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駐村調研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4.94K

關於駐村調研報告一

按照市委統一要求,我到杜村鎮匡家莊村擔任了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任職以後,按照市委要求,認真對村情概況、組織建設情況、經濟發展情況、社會事業情況等進行了深入地調查研究。其間,通過與村”兩委”班子座談、實地察看村情、聽取群眾意見、走訪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莊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現狀。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駐村調研報告範文

一、匡家莊村現狀

(一)村情概況

匡家莊村,位於XX市西部,距杜村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鄰寺後村,南靠大鄶家溝村,西接呂家大村,北毗肖家窪村。全村共有110戶,335口人,黨員15名,低保戶9戶。主要姓氏有孫、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為漢族,全村共有土地890畝,人均2.5畝。1987年5月,在水利部門扶持下,村組織人員打大口井1眼,使周圍70畝地旱澇保收。2001年3月,引進佔地300畝,主搞綠化苗木的青島綠波苑集團公司,使閒散人員得到的安置。2002年5月,鎮政府投資,在村前河上建攔水壩1座,可儲水2萬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態和水澆條件。2003年3月,引進佔地200畝的黃金梨種植專案,對村產業結構調整,有積極帶動作用。

(二)經濟發展情況

第一產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薯類、蔬菜為主。養殖業主要有牛、羊、豬、雞等。第二產業:主要有電鋸兩戶,專搞木製品生產。第三產業:運輸車四臺,油坊加工一戶,豆腐生產一戶。

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種養殖和到企業務工。村莊集體經濟收入匱乏,主要依靠部分集體土地租賃收入。本村的產業結構,是以種植業為主,佔總數近一半的地,土質較好,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其餘為丘嶺地,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村民經濟意識的提高,種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單純的糧食作物種植,轉變為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且經濟作物佔到一定比重。主要經濟作物有辣椒、馬鈴薯等,使村經濟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養殖業又成為種植業之後的一個主導產業,養豬、養羊、養牛業快速發展,其收入已超過種植業的收入,成為村經濟收入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其它行業也有了長足發展,如商業,糧油加工業,客運出租業,這些業戶在經濟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時,也擺脫了土地的束縛。

(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首先表現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農民對土地的投資信心增加,產量年年增長,從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現在的9868元。全村80%的戶有電話,電視擁有率達90%。村莊建設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通過村的統一規化,房屋寬敞整齊,街道寬闊乾淨,一改過去的髒亂差,村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二、匡家莊村發展的優勢

(一)民情優勢

一是匡家莊村民風淳樸,村民民主意識較強,法制觀念較好,政治意識較濃。二是群眾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積極尋找門路,力求儘快走出貧困,因而易於引導。三是經過近幾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流轉等措施,群眾的生產、生活觀念有了很大轉變,已從種田的束縛中走了出來,解放了生產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創新意識明顯提高。

(二)區位交通優勢

匡家莊村,位於我市西部,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北緊依朱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嶺,嶺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區位優勢較為明顯,具有良好的二、三產業流通基礎。

(三)資源優勢

匡家莊村水資源豐富,內大口井一眼、攔河壩一座,可儲水2萬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態和水澆條件;該村生態環境優美,風光秀麗,自然生態優越,環境幽雅恬靜,空氣清新,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基礎。

三、匡家莊村發展的劣勢

近幾年,在上級部門的幫扶下,匡家莊村農業資源得到有效地開發,農田設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礎設施條件及社會事業也有了一些改變,群眾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約著匡家莊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基礎十分薄弱。匡家莊村屬丘陵地貌,地勢起伏落差較大,客觀上對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帶來一定困難;村內沒有主導經濟產業和支柱產業,農業生產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上,科技含量低,競爭力較弱;勞務經濟沒有特色,致富專案作用發揮不明顯,農民增收困難;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自身沒有經濟實體,還主要依賴政府過日子,不但拿不出資金引領經濟發展、用於社會事業的投入,有時連正常工作運轉也有很大的困難,產業發展和資源開發等受到資金制約。

(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後,農村建設資金嚴重不足。農田排灌設施老化,;社會事業進步緩慢,農民文化、教育、健身、娛樂場所和設施,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受土地規劃影響,村莊沒有預留一分一釐建設用地、全部是基本農田,嚴重製約了村莊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髒亂差現象時常出現,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急需改善。

(三)有用人才資源較為匱乏。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於經濟條件落後,人力資源水平較為落後,剩餘勞動力沒有經過相應技能培訓,層次低,具有一技之長的人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有農業科技知識、管理知識和經營知識的人才不願來,來了也留不住。即便是本地人才(尤其是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離開家鄉,外出闖蕩,很難留在本地就近創業,“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願來”的現實局面比較尷尬。

(四)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大部份都從事農業生產,村幹部服務能力不能滿足村民需求;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黨員平均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沒有形成應有的梯次結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個別黨員幹部大局觀念、奉獻意識不強,工作上有畏難情緒,遇事不夠積極主動,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

四、下步工作計劃

匡家莊村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實施的原則,以構建富裕和諧農村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以加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為重點,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為手段,全力促進全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一)針對集體經濟收入較低的問題,可採取“近”和“遠”的兩項措施。所謂“近”,就是一方面幫助村莊進一步挖潛現有資源進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優勢爭取企業等社會各界加大對村莊的幫扶力度。所謂“遠”,就是與村莊共同謀劃好未來發展規劃,使村莊發展有強勁的發展後勁,實現可持續和跨越式發展。具體說就是充分發揮村莊自然地理優勢,依託區位好、環境好、資源好、人緣好等優勢做好村莊改造和第三產業這兩篇大文章,為村莊巨大發展奠定基礎、蓄足後勁。另外一定要緊緊抓住“明山嶺”開發建設的契機,做好大文章。

(二)針對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的問題,可與村莊一起發揮最大能力爭取各級和社會各界的幫助解決村莊實際問題。一是對村內道路進行整修建設;二是在村南建設一處村民休閒娛樂場所,包括安裝健身器材、綠化場地、整修池塘、修建道路等。

(三)針對農民增收和生活問題,一是引導幫助村民發展附加值較高的種養殖業;二是積極聯絡推薦村民到效益較好企業務工;三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使更多人員成為技術型人才;四是力所能及幫助困難家庭。

(四)針對受土地規劃影響制約村莊發展空間的問題,要積極建言獻策、積極爭取能給村莊調整一些建設用地,給村莊以發展空間。這個問題牽扯國家政策,難度很大,所以要盡己所能努力爭取。

關於駐村調研報告二

一、我縣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縣農業發展歷史大致有以下三個階段:一是農村生產力大解放和農業快速增長期(1978年—1984年);二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和農業穩定增長期(1985年—1999年);三是特色農業基地發展和效益農業推進期(1999年至今)。

我縣農業經濟佔我縣生產總值比重僅為4.8%,主要有水稻、小麥、番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畜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等主導特色產業。200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8.04億元,其中畜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分別佔37.0%、17.0%、11.1%、9.9%、2.9%。

二、我縣農業優劣勢及機遇、挑戰分析

我縣農業具有特色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農業基礎紮實等優勢,同時存在農民素質不高、產品結構層次低、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業投入力度小、農技隊伍不健全問題。面臨機遇中央重視“三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省市 “百億”交通工程啟動等機遇,同時面臨wto衝擊、農產品綠色壁壘、自然災害頻發等挑戰。

三、我縣農業結構調整主要內容

(一)調整基本原則

1、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勢資源開發相結合

堅持以林、山、水、區域品牌等特色資源為優勢,以獨特生態環境為基礎,通過國家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帶動,大力開發有資源優勢,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2、農業結構調整與市場導向相結合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推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向優質化、多樣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結構變化,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要求。

3、農業結構調整與科技進步相結合

堅持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為抓手,以開發綠色有機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深加工技術及裝置為重點,以農資、良種、生產、加工、儲運、包裝、保鮮、營銷等環節為切入點,以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為載體,推進農產品品質、產業鏈、市場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的加工轉化程度,促進農產品市場的高階化和價值鏈的增值化。

4、農業結構調整與相關產業發展相結合

堅持“開放、優化、互動”原則,充分利用我縣生態環境、山水文化、旅遊風景區等獨特資源優勢,結合我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和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開發能帶動農業發展的相關產業,完善農業生產現代服務業,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良好環境,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5、農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縣建設相結合

堅持科學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以生態縣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環境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業結構的調整提供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農業、生態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6、農業結構調整與強村富民相結合

堅持“強業、壯村、富民”原則,一切從各鄉鎮、村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不斷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揮村兩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的作用,帶動農民致富,逐步實現“村級低保”,推進“139富民攻堅計劃”的實施。

(二)產業基本構架

1、縣域特色資源開發產業帶

利用我縣水資源充足、水質良好,林業資源豐富、林區自然風光獨特和國家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的優勢,進行有機地結合,做到保護有力,開發有序適度。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程度;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保護境內各大溪流水體質量。大力開發林業、水資源等,形成特色資源開發產業帶。

2、沿山名特優綠色產業帶

利用我縣山區生態環境優良、山地面積較大、農村勞動力富裕、農業基礎比較紮實、特色農產品豐富等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甌北、烏牛、上塘、橋下等沿江鄉鎮的山區主要發展畜禽、蔬菜、烏牛早茶葉、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山區鄉鎮重點發展蔬菜、畜禽、水果、田魚、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形成名特優綠色產業帶。

3、沿溪生態休閒農業觀光帶

利用國家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自然生態環境,特色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沿楠溪江流域主要景區和林區,重點發展一批集特色水果、原產花卉、耕讀文化、鄉土民俗、民間藝術於一體,並融入到生態環境和自然山水風光中,具有旅遊觀光、勞動體驗、休閒度假、現場購物等功能,形成富有休閒性、觀賞性、知識性生態休閒農業觀光帶。

4、臨鎮生態休閒居住區

利用我縣生態環境優越、田園風光優美、山水文化獨特、風水文化獨有、耕讀文化深厚等優勢,在巖頭、楓林、大箬巖等生活配套設施比較齊全的集鎮,並符合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的居住環境優美地段,適度開發生態休閒居住區,發展生態休閒房產業。

5、沿江農業精深加工區

開發深度加工農產品,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同時要在沿江鄉鎮工業區內規劃建設農業精深加工園區,作為我縣農業龍頭企業深加工基地和引進同農業發展相關的企業用地,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重點發展產業

1、基本保證糧食穩定生產

要正確處理好沿江工業發展與糧食穩定生產的關係,既要科學合理整理土地資源,集約化使用土地,為工業發展提供適量用地空間,提高土地產出效率,促進工業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財力支援,又要實行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基本農田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面積不減少,做到工業發展與糧食穩定生產兩不誤。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整體抗災能力;大力引進水稻、小麥、番薯、玉米等優良新品種,增加單產;在穩定家庭聯產二輪承包制的基礎上,引導鼓勵種田大戶實行規模經營;健全農技創新服務體系,推廣應用綠色有機種植標準化技術,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形成糧食總產量基本保持穩定、總產值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

2、大力提升主導優勢產業

我縣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利、農業基礎較紮實、山地林場廣闊,培育了畜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等主導優勢產業,發展了羅東烏牛早茶、碧蓮早香柚、楓林蔬菜、茗嶴田魚、東皋紅柿等一批示範基地,獲得了中國烏牛早茶之鄉國家級“金名片”和烏牛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為我縣農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但我縣農業存在著素質性和結構性的問題,同市場需求結構的高階化要求很不相適應,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因此,抓住機遇,面對挑戰,突出重點,大力提升主導優勢產業,促進農業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各級黨委政府面前一個重要任務。主要發展蓄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等主導優勢產業,重點推進蔬菜、茶葉、田魚、山地雞等主要農產品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關鍵通過五個方面路徑提升產業層次: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產業化。二是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加快農業產前、產後和產業鏈的整體開發深度。嚴格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加工、包裝、儲運、分級、保鮮、營銷等,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三是開展農業訂單生產。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加強農民之間、農民與下游企業之間的協作與聯合,形成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四是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五是規範市場監管。按照食品質量安全有關要求,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強品牌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管理,規範農產品銷售市場秩序。

3、積極培育有潛力特色產業

進一步挖崛豐富的中藥材、林業、水資源的優勢,做好中藥、水、林等有發展潛力特色產業的戰略研究,制訂科學合理規劃,進行重點培育,形成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1)中藥產業。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最具優勢的民族傳統產業,是國家“十一五”鼓勵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我省正在建設“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利用中藥材資源的優勢和製藥業的基礎,發展現代中藥業,調整農業結構,支援貧困地區發展。據去年行業統計,全球中藥市場銷售額達160多億美元,近年來均以15%左右速度遞增。我國國內市場銷售額達8億美元,其中進口4億美元。隨著人們保健意識增強,中藥的用途還從治病向保健、食用和美容等方面擴充套件,市場潛力非常大。據報導,香港李嘉誠先生將投資上百億元發展中藥業,把中藥材原料和成藥生產基地建到大陸,在香港設立銷售中心,把中成藥銷往全世界。據調查,我縣中藥材資源的品種約佔全省的72.3%,資源很豐富,鉤滕、白朮、丹皮、金銀花等品種非常道地,種植歷史悠久,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種植自然生態環境良好。近年來發展了杜仲、溫鬱金、浙貝母、厚朴、金銀花、天麻等一批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是我縣農業產業中發展最快的一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好。無論從外部市場環境看,還是從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看,發展中藥業是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一是制訂中藥業發展規劃。開展中藥材資源調查,預測市場需求,結合產業基礎,研究中藥產業發展戰略,並制訂產業發展規劃。二是培育中藥生產企業。制訂優惠政策,引導鼓勵我縣有意向發展中藥產業的工業大企業發展中藥業;引進外地中成藥生產企業在我縣投資辦廠,在山區建立中藥材原料種植基地,帶動山區中藥材產業發展,促進我縣中藥產業化。

(2)水資源產業。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資源水量僅為273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5%。隨著環境汙染,生態的破壞,用水量的增加,已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市工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水體汙染不斷加重,人均用水量不斷上升,將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主要資源之一。據預測,在供水保證率95%的情況下,到2010年溫州將缺淡水4.19億立方米,到2020年將缺淡水12.19億立方米。我縣水資源非常豐富,平均水資源總量34.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3850立方米。水利設施比較完善,已建成大小水庫、山塘598座,楠溪江供水工程即將投入建設,西向供水工程已經開工建設。要充分利用我縣豐富、優質水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優勢,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做到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科學合理有序綜合開發水資源,發展水資源產業。一是研究發展戰略。根據生態縣建設目標、水資源現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要求,做好我縣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戰略研究,並制訂開發與保護總體規劃。二是加強水體保護。加大對楠溪江源頭及各流域水體保護力度,進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限制楠溪江上游發展有汙染的產業,增加治理投入,減少水體汙染。三是合理開發水資源。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科學利用水資源,綜合開發水利發電、引水供水、瓶罐裝飲用水、水產養殖、旅遊觀賞等產業,吸引對水源水質有嚴格要求,並能帶動農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到我縣投資。

(3)林業資源產業。我縣境內山青水秀,溪流縱橫,環境優美,林業資源豐富,是一個較有特色的林業大縣,發展潛力巨大。充分利用我縣物種資源豐富、適林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優美、區位交通優越、農村勞動力充足等方面的優勢,開發野菜、野果等森林食品;蘭花、盆景等花卉;根雕等竹木製品、旅遊工藝品及木製出口玩具等產品;石蛙、梅花鹿、七彩山雞等野生馴養業。進一步提升龍灣潭、四海山森林公園;開發楠溪江源頭、五星奇潭森林公園等,建立森林生態休閒旅遊網絡,開闢森林旅遊營銷渠道。繼續加大森林保護力度,加快招商引資步伐,扶持林業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實現林業產業化。

4、加快發展與農業相關產業

進一步完善農業配套服務業,改善農業結構調整環境。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產業,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和範圍,提高農業規模經濟和效益。

(1)農業生產服務業。進一步健全農技服務機構及網路,建立特色農業專業培訓機構、專業資訊網站、莊稼醫院、畜牧醫院、良種母本園、種子種苗基地等;鼓勵創辦農產品銷售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健全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服務能力。

(2)旅遊觀光農業。利用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的旅遊平臺,開發具有山水風情、耕讀文化、動植物園、生態水果園、農家樂等功能,能開展采果品嚐、體驗勞動、旅遊觀光、農產品現場銷售及吃住玩一體化等活動的生態休閒觀光農業。進一步提升巖頭牡丹園、下日川楠溪耕讀樂園、楠溪江文化書院的品位,擴大服務功能;引進有實力開發商,適度開發新的富有生態休閒旅遊觀光農業專案,實施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化。

(3)生態休閒房產業。利用楠溪江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山水文化、風水文化、耕讀文化等特有的居住環境資源優勢,在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框架內,結合舊村改造,編制位於巖頭、楓林、大箬巖等生活配套比較齊全的集鎮轄區內的生態休閒居住區規劃,引進有實力有品牌房地產開發商,適度有序開發具有楠溪江古村特色的生態休閒房產業,提高山區鄉鎮土地資源的附加值,提升山區重點鄉鎮的城市化品位,轉變小農經濟陳舊觀念,拉動綠色有機農產品消費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四、加快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一)突出一個指導思想

堅持“以資源帶產業,以工業促農業,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為指導思想,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實現縣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我縣提前實現現代化。

(二)完善五大支撐體系

1、組織領導保障體系。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應切實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領導,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各鄉鎮、部門特別是農業鄉鎮、涉農部門的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應成立農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二是明確目標任務。將農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具體落實到相關鄉鎮、部門,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三是完善決策機制。應制訂一套科學、完善的決策程式,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開展對我縣林業、水資源、生態環境及名特優農產品的調查,為農業結構調整決策提供依據。應邀請相關知名專家組成農業結構調整專家組,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諮詢服務。四是建立考評體系。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目標責任制要求,制訂農業結構調整績效考核辦法和獎罰機制。建立農業結構調整示範鄉鎮、示範基地,紮實有效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2、政策引導推動體系。一是完善規劃體系。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鄉鎮領導、科研院校專家、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建立編制小組,負責編制我縣大農業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形成一整套科學系統的農業發展規劃體系。二是健全扶農政策。圍繞特色資源保護與開發、主導優勢產業提升、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等方面情況制訂一套體系完善、推動有力、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3、市場資訊導向體系。一是健全資訊平臺。及時收集有關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農產品市場供需、農業投資、上級扶農政策等方面資訊為政府部門、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資訊服務,實現資訊資源共享。二是拓展發展渠道。利用我縣在外開超市能人回家過春節的機會組織聯誼活動,並推介我縣農業及名特優農產品,通過超市平臺銷售我縣農產品,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一步健全在外經營能人商會組織,加強聯絡溝通。引導在外能人回鄉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經銷公司。三是建設交易市場。在烏牛、羅東等地建立烏牛早茶交易市場;在上塘、楓林、巖頭等地建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交易市場,獲得市場資訊對稱性,降低農業企業和農民交易成本,提高主導農產品市場集散能力。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市場建設投入,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強、知名度高農產品交易市場。

4、自然災害防禦體系。一是提高農民防災意識。加大對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對典型防災減災的案例進行剖析,進一步提高農業企業、農戶防災意識。邀請有關從事防災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對相關人員進行防災減災專業知識培訓,進一步增強我縣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二是健全災害預報網路。把國家氣象、防疫部門年度預報的颱風、洪旱、疫情等災害預警資訊,通過各種媒體及時傳送給農業企業、農戶,使他們提前做好防災準備工作。有關鄉鎮、部門幹部要及時到農業企業、農戶指導防災工作,最低限度地減少農業損失。三是建立防災專項預案。要制訂重要農業基地及農產品的防災應急專項預案,根據應急專項預案要求內容,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並進行模擬演習,進一步提高實施防災應急能力。

5、基礎設施建設體系。一是完善水利設施。進一步加強甌江一級支流的楠溪、西溪、菇流、烏牛溪和主要二級支流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二是保護基本農田。進一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科學整合土地資源,集約化使用土地。三是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我縣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程度,重點做好甌江北岸、楠溪江兩岸及源頭、重點風景區、生態脆弱地段的生態保護。

(三)啟動九大扶農工程

1、特色資源開發工程。一是制訂資源開發計劃。建立由相關部門及有關鄉鎮組成的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特色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重大事項。由相關部門組成資源聯合調查組,對山區資源進行專項調查,摸清資源情況,建立資源資料庫。委託有關科研院校,研究我縣特色資源開發戰略,幫助我們理清開發思路,指導政府科學決策。制訂我縣農業及相關特色資源產業專項規劃,指導我縣特色資源適度有序開發。二是建立資源開發專案庫。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對選定的優勢開發專案編制可行性報告,並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並從中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專案,進入資源開發專案庫。三是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制訂專項優惠政策,吸收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來我縣投資開發。在媒介上介紹我縣特色資源、產業基礎,生態環境、區位條件和引資專案,讓廣大投資者瞭解永嘉、關心永嘉、投資永嘉。同時邀請有意向投資者召開特色資源開發投資說明會。

2、山區農業幫扶工程。一是選擇一批幫扶產業。從資源優勢強、產業特色濃、鄉鎮領導決心大的重點農業鄉鎮中選擇一批基礎紮實、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中選擇一批帶動面廣、示範性強的基地和農戶,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重點培育。二是建立一套幫扶機制。建立以掛鉤部門扶特色基地,沿江鄉鎮輪換扶山區鄉鎮,沿江村居扶山區農業示範村,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村指導員扶農業科技專案,工業行業協會、商會幫農民專業合作社,工業企業幫農業企業、示範戶的幫扶體系。重點扶持特色濃、開發潛力大的產業,帶動面廣、示範性強的基地,觀念新、市場意識強、實力厚的龍頭企業、示範戶。三是出臺一個扶農政策。結合全市實施的“139富民攻堅計劃”,縣委、縣政府已經制訂一個推動有力的扶農政策。各有關鄉鎮、部門要制訂配套實施方案,重點扶持特色產業、示範基地、龍頭企業。

3、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一是制訂培訓計劃。要計劃通過5年時間,使種養殖農戶和農業企業負責人通過150個課時以上的培訓,掌握3~5門農業實用技術或技能,進一步提高農業企業負責人和農戶的整體素質。按照農業企業負責人和農戶的文化水平、培訓需求,選擇相關課程進行培訓。二是建立培訓載體。將已建立的科協農函大、科技局遠端教育、農業局農廣校等教育培訓平臺進行整合,在各產業相對比較集聚的鄉鎮建立技校,對農戶進行培訓。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師資力量,引進浙江省農科院、中醫藥研究院等單位同我縣相關技校開展合作辦學。組織相關農戶在本縣農業示範基地召開現場會,交流推廣示範基地成功做法,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三是建立培訓基金。建立農民素質培訓基金,整合到縣委、縣府的層面上,結合農民素質培訓計劃,進行集中統一使用,進一步提高培訓資金使用效率。鼓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知名人士捐資,擴大培訓基金盤子,加強培訓力度。

4、龍頭企業培育工程。一是明確培育物件。選擇一批觀念意識新、基礎紮實、示範帶動性強、發展潛力大的有代表性重點農業企業,培育成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引導本縣“巨龍”企業或引進同我縣種養殖業、觀光農業等產業發展相關的知名大企業,發展深加工農業,帶動山區農業快速發展。二是實施培育戰略。鼓勵引導被列入培育計劃的企業制訂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鼓勵多種經濟主體特別是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投資農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拉長產業鏈,擴大帶動面。積極申報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名牌產品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立企業知名品牌。三是完善扶持政策。根據不同特色產業、不同企業及發展階段制訂“一企一策”,在企業發展用地、用電、稅收、農補、科技計劃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有力地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5、農業產業化經營工程。一是堅持產業化經營理念。要運用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科學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市場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契約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建立經營組織模式。利用農業龍頭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按照自願的原則,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建合作社、合作社連農戶的發展格局。三是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規模化經營,建立自主品牌。實行統一農產品包裝和商標,積極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推銷特色農產品,擴大市場佔有率。開展“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方式,實行訂單生產,穩定農產品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

6、質量信用建設工程。一是鼓勵開展質量認證。加強對重點農業產區的主要農產品基地的土壤、水質、大氣進行監測、分析,控制汙染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為農產品生產提供良好生態環境。加大對農戶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力度,提高農戶質量意識,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規範施肥用藥,保證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二是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檢測專案,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及時掌握農產品質量動態。利用檢測機構,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基地等提供檢測服務,為建立農產品品牌提供支撐。三是推行質量資訊披露制度。要建立農產品質量資訊披露制度和質量事故報告制度,通過電視、報紙、網站、期刊等媒體定期公佈我縣主要農產品質量資訊,在我縣主要農貿市場建立有品牌、質量安全信得過的示範攤點,引導經銷商、消費者採購質量安全農產品,樹立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

7、農產品品牌打造工程。一是鼓勵龍頭企業創品牌。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品牌建立活動,培育一批特色濃、帶動性強、潛力大的名牌企業,並積極申報知名商標、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免檢產品。二是建立特色品牌基地。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積極申報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國字號“金名片”。三是開展品牌宣傳活動。要組織運送特色農產品參加各類展銷活動,拓擴市場銷售渠道。精選有特色農產品,參加各級政府部門、行業組織舉辦的評獎活動,提高農產品知名度。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重點農戶赴消費市場大的城市、配套協作企業進行農產品推介活動。利用各種媒介宣傳我縣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和重點農產品。

8、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一是開發農業優良品種。引進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適合我縣種養殖的優良新品種。建立種子種苗基地,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研究開發中藥材、森林食品、花卉種苗等優勢資源。二是健全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鄉鎮農技服務體制,健全農技服務機構,完善農技服務網路,不斷充實專業對口的農技人員,建立一支專業業務精、服務意識強、富有創新精神的農技隊伍。建立農業莊稼、畜牧醫院的特色門診,完善農業病蟲害預報網路,進一步健全農技服務體系。三是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加強同相關農業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良種母本園,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改進特色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開發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及裝置,發展加工原料基地和深加工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

9、農業投入推進工程。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縣財政要逐步加大對農業投入,並把各部門、鄉鎮的扶農資金集中起來統一使用。積極向上級相關部門申報農業專案計劃,爭取上級資金支援,提高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貸款擔保機構。建立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增加財政的投入,為農業企業、農戶貸款提供擔保服務。三是鼓勵銀行增加貸款。引導各銀行、信用社增加對農業的貸款額度,為農業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四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要建立重要農產品風險補償機制,實施自然災害政策保險計劃和市場風險收入穩定計劃,建立由自然風險基金和市場風險基金組成的重點農產品風險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