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才智咖 人氣:2.44W

《無聲告白》是 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篇1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於人物的人格和內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

然後就沒有什麼想說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於,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毒物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說,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說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為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裡,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後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並表現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麼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於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後,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並懷了孕結了婚。然後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和夢想。

對於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說,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溫馨開啟。但是對於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於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並報名了社群大學想繼續完成她的學業。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於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於家庭生活,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著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並不甘於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並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迴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並沒有真正妥協。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託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並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彷彿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洩。長子內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願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於在女兒自殺後爆發,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為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斯是她最後一根稻草,但內斯要去讀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於我來說,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說,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群像,出國後,我們能發現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鬆。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著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場,不是家。

而對於這裡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裡,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動作的細節,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著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著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著神奇的魅力,看著看著就會深陷其中,並不是為了知道後面的結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已經看完,這部小說情節扣人心絃,開篇的一句:迪莉婭死了讓人們不禁產生許多疑問:迪莉婭是誰?她怎麼死的?為什麼會死?她的死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關於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題材的一本書,有人說讀完之後很震撼,我倒覺得很遺憾。迪莉婭的父母怎麼也沒想到她就這樣走了,因為他們為她規劃好的美好的未來。

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篇2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以死為始,一片無聲的壓抑蔓延開來。

作者耐心地層層剝開死亡的袈裟,細膩地切割讀者的心。

莉迪亞,父母的寵兒,在父母的眼中,只有這一個孩子,因為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不幸的父親是中國人。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詹姆斯的一生,極力避免與眾不同,渴望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卻始終邁不過種族的門檻。瑪莉琳呢,她的醫生夢在遇到詹姆斯時就悄然破滅了。詹姆斯作為一個優秀的哈佛男人,無形中也應了瑪莉琳母親的要求。也許相夫教子的生活也是瑪莉琳的母親對她的期望。我母親一輩子都想把我變成她那種型別的人。

內斯和漢娜,擁有父親的血統,應該說是幸運吧,因此逃過一劫。莉迪亞作為家庭的焦點,不得不用她稚嫩的肩膀承載父母親的殷切期待。這期待,一遍遍拍打著莉迪亞幼小的心靈,她像一根纖細的琴絃,父親和母親都想在她身上彈奏屬於自己的華美篇章,無奈,繃緊的弦終於在某一刻,斷裂。這是無聲的迴響,沉默的告白,這訴說,應該鞭撻我們每一個自私的靈魂。

父母親喜歡把自己的期待當成禮物送給莉迪亞。

父親會送她《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我覺得你可能需要它。他說,它能呃,幫你贏得朋友,變得受歡迎。父親的目光像利劍,一點點絞碎莉迪亞的心。破天荒的,有一次父親終於送她想要的禮物,項鍊,但開啟掛墜時,呆住了,裡面有父親的和她參加舞會時的相片。項鍊是銀的,我本來想買金的,但可靠人士告訴我,今年大家都戴銀的。詹姆斯永遠都在關心大家都在做什麼,而忽略了女兒真正想要什麼,多麼可悲。

母親熱心輔導莉迪亞,會把鉛筆削好,把作業放在粥碗的旁邊。母親會在她生日時送她《醫學簡史》、《羅莎琳徳富蘭克林與DNA》、《人體解剖學色彩圖集》、《科學界的女先驅》、《你的身體是如何工作的》、《兒童化學實驗》和《醫學的故事》等等諸如此類的書籍。這些書,對莉迪亞來說,是一座座高山,光是看著就很有壓迫力,無奈的.是它們一直壓在心頭。也許在下一刻,她就會窒息而死。

這些還不夠。母親曾經離家出走,為了母親能夠回來,莉迪亞暗下決心,母親說什麼,她就做什麼。她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願。這是悲劇的一個徵兆。從此,母親將傾盡餘生指引莉迪亞,庇護她,像培育觀賞玫瑰一樣。

終於,在某個夜晚,莉迪亞想到了當初的那個碼頭,這是開始還是結束?她最後還是踏入了湖裡,在父母的眼光匯聚而成的海洋裡沉沒。

紀伯倫有首詩很精闢,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廕庇他們的靈魂。

每個生命個體都渴望活出自己的本色,而不是成為一個模具。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很多人的一生,都在為博取別人的認同而努力,我不能說這有什麼錯,但是人生有無數種可能性,你就不想為自己活出,哪怕只有一絲絲與眾不同的光彩?那光彩,是海浪拍打海岸時不斷漂移的漣漪;絲絲縷縷,像空氣縈繞在我們身旁的無形場域,蛻變於一聲聲無言的呼喚,它來自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要做的,是傾聽,拋開一切紛擾的傾聽,然後起航。你會知道夢的那邊是夢還是現實的。

即使是一支羽毛,也有自己的色彩,不是嗎?

我驚異於人類的可笑,不停地變換著角色,自然地遺忘自己過去曾揹負的傷痛,奴性十足,反過來又鞭打著另一批無辜者,銜接得如流水般順暢。

莉迪亞死了,但我們還活著,我們應該為她的死點開另一個逗號,這是無數鏈條的一環,不會結束。我們不該前仆後繼,而是找到自己的那一個分岔路口,從此,天高海闊。

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篇3

這本書是我斷斷續續讀完的,如同封面所寫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故事的開頭,便是16歲的主人公莉迪亞已經死了,雖然她的家人當時並不知道。而這本書就是通過對往事的回顧,幫我們找到事實的真相。

或許每一個父母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如果你也有未完成的夢想,如果你也對自己的孩子抱著極大的期待的話。

莉迪亞是個長得與眾不同的混血兒,如果她是在中國,或許她的生命並不會這樣短暫。可惜的是,她是在美國,藍眼睛黑頭髮讓她變得如此不同。只是長相不同罷了,或許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那麼事情是怎樣慢慢偏離了大家預想的軌道的。一切要從她的父母說起。

莉迪亞的爸爸詹姆斯是個黃面板的東方人,當時移民美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詹姆斯的爸爸頂替別人來到了美國,找到一份可以允許僱員的孩子參加入學測試的工作,詹姆斯非常爭氣,考上了那所從前只招收白種人的學校。後來他竟然還考上了哈佛大學。但是他的童年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因為種族不同,他的長相更像是學校裡的一個異類,當別人都在玩耍時,他在讀書,他的世界好像只剩下讀書。也正是因為這些童年的遺憾,他選擇了當時的瑪麗琳,在他看來是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因為她在同類中沒有像他那樣顯眼和不協調,同時他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普通一些,能夠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可以一起看電影,一起聚會,不要那麼孤獨。

莉迪亞的媽媽,在哈佛課上認識了當時擔任實習教師的詹姆士,她曾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醫生,醫生瑪麗琳,聽起來,讓她非常的滿意,她不想要像母親那樣,一生都在圍著廚房轉。她有自己遠大的理想,為此,她在全是男生的院系裡學習,即使面對那些討厭的男生,故意在她做實驗的燒杯裡惡作劇,她還是堅定自己的理想不動搖。然而,一切都在遇見詹姆斯以後改變了。內斯(莉迪亞的哥哥)的提前到來,打破了她的夢想,她被迫提前中斷學業,選擇回家做全職主婦。這場突如其來的婚禮,也曾不被母親祝福,他們種族不同,母親曾告誡她,以後很可能會後悔。

初期總是美好的,但是後來在母親過世以後,回了老家一趟的瑪麗琳,突然意識到,只是圍著廚房轉,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突然想要離開家庭,回去深造。那時候,莉迪亞已經5歲,母親的突然離去,讓他們一度缺乏安全感。莉迪亞曾在深夜祈禱母親回來,只要她回來她就什麼都願意做。母親是說什麼她都答應。沒想到在她祈禱過後,母親真的回來了。她以為是自己的祈禱起了作用。從那天開始,母親有任何的請求,她從來都是回答,是的,對的,好的。任何看起來能讓父母開心的事,她都願意去做,只要他們開心,只要他們不再離開。

然而,殊不知,莉迪亞內心的這個承諾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淹沒了她自己。其實,她並不喜歡做醫生,只是只要她功課做得好,媽媽就會很開心,醫生是媽媽年輕時的夢想。她很想去參加同學的聚會,可是她已經答應了媽媽的學習計劃,只好放棄。有一次,她發現只是跟同學打電話,都能讓爸爸的笑容變的溫柔起來,於是她開始了無休止的撒謊,在爸爸靠近自己的屋子的時候,假裝在跟同學打電話,比如誰的頭髮又變了新造型,誰又借了什麼書。這也是為什麼,在莉迪亞消失的時候,父母挨個打電話給那些同學,他們卻說從來沒和她打過電話的原因。

作為一個小女孩,莉迪亞活得太過辛苦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