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7.93K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1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委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有關檔案精神,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對民營經濟的服務水平,有力地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我市民營經濟呈現出規模擴大、質量提高、作用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1、民營經濟份量持續加大

20xx年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211. 8億元,同比增長19.6%,佔全市gdp的比重為52.4%,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一、二、三產業民營經濟增加值依次為37.5億元、107.1億元和67.2億元,三次產業中民營經濟所佔比重分別由上年同期的37.6%、57.6%和49.3%調整為今年的41.3%、59.6%和50.4%。從經濟型別看,個體私營經濟是全市民營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208.0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51.5%,同比提高了2.5個百分點。

2、民營經濟貢獻率穩步提升

20xx年年,民營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增速達19.6%,高於gdp增速4.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同比增長29.2%,第三產業同比增長13.3%。瀘州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的貢獻,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1%。分產業看,民營第二產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7%。

3、民營經濟稅收所佔比重擴大

20xx年年,私營經濟稅收收入達5.6億元,同比增加2.1億元,增長60.6%,增幅高於全部稅收27.1個百分點,佔全部稅收比重達11.7%,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個體經濟稅收收入達3.0億元,同比增加1.3億元,增長4.4%,佔全部稅收比重達6.4%。民營經濟稅收已成為瀘州財政重要的、穩定的和最具增長潛力的收入來源。

4、民營企業總量規模快速擴大

20xx年年,全市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企業、港澳臺企業合計戶數為8.1萬戶,佔全部企業總戶數的90.7%。其中,私營企業8332戶,同比增長7.9%,個體經營戶7.2萬戶,同比下降3.6%。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企業、港澳臺企業合計註冊資本金總量達111.4億元,同比增長21.3%,佔全部企業註冊資本的40.5%。其中,私營企業註冊資本達97.3億元,同比增長31.0%。私營企業戶均註冊資本達116.7萬元。

5、民營經濟成為拓展就業的重要渠道

民營經濟的發展,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有力促進農村部分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20xx年年,全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21.2萬人,新增0.7萬人,增長3.2%。

6、民間投資增勢強勁

20xx年年,民間投資快速增長,完成投資88.0億元,比上年增長55.4%,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到56.5%,上升了9.9個百分點。

7、民營工業表現突出

20xx年年,民營工業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對全市gdp的貢獻率為44.1%,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為65.9%,已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161.4億元工業增加值中,民營工業完成了94.1億元,佔58.3%,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個體私營工業增加值90.3億元,佔比58.4%,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

8、民營商業佔據消費品市場主導地位

20xx年,民營商業蓬勃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3.4億元,同比增長18.9%,佔全社會批發零售業的69.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民營批發和零售業完成增加值16.6億元,同比增長12.9%,佔全社會批發零售業的72.2%。

二、我市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儘管全市民營經濟發展較快,但發展中也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制約著民營經濟的快速增長。

1、民營企業素質不高,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具體表現在:一是私營個體企業業主大多學歷不高,許多經營者缺乏經營管理知識和市場決策能力,追求目標短期化,沒有幹大事業的氣魄,影響了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營業主仍採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沒有健全的財務、統計報表制度,也沒有嚴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響了企業信用的建立,也使企業經營起伏波動較大,更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三是多數企業未對職工進行專業培訓,職工整體素質不高,也制約了企業經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2、業主管理水平偏低,開拓創新精神不足。企業內部缺乏民主與約束機制,用人機制陳舊,企業業主偏重經驗而缺少創新,基本是“有管無理、有戰無術、有銷無營”狀況。一些私營企業經營者目光短淺,滿足於一點點蠅頭小利,不思進取。特別是有一些改制企業,經營者存在短期行為,拚裝置、拚消耗,不願投資擴大再生產,不願進行技術改造。還有一些私營企業經營者法制意識淡薄,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私營企業家開拓意識不強,客觀上造成了私營企業競爭力低下,嚴重地影響了私營企業的健康發展。

3、民營企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差。儘管近年來我市民營企業規模正在逐步壯大,但相比較而言規模仍然偏小。20xx年年,全市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企業、港澳臺企業戶均註冊資本只有13.8萬元。私營企業的原始積累較小,使用的裝置大多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淘汰下來的陳舊裝置,技術落後,產品單一,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場競爭力差,企業發展能力不強,易於解體,不太穩定。

4、民營企業融資難,資金短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目前企業融資靠銀行貸款很難,民間借貸風險大,成本高,私營業主大部分精力在組織資金,維持簡單再生產,規模難以擴張,效益無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有效資產不多,符合抵押資產較少,難以達到抵押貸款條件。一些企業的產品市場前景雖然看好,卻苦於資金不足而難以擴大再生產,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傳統行業比重大,科技型企業少。目前我市民營經濟中優勢產業、行業與專案較少,抵抗風險、持續發展能力較低。大多數民營企業集中於商業貿易、餐飲娛樂、運輸修理、簡單加工等幾個領域,科技含量較低、市場佔有率低,產品壽命和市場份額的預期風險較高。而從事產品開發、高新技術、出口創匯的比較少。

6、政策落實困難,經營環境不盡人意。近幾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資發展軟環境,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但仍有一些難如人意的地方,機關辦事效率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等諸多問題仍然在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上存在,民營企業用地、戶口申報、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對於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經濟發展仍然受到歧視,民營企業經營的行業限制範圍大,在建設用地、銀行貸款和稅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時,由於體制、觀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難落實到位,使民營企業難以平等地參與競爭。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經營環境仍然需要進一步改善。

三、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全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居民消費水平不斷上升,無論經濟基礎還是發展環境都有了較大進步,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1、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環境優,發展快,環境差,發展慢,這是經很多地區實踐證明了的真理。一要優化政策環境,儘快清理並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實民營企業本應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體現公平、公正和一視同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優良的政策環境。二要優化政務環境,進一步提高機關行政效能,強化服務意識,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主動服務、熱情服務、優質服務。三要優化市場環境,建立一種自強、自律、誠信、公平、公正、開放的市場機制,為遵紀守法的民營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促成市場正當有序的競爭。

2、進一步搞好整體規劃,明確發展重點

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戰略,制定民營經濟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選擇一些重點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率先突破,通過他們的示範作用,以點帶面、從區域性到全部,從個體到整體,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勢。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區的“波及效應”和“擴散效應”,推進民營經濟的聚集化過程。要重點發展有傳統特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民營服務業、資訊產業、旅遊業和高科技產業。要選擇已成為龍頭企業和支柱的大型企業、有發展潛力和填補產業空白的中小企業、外向型和科技型企業作為重點企業進行培植。要重點扶持已列為重點支援發展目錄的產品、出口創匯產品、高精尖技術產品和本地資源豐富的工業製成品等。

3、進一步加強載體建設,搭建發展平臺

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是發展民營經濟的必然選擇。要根據經濟、社會、自然資源等不同條件,科學制定和完善園區的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援和服務力度,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園區,努力使園區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儘快形成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企業叢集和特色產業板塊。

4、進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專案來源

如果按照早期溫州那樣的發展模式來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話,想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必須實施超常舉措,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藉助外力來加快發展。要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動員優勢企業、骨幹企業參與招商,使其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主要載體。進一步充實招商引資專案庫,完善基礎資料,排出重點專案,增強針對性,提高成功率。針對重點地區開展多層次的招商活動,做足做細做實招商工作,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5、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約瓶頸

對民營企業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儘快壯大起來。在技改補貼方面,把民營企業的技改補貼統一納入財政預算。在建設專案方面,除國防以外的建設專案,民營企業都可以參與建設。在生產經營用地方面,要讓民營企業參與競標。在進出口貿易方面,對民營企業申請對外經營權、開展進出口業務、招商引資、對外投資,都應大力支援。在人才引進方面,支援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到民營企業兼職和承包技術專案,支援大中專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工作,除享受該企業的待遇外,國家給予其他企業的優惠政策,也應同樣享受。在稅收方面,對民營企業從事國家鼓勵的產業,以及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和安排下崗職工就業,要給予稅收減免。

特別是在融資方面,要積極建立擔保機構,設立擔保基金,為民營企業信貸提供擔保服務。政府部門應在銀行與民營企業之間建立一條渠道,加強兩者之間的相互瞭解,促進合作,突破民營企業的資金制約瓶頸,增強民營企業的發展後勁。

6、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鼓勵開拓創新

民營企業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發展,重要的是要加強民營企業家的培訓,提高他們經營管理的素質。在企業的原始積累階段,民營企業重視物質資本包括資金、技術等的積累,而對於人力資源這一軟資本卻投入很少。而今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轉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做好人才引進工作。

有了人才就能夠實施科技開發,進行開拓創新。民營企業要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聯絡,藉助其科研力量合作開發專案;要積極購買專利技術,縮短技術開發週期,減少技術投入,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轉化能力,進一步提高民營企業參入市場競爭的綜合能力,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2

一、東部沿海產業轉移趨勢越來越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不斷創造經濟奇蹟。如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和江蘇15個城市構成的“長三角”經濟圈以佔全國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創造出佔全國15—20的經濟總量。近年來,隨著東部沿海的土地、勞動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漲,部分傳統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趨勢加快。20xx年年上海、廣州兩地工業用地每平方米分別為782元、556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0.21。另一方面,隨著東部沿海積極承接國際高階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傳統產業轉移的動力也不斷增強。

二、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為重慶加快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

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彌補我市建設資金不足。在爭取國債資金難度日漸加大的背景下,吸引東部企業投資正成為解決我市資金短缺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年僅福建、廣東兩省知名企業投資我市的重大專案就有11個,合同金額160多億元。

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助推我市新型工業化程序。東部沿海投資我市的不少企業規模較大、管理水平較高,核心競爭力、輻射帶動能力較強,有利於加快我市產業升級。如格力空調重慶生產基地等製造業專案相繼實施,帶動我市裝備製造業發展,優化工業佈局,提高我市產業積聚能力。

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為我市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山東如意、浙江奧康、雅戈爾等一大批紡織、服裝、皮鞋等勞動密集型專案相繼落地重慶,吸納了大量勞動力。據有關部門測算,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在萬州的投資專案建成後,可解決6000人就業。

三、影響重慶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物流成本相對較高。重慶地處西部內陸,物流成本相對較高。例如,以上海口岸為目的地,重慶每標準集裝箱的水運成本為3700元,比武漢高23;公路為11240元,高105;鐵路為5622元,高55。

二是配套能力不強。除了相對發達的汽車摩托車配件產業外,其餘產業產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從沿海購進;各開發區(園區)專案之間在原材料、產品的協作關聯度不高;各區縣產業同構化現象較明顯,產業特色不鮮明;物流、生產性金融業不夠發達;市場中介發育不完善。

三是人才較為缺乏。我市高技能人員佔職工總人數的比重為2.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高階職稱人才佔比5.2,低於全國0.8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中,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只佔23;中小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中具有高階職稱的只佔1.7。

四、對策建議

(一)研究降低物流成本政策

合理佈局各種交通樞紐、站場,注重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和協調發展,加強與跨區域交通的銜接,搭建便捷的物流平臺。引導企業選擇合理運輸途徑和運輸方式,降低運輸費用。強化高速公路成本收益核算,合理確定收費標準,試行高速公路收費聽證制度。改革目前按車型收費制度,積極探索“年票制”和“計重收費”相結合的高速公路收費方式,實現“少載少繳、多載多繳、空車受惠、超限受罰”。

(二)提高產業協作配套能力

圍繞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中小企業,形成核心企業、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緊密結合的產業叢集和產業鏈,提高產業積聚能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門化發展,提升商貿業發展水平,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加快構建社會化、專業化的物流體系,積極發展生產性金融服務業和中介服務業。

(三)面向企業加強人才培養

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大軍。調整普通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科和專業設定,面向企業培訓實用型人才。建立統一的人才市場體系,清除人才流動的各種體制障礙,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流動。

TAGS:調研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