高柄杯、黑陶罐、黑陶圈足豆三幀。主要論點認為當時人們用黑陶作禮器、神器,所技藝顯得特別精巧。在《尋訪中華名窯》的《在青島品龍山文化》則是作者親自到離青島不遠的膠州三里河村實地考察龍山文化的調查報告,也引述了1974年、1975年在遺址發掘的經過和收穫,內容自然豐富多了,圖片也作了調整。

把《人間瓷話》的《神奇的馬家窯》等文和《尋訪中華名窯》的《破譯馬家窯彩陶之謎》等文作比較,都會發現雖然內容大體相似,但後來寫的更準確、更全面而系統化,而且經常有新的第一手材料。

又如反映遼代契丹文化的赤峰窯,《人間瓷話》未有記載,作者為了填補這一巨大空白,親自於2004年金秋到了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對現場作了周密的考察,並與赤峰市博物館館長劉冰作了學術交流,寫出了圖文並茂的《草原瓷都赤峰窯》一文,對遼金元文化貢獻甚大。這一類的例子,不勝列舉。正因為錢漢東立志要展示中華古代名窯的全景,所以凡是中國陶瓷史上所有的空白凡是能填補的.,他都填補了。

二、經過對中華名窯的全面考察,他對每一座名窯的歷史演變,整個興旺走向衰落的過程以及名窯之間彼此的關係有了系統的認識,甚至國內外的前輩學者對中國古代文物、瓷器的研究成果也看得更具體更準確了,因此其學術價值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04年寫成的《蒼涼的西夏靈武窯》內容十分精闢,特別提到1997年出土的西夏黑釉槽心瓦。他還從遺址上採集了“一些薑黃釉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