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5.08K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國小數學《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1

做課結束以後,我仔細的對整個過程進行了回顧!在與其他聽課教師交流後,我對本次課進行了反思。

這次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後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複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於我的原因,(初次接觸低年級教材、初次接觸數學教學),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由於我一直從事的是高年級語文教學,所以嚴謹的數學教學語言是我很大的一個弱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於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註意。

總之,這次課上的不盡如人意,但是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機會,可以讓我們這些不太熟悉數學教學的青年教師,儘快對業務真正熟悉起來。

國小數學《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2

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設計了開火車進行口算的練習,這裡的口算題應該設計兩道題為一組,第一道題的結果是第二道題的第一個加數或是被減數。

例如:3+4=7,7+2=9;10-4=6,6-3=3,要學生去觀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進而可以滲透連加連減的運演算法則。

跟著小火車,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大森林,和小動物一起探究數學知識。出示小男孩喂小雞的主題圖,學生觀察圖片中有什麼,他們在做什麼?要學生自己去認真觀察發生了什麼變化,試著要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從而編題,訓練學生口頭編題的能力。先複習加法題,再進行連加的`教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時間,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學生自己根據題意,列式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會有不同的解題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連加算式5+2+1=8,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今天主要研究連加,然後把加法算式和連加的算式進行比較,說一說加法和連加從意義和形式上的區別,要學生更深刻的去體會連加的含義。理解連加算式的意義之後在進行它的計演算法則的探究,學生可以小組討論如何計算連加,從而通過小組彙報的方式來總結出連加的計演算法則。連減的教學就按照連加的進行,接下來我安排了課中休,要學生做數學操,在放鬆的同時又調動了他們第二次投入到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又複習了10的分與合。

在鞏固練習中我創設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後我們先要停車,出示了停車場的問題,進行了動態演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學生通過圖抽象出數學問題,從而去解決。來到羊村之後,小羊們遇到了很多問題,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緊接著出示幫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蘋果的問題,學生們積極性都很高,而且編題和列式計算掌握的都很好。最後,出示看圖列式的題目,要學生自己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進行內化,並要學生當小老師講解這些題,加深學生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相對完整,教學活動安排層次清楚。

利用動態演示出數學問題生成的過程,直觀形象利於學生的思維。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應注意要多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要學生自己去探究數學知識。

國小數學《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3

上週,我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新課標提出:數學教育應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的發展目標。因此,如何運用新理念,實踐新教材,成了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設計了一開始就設計了“算式接龍”的遊戲。通過情景創設,喚起舊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在“小朋友愛勞動,採摘絲瓜”中初步動態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圖畫,讓學生在靜態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

2、重視演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並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後再接著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3、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

生舉例:我原來有5支鉛筆,媽媽先買來了3支鉛筆,又買來了1支,現在我一共有幾支鉛筆?可以用5+3+1=9來計算。

生:媽媽給了我10元錢,我買鉛筆用了2元,買本子用了3元,我還剩多少錢?10-2-3=5,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4、遵循規律,寓教於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智力闖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採用遊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