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城市管理服務工作的總結

才智咖 人氣:1.78W

2012年,我局著力全域城市化要求,結合民政部門職能,圍繞“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著力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服務工作新模式、新機制和新舉措,積極構建“大城管”格局中,城市管理服務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民政局城市管理服務工作的總結

一、加大城市和諧社群建立及管理服務力度

一是加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全區26個城市社群(不包括三個大工程社群)綜合服務中心平臺建設全面完成,總辦公服務用房33064平方,平均面積達到1272平方米。以此為基礎,區市民服務中心、街道(村)社群服務中心、社群服務站三級服務網路構架基本形成。

二是以“六事工作法”推進“微民生工程”實施。廣泛推行以“群眾說事、分類理事、民主議事、高效辦事、定期評事、公開告事”為主要內容的“六事工作法”,並以此為標準,將民生服務專案觸角延伸至居民微觀需求層面,推廣居民和好屋、殘疾人日託中心等多種服務模式,建立“一站式”代理代辦服務機制,基本實現“十分鐘社群服務圈”;

三是深入開展“一社一品”建立活動。各社群根據各自特色和工作重點,“量身定做”,謀求發展,湧現出了總浦橋孝道型社群、西門愛心服務型社群等眾多品牌社群,許多社群還創立了體現自己文化特色的LOGO;

四是紮實推進和諧社群動態管理工作。在26個市和諧示範社群調查考評中,群眾滿意度平均得分94.09分,社群服務管理平均得分93.69分。

二、繼續完善新型農村社群規範化建設機制。

一是積極引入城市社群管理服務理念。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全區60個行政村社群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完成,共投入資金7870多萬元,新建和改建社群服務中心6.94萬平方米,平均面積達到1156平方米。以社群服務中心為平臺,統一實施了公共服務全程化代理和“一站式”辦理模式,不斷推進81890向農村社群延伸,確保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公共服務。編制完成《農村社群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工作指導手冊》並先行印發到光明、九龍湖等7個村。

二是逐步優化基層治理機制。積極推行澥浦“兩票一會”制度和蛟川的“168工作法”,堅持村務資訊傳統公開與電視公開“雙及時、雙到位”,全區60個村村務公開率達到100%,村民參與意識進一步增強,滿意度不斷提高;

三是建立村幹部考核培訓長效機制。完善村幹部考核制度、加強競職承諾監督。深入推動農村基層幹部“大培訓”工作,及時開展“回頭看”活動,努力形成“物件廣泛、內容豐富、科學實用、方式多樣”的村委會幹部培訓長效機制。

四是強化引領帶動作用。以光明、曙光、棉豐、石塘下四個市級農村社群建設示範村為典型,撰寫調研報告並彙編成冊分發全區各村。目前,全區行政村全部達到了規範化建立標準,其中1個街道、1個村被評為省級示範建立單位。

三、大力創新社會組織培育管理體制。

一是加強“孵化培育”能力。建立了區社會組織促進會,建立社會組織促進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會組織工作站三級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孵化平臺實現“以社育社”,目前,全區註冊登記社會組織252家,基層社會組織929家,初步形成了遍佈城鄉、門類齊全、覆蓋廣泛、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組織體系,並培育出“草根能人工作室”等一批品牌社會組織。

二是推進登記管理體制改革。起草完成《市區基層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實行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等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實施辦法》等政策檔案。在去年民辦非企業單位直接登記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嘗試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工作。

三是拓展政社合作空間。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服務民生,今年共向社會組織投入扶持資金近97萬元,實施了62個社群服務專案,內容涵蓋安老扶弱、助殘養孤、社會融洽、公益服務、文化體育等方面,有效減輕了政府管理壓力,激發了社會自治活力。

四是開展社會組織評估工作,今年對全區民辦幼兒園(學校)進行評估,促進了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成了社會組織黨建及專用中文域名註冊管理工作及年檢工作。出刊社會組織促進會工作通訊《社會組織》。

四、全面提升社會專項事務管理服務水平。

一是加大流浪乞討人員“一站式”關愛救助體系建設。以區救助管理站為依託,加大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甄別、救助、救治、返鄉、安置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不斷完善流浪乞討人員“一站式”關愛救助體系建設。各鎮(街道)及有關部門嚴格按照“誰發現,誰報告”的原則,發現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後,迅速與區救助管理站聯絡,並及時提供必要的食品、禦寒衣物。區救助管理站負責對其實施分類救助,原籍地址確切的流浪乞討人員,及時為他們提供返鄉車(船)憑證,或通知其家屬或當地組織接回;對地址查實暫有困難的,在站內實行臨時救助;對無法查明其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無家可歸人員,則就近安置在福利院等相關機構。今我區已累計施救流浪乞討人員78人次,支出流浪乞討救助金81萬元。其中,返鄉救助62人次,醫療救助30人次,臨時安置16人次,獲得身份甄別及衣食救助率達100%,確保了區域範圍內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二是深入推動殯葬改革,殯葬惠民落到實處。加大殯葬惠民力度,今年起遺體接運、火化、購買生態葬等多個殯儀基本服務專案由政府買單,並於4月起實現普通骨灰盒普惠,全年惠及1466人減免費用142.92萬元。積極倡導“綠色殯葬”,全區生態葬法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全年投入綠化資金29.19萬元,經營性公墓綠化苗木25191餘株,墓區綠化覆蓋率達90%以上。較好的完成了清明祭掃任務,上山祭掃15萬餘人次,無發生安全事故;

三是積極開展婚姻登記標準化建立工作。婚姻登記規範化建設工作多年保持依法登記率100%的優良記錄,收養登記多年保持無投訴、複議及訴訟案件的良好記錄,前10個月,全區共辦理結婚登記1734對、補辦結婚登記100對,離婚登記554對、補辦離婚登記28件,開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3564份,收養登記19件;

四是不斷提高地名公共服務能力。全區第二次地名普查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建成包括全區3091條地名基礎資訊在內的V3系統資料庫。多方位展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工作,完成全區七縱八橫主幹道路牌、行政村村牌缺失、破損的清查、更換補增工作。與《今日》合作推出“地理”欄目20餘期,切實提高了地名公共服務能力,宣傳了我區的地名文化。全面完成“鎮慈線”、“北鎮線”“侖鎮線”和“鎮鄞線”4條縣級界線毗鄰縣(市、區)的走訪及毗鄰鎮(街道)平安邊界協議簽訂工作。啟用了各鎮(街道)地名證明專用章,將出具地名證明的許可權下放至各鎮(街道)。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篇)縣、鄉兩級詞條的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