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高中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2.45W

這顆頭顱從不曾像將要落地時那麼富有詩意。

《紅與黑》高中讀書筆記

在讀完《紅與黑》後,某個書評網站中看到的這句話,使我愣在當場,幾秒鐘裡——或者甚至一分鐘裡,像一塊石頭一樣僵在自己的座位上。它如此簡短,而富於美感與深意,好像於連的一生都凝結在這句話裡了。幾乎與從冰凍狀態中解脫的同時,我決定將它放在我讀書筆記的開頭——倘若不摘抄下來,我該有多遺憾。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而過了一半多才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紅與黑》就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事實上《紅與黑》出現在我的書單中很久了,由於中學期間繁忙的學習任務一直被擱置,高三那年的暑假本來是絕佳的機會,又由於我對《基督山伯爵》和《平凡的世界》長度的錯誤估計,計劃中排在第三與第四位的《呼嘯山莊》和《紅與黑》不得不再次被延後,直到現在。以下就是我閱讀《紅與黑》時的一些思考與感悟。

首先,關於標題——這可以說是有關於本書的討論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了,百年以來,眾說紛紜:軍裝與道袍,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火紅的理想與黯淡的幻滅,體內沸騰的鮮血與身上拘謹的黑袍,革命的激情與結局的死亡,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勳章……司湯達本人也給出了一種方案:書中主人公於連想去當兵並且建功立業的理想即是“紅”;迫於生活與社會環境,不得不成為僧侶,披上“黑”的道袍。我很贊同司湯達的觀點,而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對此有一些想法。——“紅”象徵著火,熱烈、光明,又有恐被灼傷的危險。有如於連身上如熾烈的熱情,正直的`品德與智慧,一不小心就會傷人傷己的衝動。“黑”則是陰影,隱祕、黏連、無處不在,吞噬一切。有如於連心中深藏的自卑與不安,對人的疑慮警惕,人類難以擺脫的虛榮與為實現虛榮的虛偽。“紅”與“黑”相互對立而相互成就,形成於連——這位人性代表,表現出人的雙面性。

當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一千個紅與黑。種種解釋層出不窮,實際是不必要強辯的。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先後與兩個女人墜入愛河,那麼,誰才是他的真愛呢?從書中的結局來看,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在監獄中,於連痴迷於瑞那夫人的夫人,而對瑪蒂爾特(講到這裡,我不得不提一點,我對本書的翻譯不甚滿意,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譯選字,因此在本文中稍作改動)的來訪展現出冷漠的態度。於連的兩段感情,其實都有著同一個起點:於連通過運用外貌與學識征服這些高階層的女人,獲得打敗貴族的快感,並證明個人的才能與知識才是決定命運的要素——而非出身或者信仰。

儘管分享著同一個開頭,兩段感情卻由於女主人公的身份性情不同與於連的心境變化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瑞那夫人善良單純,深情順從,而彼時的於連尚是個初出社會的青澀男孩,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在與身為市長夫人的女郎比起來更顯低下,因此放大了他的自卑與不安,對包容與認可的需求幾乎達到渴望的程度,因此對瑞那夫人的感情更為依賴、信任。我曾看到一種說法,認為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愛其實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無限的信任被背叛的結果是無限絕望和無限憤怒,因而產生了後來的行刺事件。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瑪蒂爾特,這位與瑞那夫人基本是兩個極端,她有獨立的思維與獨立的人格,機敏果斷。於連本身也由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心理不斷強化,人格不斷完善。從瑞那夫人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狀態,到瑪蒂爾特站在與自己相對更為平等的的地位上交流,使他在與瑪蒂爾特的感情中更為冷靜自持,時刻自審,偶爾在熾熱的感情中痴迷,又很快清醒過來,因而在最後的相聚時光中顯得冷淡。

《紅與黑》全文不過兩百多頁,在西方名著中實在算是比較簡短了,但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卻有不少,我今天在這裡提到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值得細看、精看,反覆鑽研、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