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3.2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通用6篇)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1

“八年級日,夜雨仍達旦。主人言:‘今日漲愈甚,舟益難渡。明日為街子,貴州為‘場’,雲南為‘街子’,廣西為‘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即餘亦同行也。’餘不得已,復從之。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腸為潤。是日當午,雨稍止。忽聞西嶺喊聲,寨中長幼俱遙應而弛。詢之,則豺狼來負羊也,幸救者,傷而未死。夫日中而凶魯當道,餘夜行叢簿中,而僥而無恐,能忘高天厚地之靈佑哉!”以上摘自《徐霞客遊記》中的《滇遊日記三》。

文中,徐霞客記述著這樣一個場景:西嶺的豺狼來拖羊,村民發出呼喊聲。於是寨子裡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來以響應遠方的呼喊聲,並趕過去幫忙。這個故事講述的雖是一件小事,但卻可以折射出當時社會的整體風貌。由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當地村民的純樸和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弘揚的。從另一方面來看,這裡連白天都有野獸出沒,而徐霞客有時還要在夜裡行走,這多麼危險!我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氣。不僅如此,有時,他也會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這往往會使他全身溼透,甚至生病。因為天氣,他有時不得已推遲他的旅程。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他的熱情。這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抵崖下,則穹然巨洞,其門北向,其內陷空而下,甚巨集。其人入汲於石隙間,隨處而是,皆自洞頂淙淙散空下墜,土人少鑿坯承之。水從洞左懸頂下者最盛,下有石臺承之,臺之側,鑿以貯汲者。洞從右下者最深,內可容數百人,而光陰不閟,然俱無旁隙別竅,若堵牆而成者也。”摘自《黔遊日記二》。

文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喀斯特地貌中溶洞的特徵:巨洞穹隆,從高空凹陷下去,最深可容納數百人,明亮而不幽閉,石縫間有水滲出。這些描述生動而形象。溶洞只是一種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對於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也進行了考察,如“其山參差森列,下多卓錐拔筍之岫,粵西石山之發韌也。”句中所描述的是石芽的特徵。徐霞客把這種地貌稱為“石山地貌”。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2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這本《徐霞客遊記》,你會看見一位身著布衣、頭戴草帽、肩扛行囊、手持木杖的行者行走在幾百年前的祖國山河之上,歷經艱難險阻、越過巍峨大山、渡過江川大澤,眼神堅毅地向前不停走去。

《徐霞客遊記》是一本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由徐霞客在遊歷山水途中所記下的一篇篇日記整理而成。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徐霞客所遊歷的各處景物環境,範圍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大半個中國。書中記述了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蹟,同時也講述了各地風景名勝和人情風物,一篇一篇的遊記像是打開了穿梭之門,帶人去各地體驗遊耍一番。為了使書更易理解,後人還在徐霞客原著中添有不少生僻字詞的註釋解說,更有與書中風景名勝相對應的插圖,使讀者身臨其境,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去了解書中內容。

《徐霞客遊記》創作時間在明朝後期,此時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經漸漸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與之前士人鑽研儒學典籍所不同的是,格物致知、重視實踐的風氣開始興起,徐霞客同樣走在時代前面,摒棄功名利祿,衝破科舉制度的羅網,畢生穿梭于山水之間,潛心研究中國地理科學,開拓了中國古代地理史上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的人生遊歷分為三個階段:28歲之前是他的準備階段,他將精力放在遊歷山水之上,對地理文化有所研究卻並未留下游記;第二個階段是從28歲到48歲,二十年日日月月跋山涉水,遊覽了諸多名山,但只留下了一篇遊記;而他著作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遊歷的第三階段完成的,大概是飽覽勝景之後的悵然留戀,讓他想要用一種方式將山水黛色留下,於是在身患重病的殘年裡仍堅持記錄,才給後人留下來這樣彌足珍貴的寶物。而這個寶物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為它自身的知識內涵豐富,更是因為徐霞客在它背後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用無數艱辛經歷才釀出此作。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他孤身一人闖蕩遊歷,大多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往往揹著沉重的包袱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渺無人煙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數不清走了多少險路,而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神農翻山越嶺嘗百草是神話,可徐霞客的一步一步都有著真實的印記,他勇敢而又執著,嚐盡了旅途的塵土,最後因為患上足疾而不得不放棄。

在地理專業方面,《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遊歷考查之時,還詳細研究了關於石灰岩地貌的問題,他也成為世界上對石灰岩研究的先驅。徐霞客還敢於挑戰權威,糾正了文獻記載中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巖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所謂實踐出真知,徐霞客在他的辛苦跋涉旅行中細細鑽研科學,書中也記錄了不少生態品種,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在耕作種植方面作出了貢獻。

雖說《徐霞客遊記》為一本地理著作,但也是一本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作品,在文學形式方面具有開創性,有著許多獨到之處。徐霞客在寫景記事之中採用日記自我陳述的方式,讓人覺得真實可感。另外,他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與前人相比更為細緻入微。徐霞客從小飽讀詩書,詞句的運用功底在此書中可見一斑,書中詞彙豐富,不少新奇的比喻和描述讓人眼前一亮。更可貴的是,他的遊記就好比詩一般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往往在描述中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流露出來給人啟發。種種寫作手段都讓這本書體現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對於現世也具有借鑑意義。

這本書在地理文學方面皆有所建樹,但這些不僅僅是專業研究的需要,在現代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它在人生啟迪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尤其對於當代大學生有著啟發教育意義。當所有人都在汲汲於功名之時,徐生卻越過千千山,萬萬水,安心沉浸於他的自然世界之中。他本出生於富庶之家,卻能摒棄身外之物,僅著青衫布衣,草鞋箬笠,去追尋他的詩與遠方。或許很多人都期待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想著周遊世界闖蕩一場,可是誰都不足百年前這位書生勇敢堅定,在交通極為不便的那個時代,僅憑著一雙腳就去探索世界;誰也沒有他執著堅持,三十餘年,若沒有那份一腔孤勇的熱愛,骨子裡的偏執堅守,怎麼能孤身一人熬過漫漫艱難和孤獨呢?我讀著徐霞客筆下的文字,除了驚歎於綺麗山河的壯闊浩然之外,更感動於他閃耀著的精神光輝。只有仔細品讀這本書,你才能完全明白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含義,才能更深理解何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3

我讀完《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後,我感覺它是一部用“腳”寫成的千古奇書!為什麼呢?因為這部書是作者用腳“走”遍中國近二十個省的途中寫的,所用的時間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結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萬卷樓”來收藏書,這給了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可是徐霞客認為一個人要想寫出好文章,達到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萬卷書以外,還必須行萬里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就這樣,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開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過三十多次盜賊,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半途而廢。他曾經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黃山的峰頂,就連山上的和尚們也感到萬分驚訝!他也曾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了萬里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過的,他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丟失了,現存的這部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也沒能影響《徐霞客遊記》成為“古今遊記之最”!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4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徐霞客遊記》。

當我們遊覽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奪目的石筍、石鐘乳的時候,就會想起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的偉大功績。是他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和研究,為地理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1607年,22歲的徐霞客開始了他的考察旅行,從而開闢了系統地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艱難的。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經常要攀登懸崖峭壁,穿越激流險灘,頂著狂風暴雨,忍受飢餓寒冷,露宿山野叢林。這些困難都擋不住徐霞客,他不僅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考察工作,而且無論每天的旅途多麼艱苦,總要堅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心得記錄下來。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16個省和自治區(按現在行政區劃),對各地的山脈、河流、動植物等的特徵,進行細緻的觀察,並加以詳細的記錄,最後寫成了二十卷的科學鉅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裁寫成的,是徐霞客畢生經歷和心血的結晶,是一部對地理學的研究於發展極有價值的寶貴文獻。通過閱讀了解,徐霞客的整個寫作過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於他十分重視實踐,他的知識是通過實踐獲得的,從而論證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哲學原理。

人們的認識不是人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們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徐霞客遊記》不是在家中閉門造車寫出的,而是通過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實際考察形成的。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接觸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獲得感性認識並最終通過實踐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深入事物的內部,掌握事物的規律。因此,要認識某一物件的本質和規律,就只有親身參加變革這一物件的實踐,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5

《徐霞客遊記》是作者用30多年的旅行考察得來的真實紅記錄,內容十分豐富、廣泛。它首先是一部地理著作,在作者筆下,祖國的錦繡河山和萬千奇景被描繪得如詩如畫、栩栩如生。他寫靜態,清新秀麗;寫動態,千變萬化;寫水,或碧波盪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曠神怡;寫山,或峻險幽奇,或巍峨雄壯,令人目不暇接;寫洞,或玲瓏剔透,或乳柱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如此寫景,美不勝言!真摯的情感,細膩的刻畫,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部書除了從地理知識方面開拓了我的視野,還從文學的角度讓我沉迷其中。書中對自然景觀的描寫非常精彩,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描寫天台山山洞外的一句話:“洞外,左有兩巖,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松紫蕊,翁蓯於上,恰與左巖相對,可稱奇絕。”這段話把洞外石壁的高聳之奇寫得氣勢非凡。運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地將“石筍”“青松紫蕊”等詞寫出了石頭的形態。這段話語言清新樸素,精煉準確,把景色的美帶給了讀者……

在讀書的時候,除了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書中的.情節與內容,我還喜歡從考察作者與寫作背景方面來對書本作更加深入地瞭解。有時候,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一些創作故事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也讓我對作者本身有更深的瞭解,對書中的內容有更透徹的體會。在作者創作《徐霞客遊記》時,當朝政治日益敗壞,宦官、權臣操縱朝政,政治黑暗,人民反抗朝廷的事情不斷髮生,面臨這種國事日非的形勢,一些知識分子發出改革弊政的呼聲。所以,從書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還可以感受到作者愛憎分明,一生不與貪汙官吏為伍的高潔情操。他同情那些被迫害的東林黨人,敢於與他們交友。他疾惡如仇、剛正不阿的高尚情懷讓我對這樣的作家和他的作品更為嚮往。

徐霞客在漫長的的旅途中,為了考察得更準確,大都徒步前行。常常披星戴月,風餐露宿,面臨險阻,他都以堅強的鬥志去克服。惡劣的生活條件與長期處於疲乏狀態的身體都無法阻止他每天堅持記錄旅途經歷及心得體會,而正是這些長期困頓中的不辭勞苦才得以產出如此瑰麗的文化財富。徐霞客以其科學的態度和驚人的毅力,用敏銳的觀察和生動的文筆寫就這部享有盛名的傳世之作——《徐霞客遊記》。

今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因為,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能夠沿著徐霞客的足跡遍遊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希望有你,和我一樣熱愛閱讀的人,懷揣著這份夢想與我一起同行。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6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年詳細考址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介紹。

我曾從圖書館借閱過《徐霞客遊記》來看,我覺得他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雖說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來,他的文學性更強,語言簡練優美,生動而傳神。比如說:“澗隨山轉,人隨澗轉”等。作者善於根據景物特點,遣詞造句,喜用四字詞,如“雲散月朗,人意風光,泉聲山色,攢巒夾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結構,或上下勻對稱,顯得典雅而勻整,新奇而別緻

作者《遊雁蕩山日記浙江溫州府》每天所記,各有中心,並根據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務活動情況,採用不同的筆法,詳細生動,引人入勝。總之,作者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令人親臨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書本身的內容,因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靜心下來讀,根本讀不懂,而翻譯的白話文又太淺顯,所以內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夠用盡畢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畏艱險獻身地理事業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徐霞客一樣——走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