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書筆記15篇

才智咖 人氣:2.9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與黑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紅與黑讀書筆記15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1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

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

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

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

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紅與黑讀書筆記2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著名小說,記敘了主人公於連藉助個人努力與奮鬥一步步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

出身無名又怎樣?它不能說明你一生都默默無為;希望渺茫又怎樣?它不能代表你離成功絕無可能;路途漫長又怎樣?只有走過才曉得苦盡甘來。於連他不因地位低下而低頭,敢於俯瞰權貴,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自命不凡,不顧他人的歧視而奮起追求一段夢幻般的愛情,他一路逆流而上,與苦難作伴,與驚險為鄰。“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他通過自己的奮鬥,成功扭轉了自己的命運。

假如當初他放棄了這一場場激情四溢的冒險,他將一無所成;假如他放下這浪漫美好的愛情,他將永遠冷漠;假如他沒有足夠的毅力與勇氣去追逐夢想,他又何來的飛黃騰達?因為他堅信風雨之後必有彩虹,因為他明白夢想需要腳踏實地去爭取,因此他攀上了史無前例,不留遺憾的高峰。

於連的故事雖以悲劇告終,但他的奮鬥史激勵著千萬讀者。每當你準備演講時,你是否會因不自信而神色慌張?每當你準備出門時,你是否會因天氣惡劣而走“回頭路”?每當你下水游泳時,你是否會因寒冷而選擇退縮?其實,失敗與成功只在一念之間,就在於你是否把握且堅持下去。人生的道路只走一次,也只有一次,沒有回頭路,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只有那些堅定執著,敢於堅持自己的看法,懂得逆流而上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讀了《紅與黑》,我也在不經意間想到了我們自己,在面對他人議論或權威影響之時,我們很難保持自己原有的思想,所以,我們應該從小鍛鍊自己的毅力,這樣,才能在挫折面前迎難而上,越挫越勇。

學會一門與眾不同的語言,掌握一種不同他人的藝術技藝,嘗試一次有趣的經歷,這些多麼可貴!有時,放棄真的是一種奢侈,人的一生禁得起幾次放棄?

勇於面對,逆流而上,這個“棋局”上既沒有選擇題,也不能悔棋,希望我們每個人,在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就堅強地走下去。

紅與黑讀書筆記3

司湯達在小說《紅與黑》中,用全能的上帝視角,為我們講述1830年一個農民之子---於連---力圖混入上流社會的悲情故事。小說的主題恰是以上所引述的主人公的獨白,展現了拿破崙式的青年在大革命後的被壓迫處境。通過閱讀,我從社會背景,個人性格兩個方面,分析了於連的命運結局的必然性。

從社會的角度看,自拿破崙倒臺以來,法國人的社會就喪失了偉大的形象。“騙子在聖會中尋求支援。偽善甚至在自由黨的圈子裡也得到長足的發展。煩悶變本加厲。除了讀書種地之外,再沒有別的消遣。”

具體看來,在經濟上,沒落貴族已不比資產者享受更多的尊重和權力。而資產者熱衷於剝削人們,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現身為社會的蠹蟲。比如,在惟裡埃小城這個縮影中,市長德萊納的思想上是狹隘的,才幹僅止於讓欠帳的人如期償還。收容所所長瓦勒諾先生則是“一個自從管理窮人的福利之後顯然把自己的財產增加了兩、三倍的人,連專供棄兒使用的經費都要撈的人。”身為下層青年,於連處在這樣的資產者之中,自然就培養了他憤世嫉俗,輕蔑上層的情緒。

在政治上,當權者在當地施行著最討厭的專制,小城市裡的日子簡直不堪忍受。才幹已不是在政治上獲取成功的主要條件,取而代之的是出身和交際。因而,對於於連來說,他的才能中,只在有利於交際的那一部分獲得了發展。比如,背誦聖經。同時,他把愛情也獻與了交際。

在思想上,教會企圖重新奪回中世紀的思想控制權。雖然正處於啟蒙思想的時期,下層民眾依然迷戀教士的優越生活。而教會就通過教士的培養與選拔,試圖繼續愚昧民眾。正如書中所說,“自打有了伏爾泰,自打實行兩院制政府,法國教會好像懂得了書籍乃是它的真正敵人。在它看來,心靈的服從就是一切。”

紅與黑讀書筆記4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於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於連非常聰明,可以把《聖經》倒背如流,並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佔據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僕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裡,於連只不過是一個忠於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於連從不侷限於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該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直對現實充滿嫉恨。

這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並沒有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紅與黑讀書筆記5

一、作品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愛情經歷。小說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為家庭教師。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鬆神學院。

在貝藏鬆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著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祕書。於連憑藉著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己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二、閱讀體驗

讀完《紅與黑》,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大量運用心理描寫的手法將主人公於連、特·瑞那夫人和瑪娣兒特三個人的性格特徵展通過寫主人公於連這樣一個下層青年奮鬥失敗的故事,反映出大革命之後的法國的社會現狀。

首先,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物。他自尊自愛而又自卑,勇敢而又懦弱,真誠而又虛偽,追求自主卻又表現出種種屈服和依附,激情而不失冷靜,可也傲慢衝動。簡單的用幾個的詞來概括於連的經歷就是“出身於平民、較高文化、有幸任家庭教師、有膽量與兩個上層女人產生愛戀、一時衝動槍傷深愛的女人、被判死刑。”

(1)自尊自愛而又自卑

他之所以悲劇,不僅僅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也因為他的矛盾性格。他的自尊自愛首先表現在當父親告知他將要去市長家裡做家庭教師時,他立即表示不願意做僕人,即使又打又罵也不想淪落到與僕人同桌吃飯的地步。同時也表現在他善於學習並且不斷學習上。無論在市長家還是在伯爵家,他都懂得珍惜和上層社會的人接觸的機會,懂得揣摩他們的心理,學習他們那些相對文雅的言行。此外,他的自尊自愛還體現在兩次愛情經歷上,面對兩位姿色迷人的上層女人,他沒有一開始就屈從依附、即使後來有也是在確認對方的愛意之後。面對第一次被瑪娣兒特甩後,他傷心難過、卻沒有拋卻自尊向瑪娣兒特求愛。相反的是,他通過另一種方式讓瑪娣兒特徹底折服於自己。

說他自卑,一點也不為過。初入市長家,他總感覺家裡的侍從孩子等都看不起他的出身。他敏感到對自己吃飯坐的位置都覺得是別人瞧不起他。而這種敏感正因為自己平凡的出身所致。

在愛情面前,他也自卑。無論是與瑞那夫人還是與瑪娣兒特,他一開始都倍感懷疑,他懷疑的理由恰好來自於他認為自己的出身和地位遠不如她們的其他追求者。哪怕處於熱戀中也多次因為他自卑所致的敏感而傷心。

(2)勇敢而又懦弱

家庭的苛待與社會上層人士的蔑視,造就了他敢於反抗的勇敢性格。對家庭的反抗,體現在他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看書,哪怕是幫父親幹活,哪怕被父親打後,也不甘於做個木匠。對社會的反抗,主要體現在兩份愛情上。在與瑞那夫人戀愛時,書中這樣描述過“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在對待與瑪娣兒特的愛情上,作者不止一次寫到過他因瑪娣兒特對他的愛意感到自豪,也不止一次拿此與身份地位高的誇澤諾侯爵比較過。

但他性格中也表現出懦弱妥協的一面,特別是在他的虛榮心、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更容易表現出他的懦弱與妥協。在得到侯爵賞賜的十字勳章後,他曾一度以為自己已經可以躋身於上流社會擺脫平民身份後,就同他最蔑視的特權階級同流合汙。

(3)虛偽而又真誠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虛偽。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裡,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可是在侯爵家裡當祕書時,他卻時刻小心謹慎,提醒自己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鬆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偽。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己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情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劇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己出格的愛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著,可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擇軟弱,選擇放棄。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己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愛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美好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己,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愛情裡無法自拔。

悲劇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悲劇,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愛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

三、問題思考

(1)“紅”真的是指軍服 “黑’真的是指教袍嘛?我認為的紅與黑分別指的是每個人都是個矛盾的結合體,都存在著“紅”與“黑”的兩方面,正所謂,天生不完美。《紅與黑》中的“紅”與“黑”到底指什麼?

(2)小說多次寫到傅凱,而且很多時候都呈現出傅凱對於連的真誠幫助與信賴,用意何在?

(3)小說的結局於連的死,預示著什麼?

紅與黑讀書筆記6

前段時間讀完了《紅與黑》,一直想寫書評,卻又覺得這篇鉅著不能寫一篇簡單的書評就能完事。所以,直到現在才提筆寫來。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幾年前。那時候父親問我有沒有看過斯湯達的《紅與黑》,他說主人公於連這個人物很有意思。當時年少,也未多想。直到現在看完這本書,才知道當年父親為何提起。當然,這是題外話。

“雄鷹不時在他頭頂上的絕壁間飛掠而出,在長空悄然盤旋,畫出道道圓圈。於連的眼睛,不由自主跟著鷹轉。穩健而有力的搏擊,令人震懾,他渴慕這種力量,渴慕這種孤高。這就是拿破崙的命運。日後,他會是他的命運嗎?”

這一段話是整本書中我覺得最能涵蓋主人公於連心性和慾念的話。於連出身貧賤,卻又不甘平凡,時常以拿破崙自比。他一心想要飛黃騰達,對故鄉也是深惡痛絕。在法國的那個權貴掌權時代裡,他這樣的人註定是悲劇收場。而於連這樣的人物是中國當代多少有志青年的真實寫照。父親讀《紅與黑》是他念高中的時候,時隔二十多年他卻依然記得這本書,記得於連這個人物。父親的心性和於連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貧困出身,也同樣自我孤傲又志存高遠。感謝這本書,讓我能更好地瞭解父親的內心世界。

於連與貴婦瑞那夫人的那段情,不過是開啟他對貴族上流社會的一扇門。書中有一個細節揭示了這位悲劇人物的愛情和野心之間的衝突。於連藏有一副肖像,瑞那夫人一直以為那是於連的心上人,不甚悲慼。事實卻是那是拿破崙的肖像。一個能感知世事,自我孤傲的男人心中對於事業的野心佔據大半,而愛情似乎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雖然《紅與黑》是一本政治小說,但作者斯湯達卻是一個描繪男女愛情心理的高手。書中描寫的男女之間的愛情觀差異令人拍案叫絕,時至今日,也同樣適用。瑞那夫人是於連的初戀,讓他初嘗愛情的歡愉和心酸。而與貴族小姐瑪蒂爾特的愛情,則是他進入上流社會的踏腳石。當然,他們之間也有相濡以沫的感情。但在我眼裡,他與瑪蒂爾特的愛情摻雜了太多的陰謀和現實。這也是一種現實的寫照,當下多少出身貧寒的年輕人想要迎娶白富美,得到金錢和地位。於連外表俊朗可人,又博覽群書,才華和長相皆有。可惜當今大多數想走捷徑的人連這兩樣都沒有。

政治才是《紅與黑》所批判的主題,書中對於政治的描寫陰辣諷刺,寫盡了那個時代法國權貴的骯髒嘴臉。所謂官官相護,道貌岸然,書中比比皆是。貧民出身的於連一方面厭惡憎恨這樣的局面,另一方面卻又嚮往至極。心內的純淨夢想,不過是爾虞我詐的犧牲品。他渴望拿破崙那樣的豐功偉業,也渴望萬人歆羨敬仰的地位。在再看盡政治骯髒的一面後,他的這種渴望沒有減少反而加強了。官場是最黑暗的地方,古今中外,混官場的人沒有人能說自己的雙手有多幹淨。也許,遠離政治,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這只是小女子個人看法。於連,是我讀過所有書中最孤獨的人物。在他的內心世界,一切都是被懷疑,鄙夷的物件。兩位深愛他的女人獻上她們純真的愛情,而他時而認為她們在踐踏他的尊嚴,時而認為征服她們是野心的一種宣洩方式。卑微的出身,貴族的蔑視,幻滅的愛情聯合他那孤傲自我的心造就了他扭曲的人格。敏感多疑的他時常感到絕望,對人性更多的是鄙夷。如若出身貴族門閥,他的人生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我很欣賞於連這樣的男人。雄鷹般的孤高,對未來有無限野心,也甘願奮力追逐。

紅與黑讀書筆記7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裡轉悠,發現了書架上這本《紅與黑》,作者司湯達。名字好熟悉,是啊,讀書的時候熟記了許多國家許多作者的許多代表作品,但是幾乎都沒怎麼看過。一時興起,就借回家了。

在司湯達47歲的時候,《紅與黑》這部作品終於與世人見面。在一兩百年的時間裡,這部作品經久不衰,我想它有它存在的理由。只看了一遍,說實話,我並沒有辦法完全參透。以後有時間,我會重新再讀。先記錄下目前的一點短淺認識。

環境改變著於連。索雷爾,超越階級需要付出慘痛代價?

一個成長在康忒州維鯉葉普通木匠家的兒子——於連。索雷爾,就是整本書的主人翁了。一個年輕人從17歲—22歲的生命歷程,在這段旅程中,他以一個打工者的身份一步一步升級著自己階級角色,經歷著兩段因為純愛,因為利益攪動的愛情。

環境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嗎?會的,我認為。在個人地位上,他從卑微——假裝高傲——欣喜有錢人——野心權利地位,雖然作者一味要把於連。索雷爾塑造成與階級貴族、紅衣教士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文中讀到韻味,還是讓我想到他的所做作為發生著悄悄地改變。於連。索雷爾的理想偶像拿破崙正好反應了他的動機和願望,一個生活底層的會拉丁文的普通市民,崇拜拿破崙的反叛和權利,在階級晉升的這條路上,他不僅沒有辦法控制他內心的自卑和渴望,還要洋裝自己適應上流社會的外在表現。在內外糾結中,他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得何其辛苦。

來自紅色——紅衣天主的拉扯,來自黑色——貴族階級的打壓,怎麼可能讓一個普通人,一個不屬於上流社會的人輕易越級,給他劃出了重重牢籠。假入沒有發生搶殺德。雷納爾夫人的事情,或許他能成為德。雷納爾先生那樣無趣的人,那樣作者司湯達設計的主人翁與眾不同的人物個性也就完全崩塌了,死刑的不幸恰好保留了於連還純正的光環。

於連。索雷爾搶殺德。雷納爾夫人時候,他在思索什麼?衝動?怨恨?野心?

現在,我還是很難理解於連。索雷爾用槍殺害情人的想法。那一刻,到底他在思索什麼?估計認為是對信任的人“背叛的衝動懲罰”吧。槍殺的結果如果是德。雷納爾夫人當場死亡呢?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他會傷心嗎?他會自首嗎?還是他會真正成為馬蒂爾德小姐的丈夫,這個不得而知。

在現代,我們也會因為衝動對親近的人做出許多過分的行為。情侶之間彼此說出一些狠心的話傷害對方,母女之間因為一些小事爭論不已,,繼子因為口角殺害自己的繼母……我們的情緒不被我們自己控制,往往就總是做出一些情緒越軌的事。我還是願意理解於連,理解為對“背叛的衝動懲罰”。

馬蒂爾德小姐是作者司湯達的希望之筆嗎?

馬蒂爾德小姐的出場時間較晚,但並不影響我喜歡她。就算你們說她是依靠階級背景也好,說她是依靠鉅額財富也好,在我看來她的行為更像現代女性的標榜。可以去愛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人,可以在勞燕分飛的時候站出來,可以在情人離世的不捨不棄。在愛情裡,她單方面的付出顯然比於連更多,在一個階級觀念劇烈的法蘭西,對一個陌生男子從俯視、仰視、依從、跟隨、救助……

紅與黑讀後感:真正的愛情不就是這樣嗎?在付出裡找到自己的幸福。也許,馬蒂爾德後來嫁給了某位伯爵,也許馬蒂爾德依靠豐厚的年金孤寡終身,也許馬蒂爾德再次遇見了她的愛情,誰說得準呢?現代社會裡,女性在多種頭銜下,在多種角色中,在無數條件的考量下已經不能獨立作出思考了,經常有別人、家人、朋友出來插足管理她們的關係。像馬蒂爾德這樣的思考和行為,還是不那麼順溜。在中國的今天,沒有外在的法蘭西階級禮節,依然有內在的階級枷鎖,隱形壓迫。只要有政治,有國家,這種階級關係就不會消失。

讀完了,還感受到些什麼?有事故事離我們遠去,有些道理還離我們很近;有些人離我們很近,有些心卻離我們很遠。

紅與黑讀書筆記8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侮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紅與黑讀書筆記9

這顆頭顱從不曾像將要落地時那麼富有詩意。

在讀完《紅與黑》後,某個書評網站中看到的這句話,使我愣在當場,幾秒鐘裡——或者甚至一分鐘裡,像一塊石頭一樣僵在自己的座位上。它如此簡短,而富於美感與深意,好像於連的一生都凝結在這句話裡了。幾乎與從冰凍狀態中解脫的同時,我決定將它放在我讀書筆記的開頭——倘若不摘抄下來,我該有多遺憾。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而過了一半多才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紅與黑》就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事實上《紅與黑》出現在我的書單中很久了,由於中學期間繁忙的學習任務一直被擱置,高三那年的暑假本來是絕佳的機會,又由於我對《基督山伯爵》和《平凡的世界》長度的錯誤估計,計劃中排在第三與第四位的《呼嘯山莊》和《紅與黑》不得不再次被延後,直到現在。以下就是我閱讀《紅與黑》時的一些思考與感悟。

首先,關於標題——這可以說是有關於本書的討論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了,百年以來,眾說紛紜:軍裝與道袍,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火紅的理想與黯淡的幻滅,體內沸騰的鮮血與身上拘謹的黑袍,革命的激情與結局的死亡,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勳章……司湯達本人也給出了一種方案:書中主人公於連想去當兵並且建功立業的理想即是“紅”;迫於生活與社會環境,不得不成為僧侶,披上“黑”的道袍。我很贊同司湯達的觀點,而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對此有一些想法。——“紅”象徵著火,熱烈、光明,又有恐被灼傷的危險。有如於連身上如熾烈的熱情,正直的品德與智慧,一不小心就會傷人傷己的衝動。“黑”則是陰影,隱祕、黏連、無處不在,吞噬一切。有如於連心中深藏的自卑與不安,對人的疑慮警惕,人類難以擺脫的虛榮與為實現虛榮的虛偽。“紅”與“黑”相互對立而相互成就,形成於連——這位人性代表,表現出人的雙面性。

當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一千個紅與黑。種種解釋層出不窮,實際是不必要強辯的。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先後與兩個女人墜入愛河,那麼,誰才是他的真愛呢?從書中的結局來看,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在監獄中,於連痴迷於瑞那夫人的夫人,而對瑪蒂爾特(講到這裡,我不得不提一點,我對本書的翻譯不甚滿意,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譯選字,因此在本文中稍作改動)的來訪展現出冷漠的態度。於連的兩段感情,其實都有著同一個起點:於連通過運用外貌與學識征服這些高階層的女人,獲得打敗貴族的快感,並證明個人的才能與知識才是決定命運的要素——而非出身或者信仰。

儘管分享著同一個開頭,兩段感情卻由於女主人公的身份性情不同與於連的心境變化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瑞那夫人善良單純,深情順從,而彼時的於連尚是個初出社會的青澀男孩,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在與身為市長夫人的女郎比起來更顯低下,因此放大了他的自卑與不安,對包容與認可的需求幾乎達到渴望的程度,因此對瑞那夫人的感情更為依賴、信任。我曾看到一種說法,認為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愛其實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無限的信任被背叛的結果是無限絕望和無限憤怒,因而產生了後來的行刺事件。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瑪蒂爾特,這位與瑞那夫人基本是兩個極端,她有獨立的思維與獨立的人格,機敏果斷。於連本身也由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心理不斷強化,人格不斷完善。從瑞那夫人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狀態,到瑪蒂爾特站在與自己相對更為平等的的地位上交流,使他在與瑪蒂爾特的感情中更為冷靜自持,時刻自審,偶爾在熾熱的感情中痴迷,又很快清醒過來,因而在最後的相聚時光中顯得冷淡。

《紅與黑》全文不過兩百多頁,在西方名著中實在算是比較簡短了,但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卻有不少,我今天在這裡提到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值得細看、精看,反覆鑽研、探討。

紅與黑讀書筆記10

說起來《紅與黑》這本書我好久之前就聽過這個名字了,國中語文老師說《紅與黑》是一部反映復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裡面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社會環境發熱渲染和性格的描述等細節描寫的非常細緻,讓我們在寫作中多多學習。雖然知道,但是一直沒有機會拜讀,看到那麼厚厚的一本書,內容冗雜,就令人失去了細讀的興趣。

這次有機會拜讀《紅與黑》這本書,感覺這就是一個強迫自己讀下去的機會。Scarlet and Black這部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內閣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主人公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複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誠實,既老練又天真,既複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特徵,使於連成為一種特殊的典型。但是,在死亡面前,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但是他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於連挺身慷慨赴死。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會對自己的信仰,對自己的理想有這樣的大無畏精神嗎?

高爾基曾說過:“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這本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其實我們要讀的不僅僅是書中對人物,對社會環境細緻的刻畫,更應該看到的是,當年面對醜惡的時候,是否有敢於保持自己純潔本性的勇氣,對自己的理想是否有堅持不懈,不怕一切困難的膽量。

紅與黑讀書筆記11

其實對於連·索海爾這個人,我實在是恨不起來的。

他是個可憐又瘦弱的年輕人,他站在市長先生的家門前,穿著寒酸的衣服不知所措,羞怯而內向。但他那雙漂亮的眼睛卻燃燒著一種熱情。用善良的謝朗教士的話說,那是種陰鬱的熱情。

他用拉丁文背通聖經,這使他贏得了些許的名聲。他開始驕傲,他認為自己與那些凡夫俗子是不同的。他產生了強烈的征服德·雷納夫人的慾望,並且拒絕娶愛麗絲——這個瘋狂愛著他的女人。

他不甘平凡。他開始的夢想是成為他所敬仰的像拿破崙那樣的將軍或軍官,可是他太容易被震撼了。他的夢想搖擺不定,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獲得無盡的讚美和榮耀,就像他自己所說:為了名聲他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去死。他太愛這些虛空的東西了,他費盡心機得到了德·雷納夫人也不過是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而已。為的就是將來有天他出名了,別人會在他背後說“你看就是那位先生,他曾經捕獲了那位傲慢清高的長市夫人的心”。

他要求別人稱他為“於連先生”,儘管他當時還只是一位家庭教師,他也拒絕和僕人們在一桌吃飯。他享受別人崇拜而熱烈的目光,他愛慕虛榮,虛偽,自負,甚至有些傲慢。他一方面發自內心的厭惡這些上流社會的貴族,認為自己崇高的靈魂與他們是不一樣的。但他另一方面又不顧一切的想要躋身上流社會成為貴族。

其實於連誰都不愛。他跟德·雷納夫人在一起就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征服欲。他向侯爵的女兒表白,也不過是為了獲得他想要的利益罷了。可是她們愛他啊。

德·雷納夫人遇見的是那個最好的於連,乾乾淨淨,擁有少年人一腔熱血的於連,她愛上的也是這個羞怯、靈氣的於連。哪怕後來於連已經徹底被黑暗的社會腐蝕了,她依然可以看見他身上那位少年的影子。

而拉穆爾小姐呢。她說過“先生,我覺得我就是您的奴隸,您要什麼我都會滿足您。我願為您做任何事。”她跟於連沒有感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不過是逢場作戲,各取所需。

後來故事的結局,於連拒絕臨終禱告,德·雷納夫人擁著她的四個孩子去世了。拉穆爾小姐用她所敬仰的瑪嘉瑞特女王的做法,花重金買下了他的頭顱,在一個深夜時埋葬了。

究竟是什麼導致他的悲劇的呢?

那就是這吃人的階級制度。他們以為他們可以打破它,可是於連悲慘的結局告訴我們,不可能!

於連·索海爾,這位勵志要成為拿破崙那樣的將軍的人,這位理想當上主教的男人,征服了德·雷納夫人和拉穆爾小姐的男人,最後倒在了吃人的階級制度的腳下。

後來又死了很多個於連,出現了很多個拉穆爾小姐和德·雷納夫人,很多很多個年輕人。

他眼中的'熱情,是陰鬱的,野心勃勃的,是飽含渴望的。

可是他最終還是閉上了眼睛。

紅與黑讀書筆記12

司湯達的《紅與黑》,第一層面表現為一部愛情小說,而其對愛情的高超描寫,也足以讓其成為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

書中寫到了主人公於連的兩次愛情,雖然有其相似處,卻更多地表現為不同的性質。這當然同於連自身的性格特徵是分不開的。於連具有進取心,自尊心強,不願屈服於貴族之下,聰明能幹,感情熾烈,大膽勇敢。而這些特徵中最中心的便是他身上那種平民階級的反抗性。這種反抗性自始至終都左右著他的愛情生活。

在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中,是他採取主動的,但這種主動,卻是源自他對貴族階級的代表德·萊納先生的反抗。也是他滿足自己強烈自尊心的要求。愛情是他用來衡量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他把愛情看作是一種“責任”,是對貴族階級的征服,他是以挑戰者、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這場愛情的。他要握住德·萊納夫人的手,不是出於情慾,而是出於一種“責任感”,當他握到那雙手的時候,他所體會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勝利者喜悅。“於連的心被幸福的洪流淹沒了,不是他愛德·萊納夫人,而且一次可怕的折磨終於到頭了。”

顯然,在這次愛情的開始階段,於連只是個把一切看作“戰鬥”的戰士,這時的他,還沒有心思去顧及情慾或激情。

司湯達在他的《論愛情》裡把愛情分為激情之愛,情趣之愛,肉體之愛,虛榮之愛。他推崇的是激情之愛。而在談到於連的愛情時,他將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稱為“心坎上的愛情”,並給予了毫無保留的讚美。但我們應該看到,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並非一開始就是激情之愛,或說並非一開始就是在“心坎上”的。

與此相應的,德·萊納夫人對於連的愛卻是純粹的。從第一次見於連,那個“羞得滿臉通紅站在門口不敢拉門鈴的孩子般的少年”便在她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後來的相處中,她不斷地發再在於連身上表現出來的平民階級所特有的品質。而一直身在貴族階層中的她,很快便被這些品質打動了。但此時,她對於連,還只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對一個孩子的同情和愛護,稱不上愛情。而她自己也在否定著這種出格的情感。

聽到愛麗莎說於連拒絕了她,德·萊納夫人“大喜過望,幾乎喪失了理智”,以至於讓她在心底暗想“我是不是對於連動了情”。從此時起,她才漸漸開始了對於連的“有意識”的愛。到了韋爾吉,她著意打扮自己,無非出於對於連的特殊感情。但她的貴族身份不容許她有這種不合道德的愛情,此時的她,也還沒有勇氣向貴族階層的行為規範挑戰。直到於連向她發動強勢的進攻,她終於難以抵擋,徹底墜入愛情之網。

而在這場戰鬥中取得“勝利”的於連,一旦放下心裡的那種過分敏感的自尊和自卑意識,任感情自由流露,他對於德·萊納夫人的感情也便一發而不可收拾,甚至於讓他幾乎忘記了自己的雄心大志。這次愛情也便逐漸轉向了純粹的“激情之愛”,或者說,這場愛情,從這裡才正式開始。

與瑪蒂爾德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像一場戰爭,處處帶著心機謀略。於連在對待這次愛情時,自始至終都是理性在起支配作用,他的出人頭地的社會目標,給他的這場愛情染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

身在上層社會中,於連的自尊心表現為一種不卑不亢,而這恰恰給了受慣了奉承的瑪蒂爾德一種難以忍受的挫敗感,這種“不服氣”的心理,或許便是瑪蒂爾德一系列行為的最初出發點。但卻不是這麼簡單。瑪蒂爾德身上帶有一種對祖先前輩“反叛”意識和“英雄主義”的追慕,而這種“傳奇愛情”的情結,便構成了她在愛情中的虛榮性。

於連在對待瑪蒂爾德的追求時,帶有著一種戒心,面對她的約會,於連不能不去,因為他不能讓她笑看他的懦弱,但他又擔心這會是一個陰謀,所以,他在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之後才去赴約。而這次約會中,兩人也只是在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不能敞開心扉面對。

這次約會之後,瑪蒂爾德開始後悔,又改變了對於連的態度。而於連卻不會接受這樣的轉變,他已看到了自己飛黃騰達的未來,他要在征服這個女人的基礎上站在貴族階層上。所以,他使了個手段,向瑪蒂爾德身邊的一位夫人求愛。這一手果然見效,瑪蒂爾德無法容忍這種侮辱,自然要把於連“搶”過來。她徹底地在於連面前屈服,“她對他說自己不好,坦白自己的種種不是。”她對於連說:“你是我的主人,我是你的奴隸,我要跪下來求你饒恕,因為我竟然想反抗。”而此時的於連,又一次嚐到了勝利的喜悅。“這個不可一世的女人,終於跪在我的腳下了。”

但這次愛情卻同樣不能持續,一封告密信斷送了他的一切。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次愛情在這裡開始交匯,而他在兩次愛情中的不同心理出發點,也在這裡發揮了作用。第一次愛情中的感性因素和第二次愛情中的理性成分在這裡混雜,並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

首先是他第一次愛情中的感性因素,也就是“激情之愛”中付出的激情。他把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視為真正的愛情,而在他看來,真正的愛情必須是建立在平等與真誠之上的。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德·萊納夫人相處過程中,於連從來就不能忍受德·萊納夫人的不平等的表現。正因為他太在乎這樣的一場寶貴愛情,所以他不容許有什麼人或什麼舉動來破壞。這也是他性格特徵所決定的。得知德·萊納夫人對他的告發後,他不能忍受這對愛情的背叛,而這種憤怒也正顯示了他對第一次愛情的珍視。這種憤怒讓他失去理智,槍殺了德·萊納夫人。

第二次愛情中,於連一直在幻想著一個輝煌的未來,他的注意點只在事業上,而這場愛情,只是他事業的代表,在他眼中,這場愛情就是他的事業,他要保護的是愛情背後的事業,而非愛情本身。那封告發信來了之後,於連在意的不是與瑪蒂爾德的愛情的消亡,而是他前程的幻滅。這也便是他在這次愛情中的理性之所在,這種理性的追求一旦變成痴狂,也就會讓他做出不理智的舉動,這也是他槍殺德·萊納夫人的推動力。

於連這一舉動中的複雜因素,也展現了他與這個與他的本性格格不入的社會吃力的搏鬥後的最後心理。面對在上層社會的“事業”的失敗,又得知了愛情中的背叛,他終於完成了自己人性在苦苦掙扎後的迴歸,而這種迴歸只能是一種結局——絕望!所以,他做好了一死的準備,向德·萊納夫人開槍後,束手就擒。

兩次不同性質的愛情,也只有在此時,在真正面對的時候,才能見出其高下。在獄中,面對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同樣真誠的表現,於連的反應卻不同。只有在此時,他才能最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心裡對愛情的真實態度。他別無他求,只願與德·萊納夫人在這獄中享受最後的哪怕是片刻的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瑪蒂爾德,還在繼續她的虛榮,她親手將於連葬在那個於連喜愛的山洞裡,完成了她“英雄主義”的模仿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司湯達把於連這兩次愛情分別叫做“心坎上的愛情”和“頭腦中的愛情”。但同時不能忽視,司湯達的這個評價也有太達絕對化之病,畢竟他是站在一個寫作者的位置上來評價,難免會帶有規劃性,而作品中真正顯示出來的情況,則不會也不必完全與他的規劃相符。

德·萊納夫人與瑪蒂爾德身上,同樣表現出一種對貴族階層行為規範的大膽反抗,而這種反抗,很難不把它歸因於真實的激情之愛。這種反抗,在前者身上表現為其對沒有愛情的婚姻關係的衝破,最終不顧丈夫兒女們的看法而全身心地愛於連,在後者身上則表現為其不遺餘力地對於連的營救,雖則因為出身原因而帶有一些矯情成分。同樣的,對於連來說,也很難把兩次愛情嚴格地放在“心坎上”或者“頭腦中”來區分,與德·萊納相愛中,他也必須有理性的考慮,而且也決不在少數,在與瑪蒂爾德的愛情中,他也有發自心底的對瑪蒂爾德和感情,同樣也不在少數。作文

紅與黑讀書筆記13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視窗——小小的維裡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裡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祕密組織聖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

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裡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

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紅與黑》成書於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紅與黑讀書筆記14

對於拿破崙我是不瞭解的,閱本書都有拿破崙的影子。但於連的內心就住著一個拿破崙,包括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拿破崙。於連是一個出身困苦的木匠兒子,極其渴望改變命運去當了家教老師,在上層社會中他的才華顯露無疑。為此他也碰上了他的愛情,瑞那夫人是危險的愛情,想好了就馬上去做的衝動,讓這個不被世人認可的愛情銷聲匿跡。再次得到神甫的幫助,上了學院也當了別人的祕書。由此結識到馬娣兒特小姐,學識與精神的交流,由此碰撞出了火花,馬娣兒特小姐的主動加速了故事的發展。讓有婦之夫的瑞那夫人成為他的情人,讓高貴出身的馬娣兒特小姐成為他的情人,多麼的瘋狂,瘋狂的背後是毀滅。愛情裡是不能兩全的,他幸福了兩個人,同時也毀滅了兩個人。內心的鬥爭,衝動的行為,讓自己上了斷頭臺。

如果於連能控制好自己,那他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他的才華就不會白白浪費,他的未來就可以前程似錦,不必擔憂金錢與地位。如果瑞那夫人能遠離他,那她就可以依舊當她的高貴夫人,相夫教子,享受生活。如果馬娣兒特小姐,不被博尼法斯特拉穆爾與瑪葛麗特。特。納。瓦拉生死相戀的故事傾倒,遠離他,那她個人的高貴生活與繁花似錦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打擾,結局也不會和生死相戀的故事相呼應!

紅與黑讀書筆記15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作家”,也是在法國美學領域裡,提出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的第一個作家。

小說主人公於連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在於連十九歲那年被市長聘為家庭教師,不久,和市長夫人戀愛,事情敗露後被迫到神學院投靠神父。之後在教派鬥爭中神父失敗,於連也不能繼續留在那裡,於連又被說給宮廷大臣當祕書。從此,於連打開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為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為貴族效勞。與此同時,於連也得到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感情,並迫使侯爵承認他們的結合。正在這時侯爵的政敵想方法讓市長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侯爵接到信後斷然否定了自己女兒和於連的關聯。於連氣憤之極,槍擊了市長夫人。儘管瑪蒂爾德等人竭力營救,於連任被判處極刑……同事生日祝福語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及最終的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感情的描述,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小說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全書最耀眼、也在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著筆於人物心靈的跟蹤的手法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正是突出了於連處在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心理歷程,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因此他日後能躋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在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的。他正因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打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職責”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想要擁有尊貴的地位,眾人的欽羨。為此,他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卑鄙、虛偽的手段,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內心還保留著真、善的一面,因此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陷入深深的自責。因此,他的計劃又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不難發現於連的這種幸福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的,是為了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感受不到踏實、安定,僅僅是自己告訴自己感覺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就像“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緊之後就應怎樣制定並實施下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暫時的滿足,暫時的安慰,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迷失了自己。當他得知德·萊納夫人的一封揭發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把他歷經千幸萬苦開啟的通往上層社會的門無情的封鎖時,他想到了報復,他選取了最直接、卻又最愚蠢的方法——結束了德·萊納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在監獄中的那段時刻,使於連想了很多,他從自己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靈魂的重生。他脫下了往日一切偽裝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實的幸福。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應對死亡,安靜的等待死後的再一次輪迴。

作為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透過人對慾望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大概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對於書名人們以前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萊納夫人的鮮血,“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想紅色是否還能夠象徵於連對人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明白自己存在真正好處、真正價值的生存狀態吧!

在社會現實重重阻礙而又想要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取:退縮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縮者,他們享受著平庸的生活,最後卻難逃社會進步被淘汰的命運。能不斷地樹立人生目標、決心要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顯然使不歡迎虛偽的言行、卑鄙的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

我想,在人們一味的批判社會的黑暗、同情於連成為社會的犧牲品時,是不是也該想想於連的反抗精神。

我們是否也就應在“戴著腳鐐跳舞”的同時,培養適合自己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