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中華》讀後感範文2000字

才智咖 人氣:1.22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尋覓中華》讀後感範文2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尋覓中華》讀後感範文2000字

《尋覓中華》讀後感2000字1

“浩蕩的歷史程序容不得太多的單向感情,複雜的政治博弈容不得太多的是非判斷。秋風起了,不要把最後飄落的楓葉當做楷模;白雪化了,又何必把第一場春雨當做仇敵。”就這樣,在秋天執一書卷,清涼地鋪展深深淺淺的記憶,刻下的不是歲月的滄桑,而是歷史的靜美。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這五千年多年的歷史程序,是湧出的一批批愛國之子,用他們的身軀推動了歷史的流動,在漫漫黑夜中嚮往著黎明。他們反抗、他們不羈、他們頑強,詮釋著不朽的民族精神靈魂。茫茫歲月裡,回首悠悠歷史,即使驚鴻一瞥,也足以心曠神怡。

中國早期社會是充滿著神權色彩的,殷商時,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詢問天意,甲骨文由此產生。當時的占卜問天,造就了甲骨文璀璨的文化。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少不了探索,在求知這條滿布荊棘的求知路上,有多少學者因社會壓力而選擇死亡,這不由得使我們驚歎於歷史的震懾力。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細數這些為甲骨文這一文化事業做出貢獻的人,他們哪一個不是滿懷國家的尊嚴,在被糟蹋得慘不忍睹的現實生活中憑藉頑強意志開出了中華文明之花?他們不知道未來是陽光瀰漫還是風雨交加,只是滿懷對歷史的敬畏,充斥著更高尚的責任使命,帶著最初的理想,風雨無阻。

有一個人,經受歲月的顛沛流離,萍浮萍沉,以極大的責任感承受著難以言語的屈辱,在歷史的隧洞裡,一意孤行。要說古往今來誰最具有不屈的意志,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司馬遷。有人說,如果沒有善良地替李陵辯護,觸及到皇權貴族利益,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坎坷的命運。可是,正是這樣的必然經歷,才成就了我們所認知的司馬遷,才會有《史記》,才會有他所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他亦可以選擇死刑,不必屈辱的活在這個世上。可他仍選擇了後者,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屈辱地活著,就是要締造重於泰山的.重量——《史記》。就這樣他低頭了,他正試練著低下頭扛起泰山的高度,支撐起中華文明的精神文明。這樣的一個司馬遷,卻最終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消失了,他寫了多少的歷史故事,而自己的故事卻沒結尾,或許,這是最好的結尾……

渺渺星河,洋洋大觀。唐朝,我最喜歡的一個年代,實是因為這個年代創作了太多太多精彩的詩。這是一個“詩的時代”。李白的詩,浪漫細膩,他一生都在驚訝山水,正是由於這種驚訝的天真和無邪,使人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感染。而杜甫的詩,有了更多世態炎涼的滄桑,可以讓人看出心靈的歷練,成長的饋贈。李白杜甫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們彼此欣賞‘知心相交。而事實上,他們卻很少見面,是啊,真正的朋友不必要天天見也會互相思念,只因為彼此欣賞,讓他們心靈相通,歷經時光的滄桑,友誼這杯青梅酒,越釀越濃,越沁人心脾。而這兩位偉大的聖人,有著同樣不凡的命運,李白卻比杜甫要幸運,李白常常得意洋洋地嚮往逍遙,一路有人接濟,而杜甫呢,帶著妻小顛沛流離,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備受屈辱,為五斗米而折腰。這也許是個人的追求不同吧。除了“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不得不提到一個更得意的人——“詩佛”王維。王維本身是一個音樂家,年少就仕途得意,豈知世事難料,硬是被當成了“叛軍”,而最終他卻靠自己的才華救出了自己,真的是好險,正是他這段驚險的經歷,才為唐詩文化注入了一絲禪意。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從容不迫的安靜,嚮往沒有汙濁的世界。而在這安靜的背後,有著一種貴族的氣息,註定著他本應不凡的人生。

宋代,是一團亂麻的時代。可就是在這樣一段混亂的年代中,一個繁榮,富庶、高雅、精緻、開明的時代,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對你藹然微笑。“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述了宋代的繁華景象,商業、農業得到極大發展,貿易頻繁,人口大量增加,燈火輝煌,夜夜驪歌,當時的臨安城就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每讀到宋,我們都會驚歎於古代人民的智慧,感慨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強大,心情澎湃,心中洋溢著無比的自豪,古代中國竟是如此的繁榮,立足於世界的前沿。

歷經匆匆的當今社會,多希望在一個秋日,靜靜地穿梭歷史的長河,在旖旎的時光中使心靈得到一次真正的洗滌。在歷史的阡陌上,我們仍會遇到那些未開放的花,逢著一片含露的綠葉。

《尋覓中華》讀後感2000字2

這無疑是一個亂世,是一個無序和黑暗的“後英雄時期”。你清冽如流玉之晶瑩,在依依雲水,渺渺帆影中,踏浪而來。你攜一身傲骨,在幽怨的洛陽留下,這千古絕響。

魏晉,正處在三國這個英雄時代的後期,文人名士的生命被統治集團肆意摧殘,看似不值錢的生命恰恰因太過值錢而被傷害。統治者們畏懼這些名士所懷揣的才能,既然不能為己所用,那就毀之。他們的鮮血一滴一滴滲入中華大地,滲入文明史地。這是文化的慘痛,更是歷史的損失。於亂世的斷瓦殘垣中,迎面走來了“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嵇康。

阮籍母親去世時,喝酒吃肉,完全不顧及世俗禮儀,卻在哭喪時口吐鮮血,這種對於母親死亡的悲痛有誰能及?別人弔唁他的母親,他卻白眼相向,嵇康得知後備酒攜琴來到靈堂,阮籍眼前一亮,兩位終生的摯友至此相逢,兩人是同樣地真實自在。有些時候我們往往拘泥於形式而忘記了本質,“傳統禮儀的叛逆者往往更注重於層層規範後的核心”,他們以一種更真實自在的形式表達著自己的意願,超凡脫俗,返璞歸真。

嵇康攜一身傲骨,縱情於酒,超然物外。洛陽城外的柳樹下,一位帥氣挺拔的男子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打累了就跳進池子裡泡一會。一聲聲鐵錘敲擊的聲響如你鏗鏘的生命韻律,迴歸自然,世俗無關。一壺酒,澆灌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錘,鍛造了你鐵樣的個性。如此本色,如此個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曹魏大臣鍾會因仰慕嵇康而前來拜訪,嵇康卻只顧和向秀打鐵而不理會權貴的鐘會。爐火熊熊,嵇康手起錘落,鍾會只好不滿地離開。嵇康這種鄙視權貴的高傲,雖不是名門望族,卻比之更加高貴。“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這是嵇康對鍾會所說的唯一一句話,卻也為自己以後的悲劇做了鋪墊。

嵇康看透世俗,蔑視權貴,對朋友卻是格外珍惜,一丁點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內心無比焦灼和苦痛。當山濤真摯的向司馬昭推薦嵇康接任自己的職位時,嵇康卻與山濤絕交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於此誕生。若是旁人被舉薦做官,一定萬分感激,可嵇康豈是芸芸眾生之輩,他有自己的追求,不屑於投身官場,只是一心沉醉於自然之間,過一生平淡樸實的生活。嵇康很可愛,可愛在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直率的借一封絕交書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兩位的友誼訣別的斷絲飄飄。這種的友誼,古來少有。少有在嵇康雖與山濤絕交但仍在臨死之前,將自己的兒子交給山濤照料。“山公尚在,汝不孤矣”這是嵇康對兒子稽紹所說。這才叫真正的朋友,這才叫真正的知己。我也許會因你不瞭解我而跟你絕交,但你仍然是我心中最信賴,最值得託付的人。山濤當然不負嵇康所託,把稽紹當做自己親生兒子一般照料,盡了朋友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便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且說你之為人,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若發現誰是小人,就會馬上與之決裂,絕不含糊。因過於看重友誼,嵇康陷入呂安的混亂遭遇。呂安的哥哥霸佔了呂安的妻子,卻惡人先告狀,以不孝之名將呂安告上朝廷。“面對最大的無恥和無賴,受害者往往一籌莫展。”不可理喻的案件的背後,真相已不再重要,人們熱衷於一個最通俗最便於傳播又最能激起社會公憤的罪名,若為受害者說話,自己也將成為社會的公敵。許多平日的朋友早已一一躲開,但嵇康沒有。他義憤填膺地寫了一份絕交書給呂安的哥哥,他做了他所能做的所有微薄之事幫助呂安,但僅僅為此,他被捕了。

他太珍惜朋友了,但越珍惜,所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這就如我們手中緊握的細沙,抓的越緊,流逝的卻越快。世事總是如此無常,我們越是在意,卻越失去的更多。

由於鍾會這等小人挑撥,司馬昭決定處死嵇康和呂安。果真應驗了孫登大師當年那句“子識火乎?難乎免於今世,子無求乎!”不合群本身就是罪過,過於清高就是對庸人的冒犯。更何況是嵇康這種自命不凡的賢者,又怎能免於統治階級和小人暗算。行刑那天,3000名太學生擁擠在刑場上請願,他們勇敢地迎著刀槍大聲呼喊:嵇康無罪,刀下留人。不問世俗的嵇康也被感動了,學生們正極力阻止英雄的隕落。你的身上有種不漏聲色的浪漫,鏗鏘有力。你向哥哥要來琴,悠揚的琴聲,在刑場緩緩響起,千古絕響《廣陵散》誕生了。你一下一下撥動琴絃,為一生擁有這幾個摯友而欣慰,為將兒子託付給山濤而安穩,為呂安的冤案而不平,更多的是滿足於誓死追尋自己想要的澄澈。死亡,便被這沉靜悽婉的琴聲擊碎,散落於無盡的深淵,變成了人們驚愕的欽佩與凝視。

這千古絕響,我們追不回來了。

魏晉名士們焦灼掙扎,追慕寧靜而渾身灼傷,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詮釋了對稀有文化人格的祭奠,這是反傳統的傳統。正因為有他們,中華審美文化在精神的酷刑中屹然自立的發掘。有過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那清冽如流玉之晶瑩的男子,叫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