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8.33K

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關鍵、最活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是企業信用,隨著社會契約化的發展,企業信用將成為合作與交易的先決條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推薦的兩篇關於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歡迎參考。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一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資訊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四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戶授信時,對客戶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定,直接影響對客戶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著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資訊傳播體系

網際網路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臺。其優勢是傳播快、資訊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閱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著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使用者對於信用資訊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路平臺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資訊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資訊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資訊交換、信用資訊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二

2011年10月國務院部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被空前重視,迫切需要探索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普遍性並相對規範的信用建設的新路子,新模式。2003年,重慶政府將社會信用分為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三大塊,並率先啟動了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將牽頭責任交給了市工商局。近幾年,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重慶市工商局積極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工商牽頭,各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對於當前國務院和其他地方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具有借鑑意義。

一、重慶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一)建立功能完善的信用體系建設平臺

2006年,重慶市工商局爭取市政府投資1136.9萬元,依託已經形成了三級聯網的工商業務系統,開發並建成重慶市企業信用資訊聯合徵信系統。該系統橫向上,依託政府電子政務網,分別以市工商局、區縣工商局為中心,與市級部門或區縣部門相連;縱向上,依託工商業務系統,實現工商三級聯網;從而形成縱橫交錯的網路,技術上實現全市範圍內的資訊徵集和共享。

(二)建成龐大企業信用資訊資料庫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記、執法業務資料位基礎,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下發資訊徵集目錄,採用FTP方式、電子表格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向政府部門、司法機關、公用企事業單位常態化徵集整合資訊,形成重慶市企業信用資訊資料庫。截止今年7月底,聯合徵信系統已徵集來自63個市級單位和40個區縣的企業信用資訊1890萬條,其中工商以外部門的資訊佔55.5%。

(三)建立多種資訊公開渠道

在市政府電子政務外網,政府部門可直接訪問聯合徵信系統,根據許可權,查詢資訊;在市工商局和40個區縣工商局,設立對外查詢服務視窗,社會公眾可提交企業信用資訊查詢申請,免費查詢相關企業信用資訊狀況,獲取信用證明;在網際網路,社會公眾可訪問重慶企業信用網,免費查詢企業身份資訊。

(四)建立廣泛的信用制約機制

在市監察局和發改委的支援下,2010,年開展企業信用資訊區縣公共資源交易、工程建設領域招投標中應用試點,對存在不良記錄的投標企業,給予制約;2012年,與經濟資訊委共同主導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資訊資料庫,推動食品安全信用資訊、黑名單資訊在專案審批、行政許可、稅費減免等各項業務工作中的應用;此外,主動宣傳企業信用資訊在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以及公共事務管理部門業務工作中的促進作用,稅務、人社、法院等部門先後將資訊應用到開展稅費清查、社保查補、勞動用工清理等社會管理活動中,兩江新區等經濟開發區、各級政府應用到招商引資活動中,銀行應用到信貸業務工作中;倡導市場交易主體查詢對方身份、信用狀況,有效防範交易風險。

重慶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非常明顯的成效:一是社會信用意識大大增強,近兩年企業信用網、聯合徵信系統內網訪問量以及信用證明出具量每年呈幾何數上升;二是區縣公共資源交易、工程建設等開展企業誠信資訊應用試點領域的經濟秩序明顯改善,串標圍標現象明顯減少;三是社會管理程度明顯增強,僅2011年,市地稅局在股權轉讓環節稅費清查中查補增收稅費4816萬元,人社局企業參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債務糾紛、農民工工資等社會問題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重慶做法的啟示

(一)建立強大的資訊徵集系統是信用體系建設的前提

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就是建立以信用資訊系統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系。重慶市工商局利用現有的三級聯網的業務系統資源,和掌握的龐大的市場主體登記資訊和行政執法資訊,打造的重慶市聯合徵信系統,成為重慶市開展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載體。

(二)建立部門徵信聯動工作機制是關鍵

信用體系建設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建立資訊徵集、披露,解決資訊不對稱,通過對資訊的使用,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我國的信用資訊分佈在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或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部門,各個部門或系統都有不同的資訊保密規定,資訊開放非常有限。如檢察院的賄賂犯罪檔案查詢系統、住建部的施工企業的資料庫,人民銀行的信貸資料庫,都嚴禁對本系統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門資訊封閉加強資訊徵集整合,必須建立暢通徵信聯動工作機制。

(三)暢通的公開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礎

暢通的公開渠道是保證資訊資源公開共享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從重慶的實踐來看,多種公開渠道催生了社會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慶市工商局還將藉助強大的網際網路,延伸聯合徵信系統的網路觸角,進一步促進資訊資源在全社會的`公開共享。

(四)信用資訊在業務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腳點

將的資訊應用到具體的業務工作中,建立 “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失信懲戒機制,是信用體系建設的落腳點,也是信用資訊資源發揮社會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徑。從重慶的實踐來看,資訊使用可以應用在“公共資源交易、國家優惠政策享受審批、政府公共事務管理活動、招商引資、行政許可以及政府日常監督管理”活動中,並通過“量化評分、一票否決、信用評級、信用產品”等方式來實現。

(五)制度建設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重慶市工商局爭取市政府支援出臺了《重慶市企業信用資訊徵集和公開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檔案,明確了資訊徵集、公開共享的工作規範,爭取將企業信用資訊應用寫入市政府的《重慶市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區縣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監督管理辦法》等業務規範性檔案中,明確了國有資金投資工程招投標、食品藥品安全等眾多行業和領域開展企業誠信資訊應用,爭取市紀委監察局和市發改委的支援,將資訊徵集和公共資源交易領域資訊應用分別納入市政府、紀檢監察的工作督察範圍,從制度上保證了“資訊徵集、資訊披露、資訊應用”工作的順利推行。

三、工作建議

(一)依託工商登記系統,建立全國信用資訊徵集系統和資訊資源資料庫

當前,工商系統已經建立國家工商總局、省級局、地市局、區縣局、工商所五級聯網系統,掌握著龐大的市場主體登記資訊和行政執法資訊資源,稅務、社保等其他部門在業務工作中對工商資訊資源有著很大的依賴性,在建立全國徵信平臺的建設上有著其他部門無可比擬的優勢。建議工商總局爭取工作主動,取得國務院支援,依託工商登記系統,建立全國信用資訊徵集系統和國家信用資訊資源庫,在省級及省級以下,以工商局為中心,對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門的信用資訊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省級資訊資源分庫,彙集到國家工商總局資訊資源庫,形成全國統一的信用資訊資源庫。並以網際網路為依託,反饋到政府機關、司法機關、公共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實現資訊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公開共享。

(二)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相關標準

開展工作調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體系建設徵集系統和信用資訊庫建設情況,制定信用資訊徵集系統技術標準、資料介面標準,根據需求建立科學的信用資訊徵集目錄、指標體系,實現全國信用體系建設一盤棋。

(三)建立暢通的聯合徵信工作機制

在當前我國部門資訊公開有限的前提下,應通過一系列的制度約束,形成暢通的聯合徵信工作機制,以促進部門間信用資訊資源的徵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的國家立法立法程序,將公共服務部門提供信用資訊義務納入法律範疇;二是將資訊徵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目標管理,對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進行有效的評估,並開展督察。

(四)強力推行信用資訊在開展社會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一是爭取國務院以檔案等形式強制規定政府部門在公共事務管理活動中使用資訊資源庫,並綜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對失信行為給予制約,形成跨部門的“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失信懲戒聯動機制;二是推動信用報告、信用評級等信用產品的研發,推行信用產品在各項業務工作中的使用;三是以信用評價為基礎,推行行業信用評價標準的制定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