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0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1

DNA分子的結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對DNA結構的構建過程和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但對於細節知識的認識不夠深刻,例如,DNA的兩條鏈為什麼“反向平行”?“構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為何交替連線”。“鹼基互補配對時為什麼必須A-T,G-C配對”?另外,學生對於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發地領悟,僅僅停留在幾句寬泛的讚譽、空而不實的學習口號中。新課標理念認為:“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我通過查閱資料、與同行切磋等,對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開始以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祕,拉近抽象的DNA與學生的距離。課堂上以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生物學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模型在本節課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為依託,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知識間以問題串銜接,環環相扣,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在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全方位調動感觀,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課堂知識理解效率。

在活動過程中,注意捕捉細節,如學生拼接時(碳)原子的位置接錯、違反空間學現象等,現場發現、現場展示、共同討論、及時糾正。在討論中擦出火花,在理論和實踐的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得到結論。

互動的教學模式比較生動形象,學生也很感興趣,但要注意:課堂調控引導能力對教師是一大考驗。課堂最後對學生進行了知識的梳理和課後知識鞏固,我覺得這是相當重要的,否則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雖活躍,但課後知識沒掌握牢固的情況。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2

1.本節課將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這個驗證型實驗大膽地改為探究型實驗,學生能跟隨教師提供的資料,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的探究知識、獲取知識。在探究中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完成後,有關DNA 分子結構的.相關知識都由學生分析討論得出,這使學生觀察模型、分析模型得出理性認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最後,本節課將後面的鹼基對序列的探究整合提到了這裡,由於更直觀教學效果更好。

3.在整節課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充滿情感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欣賞中認識自我、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樂趣,樹立學好生物和進行探究學習的信心。

4.本節課存在的一點不足是,在學生動手製作DNA模型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同學沒有認真參與小組活動和問題探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課堂組織,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探究活動中全面投入,合作交流,收穫知識與技能,豐富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生物科學綜合素養。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3

DNA分子的結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對DNA分子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當重要。教材中關於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雙螺旋模型的的資料,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和過程的教育,體現了新課改的科學素養理念。在教學中要注意由裡及表,由淺到深,逐步發散,幫助學生構建DNA分子形成的網路知識系統,達到掌握主幹知識的目標。另外,在相應內容結束時要及時“點題”

在教學中我覺得通過DNA結構模型的製作實驗後,對學生理解脫氧核苷酸的結構和DNA的結構非常有益。學生在實踐中能準確理解脫氧核苷酸是如何構成DNA雙螺旋結構的,而且其中的鹼基互補配對的原則,和數量關係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學難點也能輕鬆的突破。

但從時間安排上內容有些多,需要一節半的時間方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把這節和DNA的複製結合在一起,繼續用模型製作的方法探究DNA的複製規律,組成兩節實驗連排的課,這樣知識比較完整,而且有知識深度的遞進,學生的思考空間也比較大,能鍛鍊他們的思維品質和科研意識。

在準備這節課的授課內容和授課過程時,我無數次的被科學家的機智、聰慧和大膽的創造性思維所打動,作為教師我不只要激勵我的學

生勇攀科學的高峰,同時也要不斷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學教研領域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