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山地旅遊的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1.64W

調研報告講求事實。它通過調查得來的事實材料說明問題,用事實材料闡明觀點,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引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推進山地旅遊的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到您!

關於推進山地旅遊的調研報告

鐘山區通過精心打造旅遊品牌、充分展現地域特色、啟用旅遊人力資本,注重以會促旅、以賽促旅、以節促旅,傾力打造旅遊城市,旅遊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已經成為鐘山區第三產業龍頭和國民經濟重要增長點。

近年來,鐘山區依託各種山體、水體、氣候等自然環境,注重社會文化生活習俗等人文資源的融入,按照建設山地大健康旅遊目的地城市目標,大力發展山地旅遊,傾力打造旅遊城市,旅遊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已經成為我區第三產業龍頭和國民經濟重要增長點。“十二五”期間,旅遊總人數達215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98.59億元,比“十一五”期間累計增長224.84%。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基礎先行,增強山地旅遊“競爭力”。一是抓景區景點建設。圍繞構建“現代都市—精品景區—特色城鎮—美麗鄉村—健康旅遊—生態產業”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體系,先後投入資金40餘億元,傾力打造水城古鎮、梅花山國際生態休閒度假區、月照養生谷、大河現代都市農業園、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區景點。二是抓旅遊路網建設。圍繞形成市區“旅遊經濟圈”,把全區旅遊景點“串點成線”的目標,投入近6.2億元實施了靈山寺環寺公路及聯絡線工程、梅花山景區公路、東明路、月照養生谷旅遊環線、大灣至韭菜坪旅遊公路等景區公路專案,投資近4.3億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遊公路,打通了月照養生谷與大河堡景區連結通道。同時加快了農村通組公路和村際斷頭路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240餘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遊快捷線和迴圈網。三是抓配套設施建設。圍繞“吃、住、行、遊、購、娛、科技、文化”等旅遊要素,完善旅遊功能配套,提高城鄉服務水平,轄區現有旅行社22家、星級酒店2家,床位31514張,鄉村旅遊村寨15個,掛星農家樂38戶,做大做強城市經濟,強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務,為遊客提供舒適的消費環境。

(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遊“生命力”。將文化之“魂”融入旅遊之“體”,豐富山地旅遊內涵,打造旅遊文化精品,旅遊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4.42%。一是融合三線文化。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與國家級媒體合作,拍攝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大三線》,大力弘揚“三線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層次融合和包裝民俗文化資源,申報了一批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彝族鈴鐺舞、“四月八”苗族文化節等旅遊民族文化品牌;積極實施了靈山寺、觀音閣等宗教文化旅遊專案,不斷豐富山地文化旅遊元素。三是融合農耕文化。實施中國農耕文化歷史(涼都國學館)博覽園專案,將中國歷史文化和休閒旅遊進行有機的結合,打造六盤水市的休閒度假產品。

(三)注重產業融合,強化山地旅遊“聚合力”。一是旅遊與農業同體。圍繞農旅一體,走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與休閒旅遊觀光相結合的農旅發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養身谷等農旅融合“新樣板”;引入30餘種現代農業科技種植技術,極力打造農業科普基地,提升了農業的觀光品質和農產品附加值。二是旅遊與體育同步。充分發揮氣候、亞高原山地戶外運動條件優越的優勢,積極推進體育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形成了涼都·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金牌賽事、自行車挑戰賽、中國涼都定向越野賽、涼都六盤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體賽事品牌,吸引了近30萬次群眾參與,成為鐘山區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山地戶外運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三是旅遊與健康同行。圍繞建設大健康旅遊目的地城市目標,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遊路。依託紅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進水月園區中藥材市場、養生養老綜合體、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專案建設,打造涼都醫藥保健生態園;加快推進農村幸福院、城市日間照料中心及康體養老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涼都養老產業發展。

(四)注重民生改善,擴大山地旅遊“輻射力”。一是促進城市靚麗轉身。加強鳳池、白鶴公園等城市廣場、公園的改造提升;實施城區可視山體綠化工程,推動城鄉一體綠化建設;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將景區、旅行社、旅遊車隊、酒店、特色美食、氣象等要素納入智慧旅遊平臺,展示“貴州屋脊·中國涼都”良好形象,打造區域中心城市。二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充分發揮山地旅遊產業扶貧的聚集作用,通過景區建設,帶動貧困地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群眾廣泛參與景區開發,有效助推其脫貧致富;依託景區開發,大力實施“一戶一技”培訓工程,幫助、引導周邊群眾、城市居民到景區就業、創業,實現旅遊價值、社會價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態環境保護。“十二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19.76萬畝、封山育林7萬畝、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7.5%;建成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和3座鄉鎮汙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6.23%,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8.7%。

(五)注重“三變”帶動,助推山地旅遊“發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遊品牌。鐘山區緊緊圍繞大健康旅遊目的地城市目標,以旅發大會為平臺,以旅遊景區建設為抓手,以“三變”改革為動力,強力推進“黑”資源變“綠”資源、“死”資源變“活”資源,“冷”資源變“熱” 資源,著力做好“綠色”生態、“白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將休閒旅遊、生態旅遊與山地旅遊結合發展,精心打造“中國涼都”旅遊品牌。二是充分展現地域特色。抓住榮獲國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國農村汙水治理示範區等契機,堅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15年啟動全區20戶以上村寨“1+N”(“1”即一個自然村寨,“N”即改廁、改廚、改圈、小溼地、小廣場、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綠化、觀光步道、生態產業、農村電商、免費WIFI、民族文化、垃圾汙水集中處理等“扶貧+”“旅遊+”“產業+”“文化+”“網際網路+”元素)提級改造,在實施改造過程中,由區扶貧旅遊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改造協議和經營協議,農戶將滿足居住需求外的富餘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級標準出資進行改造、裝修、統一經營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經營,發展農家客棧、農家樂、酒吧、KTV、超市等商業業態,在公司經營有效期內,按照約定佔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紅,真正把“美麗鄉村”建成瓜果飄香的“果園”、幸福生活的“家園”、增收致富的“田園”、觀光休閒的“公園”、城市嚮往的“樂園”。三是啟用旅遊人力資本。按照“圍繞產業搞培訓,依託公司保就業”的思路,以“培訓物件本土化、教學實習一體化、培訓保障惠民化、培訓管理規範化、新型農民職業化、民風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創新“三變+旅遊+就業培訓+扶貧”的職業教育模式,對區域內有意願、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能力的城鄉貧困人口和留守兒童父母、返鄉農民工、部分致富帶頭人等群體進行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有技能、善經營、懂管理的旅遊人才,讓貧困人口變導遊、變職業農民、變駕駛員、變村幹部、變創業者、變產業工人、變農業經理人等,充分挖掘和啟用貧困人口中的人力資本。

(六)注重宣傳推介,提升旅遊品牌“影響力”。一是以會促旅。按照“立足鐘山、佔領貴州、主攻周邊、輻射全國”宣傳促銷思路,到各地舉辦旅遊推介會,大力推介鐘山旅遊。截至2016年6月,已成功到廣州、武漢、重慶、長沙、大連、深圳、成都等城市進行旅遊宣傳推介,發放旅遊宣傳手冊8000餘冊。二是以賽促旅。舉辦各種體育賽事,提高涼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16年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比賽共有2.6萬人參賽,吸引近20萬遊客和運動員到六盤水消夏避暑。CCTV5對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賽進行直播,提高“清涼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節促旅。舉辦各種文化節,吸引媒體和社會關注。目前鐘山區舉辦5次各類節慶活動,吸引遊客90萬人參加和觀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溼地公園舉辦中國涼都旗袍文化節,3000名佳麗在明湖溼地公園1.13公里的彩虹飄帶橋上進行集中展示,同臺競技走秀。形成“三千佳麗走虹橋”的壯觀場面,並申報吉尼斯紀錄,提高明湖溼地公園知名度。

二、存在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鐘山區山地旅遊業發展明顯加快。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鐘山區旅遊產業尚在起步階段,旅遊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特別是旅遊交通通達性較弱,雖然建成了一些旅遊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遊景點分佈分散、景區之間的交通設施不完善,遊客到達景區的便捷性較差。

(二)在與周邊縣區、全省乃至全國知名景區之間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客源互流、串線成網等方面較弱,旅遊產品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較低,旅遊市場競爭力不強,中遠端市場的吸引力嚴重不足。此外,現階段我區旅遊人才缺乏,導遊水平較低,也影響了鐘山旅遊形象的宣傳。

(三)旅遊市場活力不足,企業投入總量不大,在拓寬融資渠道、擴大投資力度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加強。旅遊客源市場覆蓋面小,客源結構不優,在遊客當中,大眾遊客多,高階遊客少;一日遊多,過夜遊少;散客多,團隊少,整體消費水平不高。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全力推進城市大道延伸、高速公路聯通、國省幹線升級、機場航線拓展等,提級改造現有景區道路,快速推進國學館、梅花山、大河堡、月照養生谷、大灣鎮“韭菜坪”、汪家寨“高峰壩”等景區道路通達性建設;加快旅遊大資料運用,建設智慧旅遊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智慧景區建設,推進所有3A級以上景區實現智慧旅遊全覆蓋;加大景區接待服務設施改造升級工作力度,為遊客提供更便捷的'諮詢、住宿、餐飲等服務;圍繞旅遊做靚城市,大力開展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綜合廊道建設任務,實現城市建設與景區開發一體化,城市品牌與旅遊形象一體化,城市管理與旅遊管理一體化;全面提升瑤池、鳳池、明湖、德湖、天湖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海綿體”,改造提升城市公園,打造涼都會客廳。

(二)加快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活力。構建和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的旅遊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理順旅遊局、鄉鎮、景區管理處、旅遊公司之間的關係,明確各自的職責,明晰權利,加快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旅遊管理體制。快速推進韭菜坪、梅花山等體制改革。充分利用政策槓桿的撬動作用,全面放開景區經營性、管理權,發展壯大旅遊“三變”發展平臺,圍繞消夏避暑、健體養生、山地運動大力開展資源招商、經營權招商,鼓勵和引入社會資本投入娛樂、餐飲、住宿和旅遊基礎設施、景區開發、文化產業發展等專案建設,參與景區運營管理,破解景區開發建設的資金瓶頸,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轉型的良性局面。引導緊緊圍繞旅遊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本地人力資源開發與專業人才引進相結合,著力抓好行政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才、緊缺專業人才、從業人員四大隊伍建設,提升旅遊業整體水平。

(三)加快山地旅遊產品開發,做精景區。唱響“世界這麼熱,我要去涼都”品牌,緊扣“清涼”這一稀缺資源,開發極具山地特色的避暑氣候產品。大力發展山地體驗旅遊,堅持以旅遊聚人氣,以健康攬人心,聚合旅遊資源要素,為中國涼都品牌塑“形”。高標準建成梅花山滑雪、韭菜坪山地戶外運動、月照養生谷山地養生體驗、汪家寨“高峰壩”民俗文化體驗、涼都國學館國學農耕文化體驗等山地旅遊專案建設,不斷提高山地旅遊產品發展水平。實施“由近及遠、遠近結合、東西連線、南北貫通、重點突破”的客源市場開發戰略,加強與全國知名景區、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全方位、多形式、深層次開展富有成效的宣傳促銷活動,不斷推出賣點,提高景區(點)知名度,確保客源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