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書筆記2000字(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9.38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與黑》讀書筆記2000字(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與黑》讀書筆記2000字(通用5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1

終於將司湯達的《紅與黑》看完了,用的時間幾乎可以讓我忘記書前的內容, 從最早的慕名看書,到堅持看書,再到被內容吸引而無法自拔的去看書,一本《紅與黑》,讓我對其產生了三種看書的感受。

慕名看書是因為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國作家司湯達所著。次數被本書譯者稱為現今中國五十歲上下的知識分子沒有不讀的,甚至有學者說關於《紅與黑》的研究已經成為西方的“紅學”。很早就知道此書的我一直想找機會看,但是總是沒有實行,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看到此書,可以說我是慕名看書的。

堅持看書。《紅與黑》的名聲早已遠揚,不需要我在這裡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聲並不帶表一切。當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書中的描寫十分細膩,對人物的心裡、事件的描述,都寫的及其詳細,作者甚至將生活的一些瑣碎的事情的寫到了,慢慢的讓我有種拖泥帶水的感覺,不太想去這看這本書,但是這畢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書的,所以我一定要堅持看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看這本書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書看完之後,在總攬全域性後想,就會發現此前讓我感到有些拖泥帶水的感覺的描寫正是這本書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內容吸引看書是因為看到書的下半部後,我被主人公於連的結局所吸引,我極其想知道於連最後的結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後看結果,但又害怕遺漏中間的一些精彩內容,所以就壓制著好奇心,一頁頁的去看。

談到《紅與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說到書中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維裡埃(作者虛構的地方)一個木匠的三個兒子之一。書中描寫了一個想要飛黃騰達,但卻有著悲慘命運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有著兩次的感情經歷,通過這兩次的感情經歷,他找到了真正的愛情,而正是因為這兩次的感情經歷,讓我們的主人公失去了飛黃騰達最好的機會,並且走向了死亡。當於連知道自己的飛黃騰達的機會被德·萊納夫人破壞之後,他不顧一切的去殺死德·萊納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當他後來在監獄得知德·萊納夫人並沒有死之後,他離開了德·拉莫爾小姐,他的第二個情人,一位侯爵女兒,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與其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愛情,隨後他被執行死刑。

讀完《紅與黑》讓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歐洲擁有多麼強大的力量,不僅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同時後左右著世俗的權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歐洲貴族的奢華、虛偽、做作。書中讓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對人心裡的描寫,幾乎細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寫於連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感情更為細膩。

《紅與黑》讓我看到了自己對歐洲歷史的瞭解的欠缺,在我看書的時候有時就無法瞭解中所描寫的一些史實,或者說影射的事件。時間、地點、事件內容,我絕大多數都不知道,可悲自己還是學歷史的!

掩卷沉思,在我看來,司湯達通過《紅與黑》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醜惡。

於連,縱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社會,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比,人們可以做出很多批判—一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我認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的採取了某種有悖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別的反抗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光陰的反抗,年輕有為的青年於連表面上被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被毀於當時病態的社會。 斯丹達爾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決於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獄之前的於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擠進上流社會,要按照給他十字勳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且準備幹出而沾沾自喜,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也即所謂報復和野心之類。於連並非不能成功,他其實已經成功了。然而,看著於連在獄中的表現,讀者不能不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這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並沒有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利益的符號。相反,做著卻給予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猶存的原因。

《紅與黑》讀書筆記2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祕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臺,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瞭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裡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裡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著。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於連!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紅與黑》讀書筆記3

這本小說在我國流傳已久。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是為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所謂愛情糾葛引發血案的經過而敘寫的一個法國社會故事。在電影中整個小說情節先簡單倒敘,後平鋪直敘。沒有看書過癮。端筆精琢文辭,情景描寫、心理刻畫既嚴謹又文采飄逸。還總是隨人物動態形成一股自然流,包括事件情節的結構性也是不分模組、情節銜接不緊湊,讀起來很累。我只有一個明顯的感覺,不像國內的很多小說總是想通過事件中的暗示進行邏輯推演,來說明一種道理和現象之間的邏輯關係,然後深挖社會背景,或挑毛揀刺、或為精彩句段叫好。全書幾乎沒有道德倫理的說教,也毫無作者的主觀意識引導。這也是流傳至今,風靡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品中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法國上流階層通過互相串通揭露主人公於連的愛情浪漫史,尤其是貴族和教會的權力太大,輕鬆掌控法律、倫理和輿論來壓制社會來自不同層面的反抗,到了為所欲為的地步。也就造了於連的這樣一直緊繃著勇氣、理想和不惜四面楚歌而不顧的決死心態。即使失去全部自由,走上斷頭臺還不忘爭取奈米級的個性主張和宣揚人間的平等。另一方面,這樣的小說,對年輕人或心態不老的人來說,總是會給予同情和默默讚許。這就是一個暗流湧動、不斷積攢的社會非主流意識要麼被統治者壓住,要麼自甘墮落,要麼像馬克思看透世界,留下人類遺產;要麼以己之身拔刀亮劍,不做人傑,也做鬼雄。不管什麼路數,也一定預示於連所面對的社會汙垢產業鏈總是會被砸的'粉碎。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硬核總是會伴隨歷史時間軸滾動、成長和壯大,不斷使人類走向變革和推新的精神世界新階段。

國內很多所謂的經典評論我不怎麼贊同,什麼“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從現實出發,於連的命運選擇即使有時代的背景薰染,事件鼓動和什麼必然結局,也不能就此說是一個時代悲劇的縮影。這隻能說是和我們社會垃圾輿論灌輸有關係。深層次的獨立思考無非是你怎麼看,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選擇。和社會協助沒有一毛錢關係。作為人類個體成員無非就是幾種結果,或忍耐、或路徑迂迴、或同流合汙,再或學於連拿槍戰鬥。總是在人生死角用標榜個人的自由和平等來鞭笞社會很難達到死而無憾不說,也容易被社會大眾嘲笑。從人類發展角度,福多預禍,禍多必反,社會總是這樣前進著,只會反覆,但不會返古。

還有說:“小說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瞭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我想這是高抬作者的寫作用意了。司湯達給人的印象就是崇拜拿破崙,而他認可的拿破崙作為法國第二個“法國人的皇帝”,其征服欲人人共知,於連不過是崇拜者中的一員。順自然,塑造於連的形象難免有大眾思維接受度的問題。拔這麼高的影響力,很難穿透歷史真相。這部小說的創作的啟蒙點據網路公知反映的是取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這是閱讀《紅與黑》的真正採分點。尤其是在拿破崙時期,紅與黑是軍隊和教會服裝顏色,這也是作者在全書記事中暗喻主題,又迎合主題的最高明之處。這和以金庸為筆名在小報胡亂編撰武俠故事來養家餬口沒有區別,但是比查良鏞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因為一個是玩文學上搬磚頭,一個是通過這本書多少還寄託點自己隱藏心底的性格取向。實際就是這麼簡單的邏輯。

再說“小說的流傳成了當時社會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之諺語”的說法,更是顛倒黑白的無稽之談。從醜的一面說,與《官場現形記》和《厚黑學》為社會提供注視點,使社會意識更垃圾有什麼區別。如果拿到正堂論策,又可謂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之傳說的翻版。總是在社會教唆這種自以為情商很高的社會治理觀念也一定總是會和科學發展,信仰多元化和諧之間的衝突格格不入。何談人類福祉,何談社會和諧。都一個門鑽歷史縫隙,投機取巧,何談保家護國,更何談科學進步和英雄輩出。

我的新發現,我國的翻譯家們確實功高蓋世。看了很多有數的國外名著,也確實長了不少見識,也得了許多新的感悟。但是我感覺都不如翻譯家們寫的《譯本序》。這些國人真的是在和世界交流,在向那些思想影響力分量很重的人類思想大家學習。我是深有體會的,這些《譯本序》幾乎要把翻譯的書不知道讀了多少遍,而且讀的很透。我仔細看這些《譯本序》後,主觀上也時常依線索對號入座,看書就輕鬆許多。但也不是在這種誘導中真的就喪失獨立的思考。這也是最關鍵的。真正的筆力和文采精華濃縮的巨匠應屬於我們的翻譯家們。真得衷心地感謝這些人,是他們給我們打開了睜眼看世界的視窗。

粗略地看了《紅與黑》,這些讀後感還是感覺認知膚淺,有點草率。也沒看夠,以後再仔細品讀,有了體會一定還要續寫讀後感。

《紅與黑》讀書筆記4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著。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讀了紅與黑後,我越發明白了在階級社會中金錢門第的至高無上,於連是一個才華橫儀的知識青年,如給他一個舞臺,他會鋒芒比露的,為社會作出貢獻,可是那個社會如同一個染缸漫漫的薰染他,使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同流合汙,然而,他的地位,家族使他不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等待他的只有被排擠直至死於階級的血槍中,他真愛的雷德那夫人,然而為了事業,他不得不選擇放棄,當他相戀生活著的我們得以本質般活著,沒有必要為任何目的去討好任何人,當然,若為實言則可言之,我們沒有必要為討好其他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因此違背自己內心說話,便成了口不對心的人。由此可得,我們應腳踏實地並句句發自肺腑,當一個“真心真意”的人。

——“這就是拿破崙的命運。日後,也會是他的命運嗎?”

於連在連打兩個“勝仗”後,獨自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他一直崇拜拿破崙,卻不得不將崇拜之情藏於心底,他把拿破崙的的頭像藏在睡床處,每每情緒激動時便在頭像背處寫下感言並著上日期。他特別崇拜拿破倫,因為在拿破倫的時代,一個平民出身的子弟有著在戰爭中迅速升官發財的機會。但是於連卻是生活在貴族、僧侶統治下的復辟時期。在這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中,沒有爵位和財產的人,受著更大的壓抑和鄙視;即使象於連這樣有才能的人,也無處施展他的“抱負”。這種情況就造成了於連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反抗。

在一個痛恨篡位稱帝的瑞那先生家裡,其是痛恨此人的。他仰瞰著腳下的維璃葉城,心情激越,思緒飛揚,空中盤旋的雄鷹吸引了於連的目光,他渴望雄鷹搏擊長空的力量,孤高的境界,由此可知於連為什麼如此崇拜拿破崙,整個場景暗喻了於連的征服野心。

——“小說,是一面鏡子,鑑以照之,一路行去。”

小說,是異於自身的另一種生活,對異於自體的文體寫照,我們的生活或許與書中相同又或許不同,這是可能事件不是必然事件,它是一面鏡子,照出另一樣姿態生活的故事和人物,豔麗又或黯淡,使我們能從中收益良多,從而讓我們自己能在人生之路上取之借鑑,讓這條路能走得更平穩,順當。照己像的鏡子是鑑別的鏡子,因為鏡子的鑑別的作用,人們往往這樣的映照能讓我們看到自我真實的形象,從而能起到提醒我們或者警告我們的作用。

——“日常發生的事,其奇奇怪怪的一面,往往掩蓋了激情造成的真正不幸。”

女主人與於連之間僕主的戀情繼續升溫,他在她身邊,並不是一個身兼情人的僕人。“擔憂一去,墮入愛的瘋狂,連帶這又產生致命的懷疑。”在愛戀,悔恨,歡愉的交疊中,日子過得如閃電一樣快。兩人便渾渾噩噩地,雙方都想承擔惡果或者說是力爭於報應。女主人感慨嘆息這男人非她的丈夫,便不會發生如此多的事了。他們片刻的愉悅,有時也是令人不愉悅的,心裡總有種道不出的滋味。

《紅與黑》讀書筆記5

邊看原著,邊看電影。

三個小時之後,電影結束。看到於連與德瑞納夫人吻別後,毅然決然的走向斷頭臺。當於連抬頭目視斷頭臺的時候,眸子裡一片純真、無懼無悔。當時我的心有種不能自持的疼痛。隔過歷史的煙塵,我在想,為什麼一百多年的世事滄桑之後,我們,還是愛著於連先生?

可以從最顯而易見的原因談起,Kim Rossi Stuart滿足了我對於連的YY。明眸善睞,溫文爾雅,特別是在他身上獨具的優雅和憂鬱的雙重氣質,即便是在《雲上的日子》裡僅僅十分鐘的出場,也足以給人深刻的印象。那種朦朧神祕的感覺,是超脫於現在這個速食的時代的。

但是,一旦進入了小說中遙遠的那個時代的視覺呈現時,於連的愛情、於連的糾結、於連的吶喊和kim的氣質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時,我知道,愛於連,是因為這個人物的永恆性。

一百多年以後,法國大革命塵埃涕蕩。或許,這個時代已經很少有人再次提到啟蒙思想,再次提到盧梭、狄德羅或者是孟德斯鳩。但是,有一句話是人們經常聽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是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或者,我們甚至可以做這樣的揣度,在度過了中世紀沉悶和壓抑的日子之後,人們更渴望看到“人性”的萌動。而所謂“人性”,就是多樣化,不在因為不一樣而受到責備,這是一種對自由的呼喚。

於連的糾結代表了幾代知識分子的糾結。他崇拜拿破崙,是因為在拿破崙的時代,人人都可以為“自我”而戰鬥。只是於連還並不清楚,為自我戰鬥的目的是為何。儘管於連厭惡上層社會,仇視富人,但他並不能很清楚從戰場上走下來之後是為了什麼,其實,他所有未來的嚮往不過就是在這群他所厭惡人中分得一杯羹,他可以不計較金錢不計較名利,但是心中深深的自卑隨時都要噴薄而出,大戰一場——於連·索雷爾想要的不過是平等,是自尊!

這個愛自己的尊嚴勝過愛任何所謂物質上的享受的年輕人,是不是在任何時代都有呢?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藏著一個這樣的於連。於是,愛他,就是愛內心那個小小的,不想被傷害,倔強的鼓足一切勇氣保護自己的自我呢?

心疼於連,恰恰是與內心脆弱的自己惺惺相惜。

只是,他的時代對於他來說,不管走到什麼地方都是悲哀的。於連因為受過教育,他的思想境界高過他做木匠的父親和鄉野村夫的哥哥。加之,他們厭惡他的清高和格格不入以及他無法勝任粗活羸弱的身體,於連已經被他出生的階級所邊緣了。那麼,他是否就能在上層社會獲得一席之位,贏的他所期許的地位和尊重呢?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處細節描寫,於連在接受市長offer之前,反覆和他的父親確認他是和誰一起吃飯,在得到是和市長一家一起吃飯後,才安心的收拾東西,啟程去做家庭教師。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一個窮人的孩子能夠有吃有喝就已經那個很不錯了。為什麼這個於連還要有那麼多的顧慮?這恰恰就是知識分子的清高——固然是服務與人,以自己的勞動換飯吃,但是,不尊重,毋寧死。我們的古語不就有“廉者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嗎?如果於連不是一個拉丁文的學者,他沒有這樣那樣的機會,他無須考慮誰會瞧他不起,然而,如果一個人的知識不僅僅是知識,已經是進入了他思想體系的一部分,他的確要在自尊和自負的反覆啃噬中吃點苦頭。那是知識給予他的苦痛。對於一個窮孩子來說,知識和貧窮本來就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在野心勃勃的於連身上,這一切就是他時而熱情時而冷漠,時而真情流露時而刻意冷酷真實表現。

於連來自於下層社會,人民的疾苦他最懂。如果他能泯滅良知,首先臥薪嚐膽,之後再躋身上流社會之後翻臉不認歷史,用盤剝曾經他隸屬的階級來報復自己早年的遭遇也可。(很多人不都這麼做了嗎?)但是於連善良,對於下層人民還是有感同深受的同情。這讓他畏手畏腳,讓他痛恨上層社會。讓他無法接受這個階級。而上次社會的門也從始至終未為這個年輕人開哪怕一個門縫。對於生來富貴的人來講,他們本身就痛恨努力的人,更何況這個努力的人也許要搶佔他們的地盤啊。

於連既不屬於他出生的階級也無法進入他想同痛恨的階級。當他徹底頓悟,自己已經完全被邊緣化後,他很坦然的接受了死亡。甚至拒絕活下來的機會——對於他來說,活在一個身邊全是人,但是自己卻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團體的孤單的世界裡,死去是永生,活著是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