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

才智咖 人氣:2.7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歡迎閱讀與收藏。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1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型別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之後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後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覆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那裡,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2

放假的時候最適合讀小說,《無聲告白》這本書一直放在書架上,想找一個大段的時間一口氣看完,所以這次旅行的途中,什麼書都沒有帶,只帶上了它,而它也沒有辜負我的期待,整本書的情節展開極為機智,處處能夠撩動我的情緒。

整本書情節圍繞著莉迪亞的一家五口人展開。

詹姆斯李,薩迪亞的爸爸,雖然土生土長在美國,但是他有著一張中國人的面孔。他的爸爸在1930年頂著別人的假名移民到了美國。在那個對中國人還不是特別接受的年代,他處處的感受到了白人對他的歧視。他極力的想融進這個大熔爐中,但是從小到大不論他用什麼樣的方法,都不能夠實現他的願望。所以他雖然一直生活在美國這個國家,卻一直有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孤獨。

瑪麗琳,莉迪亞的媽媽,她是一個從小到大被當家政老師的媽媽教導著要做一個賢妻良母的人,但是天性期待與眾不同的她,從來不願意聽從母親這樣的安排。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個女醫生,所以從進大學的第一天起,她就努力的學著醫學院的知識。

當她在大學裡面第一次遇見了老師詹姆斯,這個有著東方人面孔的老師的時候,便深深的被他吸引。一個因為自己的長相而心生自卑的人,當遇到一個白人女孩的追求的`時候,便足以產生不可思議的愛情火花,他們也很快在一起。並且有了兩個小孩,因為有了家庭的壓力,她慢慢的放棄了自己想當醫生的夢想,做了一個家庭主婦。

她的婚姻沒有得到她母親的祝福,所以在她結婚後,她和母親便徹底斷了來往。結婚八年後,她母親去世的時候,她才收到了通知,當她回去整理母親的遺物的時候,發現唯一能夠紀念她母親的東西,只有母親時常放在手邊的一本烹飪料理書。

隨著清理好母親的遺物,瑪麗琳突然發現她媽媽在這個世界上過得毫無意義,完全沒有追求過自己的夢想。所以她拋棄了自己的一切,搬到遠離家的一個小公寓裡,重新開始看書,以求實現自己的夢想。

內斯,莉迪亞的哥哥,他雖然是家中的長子,但是莉迪亞才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不論他有什麼樣的需求,或者是他有什麼樣的想法表達出來時,爸爸媽媽都不會重視。所以他慢慢的習慣了,把自己的想法、願望、需求都埋藏在心裡,不告訴任何人,只是一個人堅持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聽從自己內心的需求。但是他也是家中唯一一個能夠真正理解莉迪亞內心想法的人,也是莉迪亞的情感唯一輸出口。

漢娜,莉迪亞的妹妹,她是一個意外的到來。因為她的到來,她的媽媽不得不放棄了自己之前的夢想實現計劃,甚至埋藏了他的夢想,乖乖的回家,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而她的爸爸有時也覺得她是一個多餘的存在。她的房間被安排在閣樓上以前存放雜物的地方,家裡的很多人甚至常常忘記了它的存在,而她也乖乖的把自己放在最渺小的位置,總是把自己藏在桌角下面,椅子背後,儘量的讓別人忽視他的存在,但是她也是整本書中唯一能夠看透所有人的人,她知道所有人發生了哪些的變化,她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卻不能夠說出來。

莉迪亞,家中的二女兒,她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也是她爸爸媽媽夢想實現的承擔者。因為莉迪亞媽媽那次毫無徵兆的離家出走,她的心理遭受了極大的創傷,她暗暗的祈禱發誓,只要媽媽能夠回到家裡,她願意做任何的事情來讓媽媽開心,從而留在家裡。

當她媽媽發現自己的夢想實現不了的時候,她希望莉迪亞能夠幫自己實現夢想,成為一個女醫生。而莉迪亞每次對媽媽的要求都是毫不猶豫的點頭說yes。因為莉迪亞發現自己這樣一個簡單的做法,便讓媽媽變得非常開心,從而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極大的溫馨和諧。她便值得自己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是她將來承受的無法承受的壓力之源。

當莉迪亞習慣於無條件的滿足媽媽的需求時,她便慢慢的變成了一個無條件滿足別人期待的人。當她的爸爸希望她能夠多多的出去交朋友時,即使內心不情願,她也鼓足了勇氣去嘗試。但是因為它獨特的東方人的面孔,和她的父親一樣很難交到朋友,所以為了讓她的爸爸不難過,她想到了假裝打電話這個方法,假裝坐在陽臺上給別的同學打電話,假裝告訴爸爸她的同學有哪些變化,讓家裡人知道自己是有聽他們的話的,她是有交到朋友的,她不是一個孤獨的人,只是她內心的孤獨,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

莉迪亞所有壓抑的情感只能和內斯一個人說,因為他是被爸爸媽媽忽視的人,他知道孤獨的感覺。他能夠明白莉迪亞被爸爸媽媽完全關注,毫無自己的思想空間的那種窒息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內斯是莉迪亞的一根救命稻草,因為有他的存在,莉迪亞才感覺到自己能夠承受爸爸媽媽這樣的期待壓力。但是這一切的平衡都被內斯收到的哈佛錄取通知書打破了,莉迪亞覺得自己的世界正在崩潰,但是她無能為力。

與其說莉迪亞因為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而努力完成他們的期待,倒不如說是因為莉迪亞努力的在迎合父母的期待,而變成了他們喜歡的人,因為他們覺得莉迪亞在他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但是當莉迪亞無法控制自己世界的平衡,無法承受他們期望的時候,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3

最近把《無聲告白》看完了,它講述了一個混血女孩因為無法抵禦外界壓力而最終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故事以女孩失蹤,報案後警方把附近的湖水抽乾最終發現女孩的屍體為開頭。女孩的父親是中國人,那個年代被美國人歧視的外來物種。只能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所學校的教授,雖然年輕時遭遇各種不公。但是最終還是有所成就。但是內心卻忘不了那段歷史,每每想起會難受。女孩的母親是美國人,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中國人,她無所謂別人的議論,甚至也沒有思考未來孩子的境遇。放下自己的醫生夢想,努力把孩子帶大,照顧好這個家。

女孩為什麼會自殺,原因在於缺少依靠,原本唯一的依靠哥哥即將離開去學習,而自己的母親把自己未完成的醫學夢想都寄託在她的身上,甚至父親讓她廣交朋友在她眼裡也是無形的壓力。她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長得不一樣,她自卑,她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開心,她甚至已經在做不是這個年齡層還做的事,比如學習高年級的知識。只可惜她失敗了,不懂不會不喜歡。導致成績下降,為了不讓媽媽難過,她開始欺騙,然後謊言把她壓得喘但是氣來。她無處發洩走向盡頭。

看完這本書挺壓抑的,雖然無法體會當時種族歧視的程度。但是再怎樣樣也不就應走向絕路。這不是解脫的辦法。這讓我不得不想到了自己,很多時候感覺是為他人活著。小時候為了讓爸爸開心,我會努力的考出好成績,這樣開家長會爸爸就會很有面子。長大後努力工作賺錢,雖然沒有怎樣給過爸爸錢。但是已經不需要爸爸為我出錢了。讀書永遠讀的是最便宜的。記得國会考高中那會兒,有個公辦轉制的學校,感覺很貴,當時就沒有填。只到考試前夕,一個同學和我說,直升考進去學費就是別人的三分之一。於是我填了,也考進了。

可能這是環境造就的吧!有可能也是讓我繼續走下去的支柱之一吧!很多時候感覺是自己想太多,賦予自己太多的職責感和使命感。認為自己就就應都能做到。唯一和女孩的區別就是我要比她樂觀和自信。即使失敗我還是會鼓勵自己。

只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4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是伍綺詩著作的小說《無聲告白》的開頭。一天早上,莉迪亞的家人都下樓準備吃早餐,而遲遲未下樓吃早餐的莉迪亞被懷疑因某種原因暫時沒能下樓吃飯,直至幾天後她的屍體在離家不遠的湖面上被發現。她的父母不相信莉迪亞是自殺的,他們不曾想到被他們寄予最大期望、被受到最大關注的莉迪亞是因為他們而自殺的。

莉迪亞曾經在母親離家出走時許下承諾,只要媽媽回家,什麼事情都可以答應媽媽。後來媽媽真的回家了,她以為是因為自己的祈禱起了作用,因此她認真地遵守著自己的承諾。為了不讓媽媽再次離開,她願意努力去實現媽媽的每一個期望。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假裝自己打電話在和好朋友聊天。而這一切,她的父母都沒有及時發現,而認為莉迪亞是與眾不同的"乖"孩子,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優秀的一員。

讀完書,我一直在反省自己,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是否已有某些無意識的行為或言語深深地埋在了孩子們的心底,可能將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回想自己小時候,有一次我跟姐姐玩的時候不記得因為什麼原因哭了,媽媽跑過來責備我說:"你老是要跟姐姐玩,玩了又要哭。"那時候我想,別人家的爸爸媽媽都是護著弟弟妹妹,而媽媽為什麼卻護著姐姐沒有護我。我無法忘記那時候心底小小的刺痛,而我的媽媽,我想她肯定不記得她曾經這樣處理過一件事情,並至今令我疑惑。讀幼兒園的時候,我爸爸媽媽都外出打工,因為家裡窮除了剩飯和一年到頭吃不完的梅乾菜可以充當我的零食外,沒有其他零食可以吃。有一天幼兒園下課時,我媽媽突然出現在幼兒園門口,手裡拿著一塊我做夢都想吃的2毛錢一包村裡小店有賣的沙琪瑪。媽媽把沙琪瑪遞給我,我興奮地抬頭看了媽媽一眼,問媽媽:"這是給我吃的嗎?"得到媽媽的肯定後,我嚐到了這輩子都不曾忘記的沙琪瑪甜甜脆脆的味道。其中除了沙琪瑪本身的美味,同時還夾雜著不管風吹雨打從來沒有到學校來看望過我的爸爸媽媽遲到的身影。我的媽媽,你肯定沒有想到,你那次在幼兒園門口的出現,在我的心裡留下了多麼美好的回憶。

很多行為父母可能是無意的,但對子女可能產生的影響或許是你想象不到的。作為父母,我們做不到時時處處給孩子最好的。但我想,我們應該儘量多去關心孩子的內心,儘量去挖掘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對於曾經因為自己可能無意帶給孩子的傷害我們儘量及時去發現,去調整,直至影響最小;對於曾經因為自己可能無意帶給孩子的美好回憶,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跟你分享,讓你跟孩子的生活中多一些發生。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5

讀完《無聲告白》這本書後發現,書名的無聲告白原來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亞的內心獨白,我把莉迪亞的死歸結與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她不會告訴女兒當初為了和詹姆斯結婚而放棄當醫生的目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份不甘,從來從來她與女兒溝通的話題只有成績;父親詹姆斯也想在女兒的身上彌補自己年輕時的不足,他會不停的鼓勵女兒去結交朋友,他從未向妻兒透露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害,最後這位父親居然一直認為女兒一直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歡迎。

就像書裡說的,莉迪亞一直是家裡人的中心,可是這壓得她透不過氣來。我記得莉迪亞對自己的妹妹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樣被父母牢牢地禁錮。其實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內斯和看起來放蕩不羈的鄰居傑克,可是發現哥哥深深的嫉妒和傑克的祕密後她便沒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總要盼著點什麼,可是莉迪亞沒什麼期望都沒有,親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將她帶到了最最討厭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6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明白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裡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個性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資料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齣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差異,整個情節放到中國,也十分適宜。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為禮物。

中國人個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就應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群眾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宮的大廳裡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就應還是能夠做到的。從這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