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局關於水資源情況與水價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2.79W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進入以來的近十年,我國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約為2.8萬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佈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我國實際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僅為1.1萬億立方米。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總體情況下,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物價局關於水資源情況與水價調查報告

一、中國水資源總量和水汙染情況

一是人均佔有量低,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平均,我國人均淡水資源為2160立方米,扣除不能利用的淡水資源,可供利用的人均淡水資源僅為900立方米,已成為世界嚴重缺水國家之一。現在全國每年缺水約400億立方米,其中全國城市年缺水量為60億立方米。655個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個城市嚴重缺水。農業平均每年因旱成災面積約2.3億畝左右。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的缺水問題將越來越嚴重。目前,我國已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其中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6省區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地區。

二是水資源地區之間分佈不均衡,水資源與國土面積不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水資源量約佔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西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而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由於資源分佈不均,北方地區河流取水量已經遠遠超出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地下水年均超採228億立方米。超採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已經開始引發河流斷流、湖泊萎縮、溼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三是水資源時間分佈不均勻,旱澇災害頻仍。我國降雨主要受太平洋暖溼氣流和西伯利亞寒潮的影響,不同年份、不同季節降雨量變化大,南方降雨比較豐沛,北方普遍乾旱少雨,導致北方城市和沿海城市(結構性缺水)嚴重缺水。我國大部分地區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四個月(約佔全年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的情況在北方尤其嚴重。據水利部統計,1980—水文系列與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4大流域降雨量平均減少6%,地表水資源量減少17%。海河流域因沿線多為嚴重缺水地區,地表水資源量更是銳減41%,“北少南多”的水資源格局進一步加劇。

四是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資源嚴重浪費現象並存。截止,我國農業用水利用係數僅為0.47,遠低於已開發國家0.7—0.8的水平。農業用水有一多半在輸水、配水和田間灌溉過程中被白白浪費了。一些年久失修的灌區,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有效利用係數只有0.2—0.4。工業節水潛力巨大。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下降到的297立方米,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五是水汙染矛盾突出。水汙染主要是由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排放和其他面源汙染造成的。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我國水體汙染矛盾日益凸顯。,我國汙水排放量為556.7億噸。其中:工業廢水佔44.2%,生活汙水佔55.8%。水汙染主要是由cod過量排放造成的。其中,城鎮生活排放cod佔總排放量的60%,工業及其他排放約佔40%(造紙業又佔工業cod排放量的35%)。

六是水環境形勢更加嚴峻。據環保部《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截止底,全國七大水系水質總體為中度汙染。在監測的200條主要河流409個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5.0%、24.2%和20.8%。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28個國家控制的重點湖(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僅4個,佔14.3%;ⅴ類和劣ⅴ類的16個,佔57.2%。地下水汙染形勢正在逐漸加劇。華北平原部分地區深層水中已經檢出汙染物,淮河以北數千萬人飲用硝酸鹽或者氟含量超標的地下水,部分地下水汙染正由點汙染、條帶狀汙染向面源汙染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而且汙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斷增加,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

綜上所述,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嚴重和水環境惡化已經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之一,破解水的難題,對於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二、中國水價現狀和已經採取的措施

價格是反映市場供求關係最直接、最靈敏的訊號,是調整平衡各方面利益關係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把水資源總量、人均淡水資源量、人口增加情況看作是不變數和已知條件,供給和需求之間通過價格的變化來調節,那麼未來,我們可以用來解決水問題的最有效的手段無疑是價格的設定。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工業發展初期,我們長期忽視價格槓桿的調節作用,水價既不反映市場供求關係,更不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汙染成本,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的短缺和水環境的惡化。特別是工業加速發展階段,由於認識不到位,使我國再次重蹈了西方已開發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而且代價更為慘重。黨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已經明確,要“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這就為水價改革指明瞭方向。而只有當水價真正反映了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時,一個節水型社會和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體系,水環境的優化才能真正建立。

目前,我國城市水價構成基本完善。城市供水價格即終端使用者水價,由自來水價格(管網建設和維護成本)、汙水處理費、水資源費(受益地區還加收了南水北調基金)和城市公用事業附加構成。這其中已經包含了對資源耗費的補償和對環境汙染損害的補償。而農業用水由於地域差異性較大,目前仍未建立一個完善有效的'水價體系。即便是城市供水,我國也僅僅從1999年才開始全面徵收汙水處理費。截至底,36個大中城市供水價格平均每噸2.9元。其中,自來水價格1.5元、汙水處理費0.9元,水資源費和南水北調基金約為0.5元(具體價格構成見附表)。

如果不考慮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環境治理成本的需要,衡量一個國家水價的高低,一般使用兩個指標:(1)水費支出佔家庭平均支出的比重。國際經驗,水費支出應占家庭支出的2%。(2)與相關國家水價的比較。如果用此來衡量我國現行水價,無疑是嚴重偏低的。我國城鎮家庭人均實際支出為14748元,人均水費支出為92元,水費支出佔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為0.6%。從國家比較看,截至,每立方米水,德國3.01美元,美國0.74美元,巴西0.65美元,日本、中國香港約為3美元,中國0.31美元。水價偏低,一方面不利於節約用水,治理水汙染,優化水環境;另一方面不利於水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由於水價偏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供水虧損的省份比例分別為68.0%、61.0%、64.5%和54.8%;全國虧損總額各年度分別為16.1億元、13.9億元、12.4億元和1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