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06W

《DNA的複製》對應的“課程標準”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複製”。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的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教學反思

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教學反思一

在“探究DNA複製方式”這部分教學內容處理上,我設計成引導學生運用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沒有直接將知識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教師通過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享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我藉助多媒體素材,一方面對DNA分子複製過程的特點有更直觀形象的認識,另一方面對DNA複製的過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課反思點主要有:

1、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本人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設計針對性問題,以問誘思,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上課過程中本人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過短,使學生思考不夠,討論不充分,學生主體地位未能很好體現,所以導致學生參與性與積極性不夠。

2、本節課遺憾之處,教師在“預設”與“生成”上,處理不當。儘管老師的問題精心設計,但是隻預設問題的正確答案,對於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答案忽視,進一步減弱了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

3、相對於傳統教學模式以語言文字為主來說,本節課多媒體較好發揮出它的優勢,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很好突出和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DNA複製過程”。

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教學反思二

DNA分子的結構一節,是通過幾段科學家進行DNA研究的歷史材料來逐漸反映與展現DNA的結構的,我們教學過程中也是通過幾個模型的建構逐漸將 它的一級結構到高階結構層次分明的建構出來。這樣教學的好處是內容嚴謹,有條不紊,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有層次、有章法。可是我總感覺這個套路美中不足的是學 生在整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顯得有些被動,探究與自主學習的精神不能很好的體現。於是基於這節課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我思考若是採用以下方法效果是否會 有所改進,也算一次嘗試創新吧。

由於學生在必修一已經學過核酸的有關知識,因此本節課上課伊始只需拿出5~10分鐘時間將核苷酸的組成複習一下,鼓勵學生回顧核苷酸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名稱是什麼,種類,連線特點等,最後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整畫出其結構示意圖。

接 下來,教師可以直接出示一個醒目的DNA結構物理模型,將它擺放在講桌上,讓學生仔細觀察,鼓勵學生先自己嘗試用語言描述DNA分子結構特點,教師可以通 過幾個問題稍做引導,比如設計問題:DNA有幾條鏈組成?在這兩條鏈中誰排列在外做骨架?而誰排列在內?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互相補充,自己完全可以解決上 述問題。學生完成初步的觀察後教師再用課件打出一張清晰的DNA分子結構模式圖,進一步要求學生觀察:剛才已經發現兩條鏈的鹼基都排列在內側,現在再觀察 兩條鏈的.鹼基之間有個什麼規律?是否有著某種對應關係?怎樣對應?學生帶著懸疑會很迫切的自己去發現問題。這樣一來學生通過感性的觀察加上理性的總結,自 己第一時間就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DNA的這兩條鏈方向怎樣,是否平行。然後要求他們將剛才做出的一系列判斷理好頭緒、整理說出,同時將書上的總結畫下來,看與自己的總結是否有出入,而前面科學家研究的那一大段內容完全可以作為豐富學生科學視野的資料讓學生自己閱讀。

這樣設計我覺得極大程度發揮了學生自主性,也有效地提到了課堂效率,滿足了教學直觀性原則,使原來一節以傳授為主的課變成了學生自己的發現學習,學生有成就感,寓教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