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2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

一、在這篇文章中,朗讀貫穿教學始終

朗讀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誌。本課的教學以朗讀為重要內容之一。緊扣重點語句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有默讀、自由讀、引讀、男女生比賽讀、個別讀等,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是這節課最大的特點。

二、教師教授學生時,注意教給學生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重點精讀、品位賞讀;指導學生採用“讀、找、畫、思、議、寫”等方法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涵。感悟課文中心。

三、注重讀寫結合,提高表達能力

這節課重視聽、說、讀、寫、和字、詞、句、段、篇的訓練,抓住精彩語言重點訓練,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部分允許學生有個性表達,也提供中心句,既降低難度,也給了啟發。不到十分鐘,學生寫成了篇篇佳作,既有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又有大膽奇特的想象。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2

在《與象共舞》一課教學中,又一次經歷了正兒八經地逐段學習過程,重內容、詞句的打轉,輕篇章結構、寫作特點的關注,終於還是無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雖然如此,但經過幾次略讀課文的教學嘗試,對其要求倒漸漸明朗起來:略讀課文就是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實踐點,因此我們要著重引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加以運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一、突破一點,形成一線

教學略讀課文要與精讀課文區別開來,不可像精讀課文一般字斟句酌,也不可如浮影掠光般一帶而過。略讀課文的學習是學生閱讀實踐的過程,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把握,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與象共舞》一課可以抓課題為突破口,首先讓學生質疑:誰與象共舞?與象共舞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將目標直接鎖定在第五自然段,通過師生反反覆覆、多種形式的朗讀,渲染再現那熱烈、難忘的場景。在學生將這一“天地間美妙的奇觀”深深地留在腦海後,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快速理清其他自然段所描述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想象說話、朗讀體驗等方式感受人和象的關係。最後再抓課題質疑: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人和象的密切關係,為什麼文章要以“與象共舞”為題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暢談學習感受。在學生的自讀自悟和老師的點撥引導下,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與象共舞是泰國人象和諧相處的極致表現,人與象不僅共舞,甚至共生共樂,從而提升課題。

二、授之以法,循法而學

課堂上,我也嘗試授以學生方法:透過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寫方法,第四自然段先總起後分述的表達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詞語的擬人手法等表達出人象共處的和諧景象。但這些方法的滲透總顯得呆板、生硬。以至整節略讀課上僅有學法的牽引,而沒有學生的自主實踐和運用過程。

“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應是略讀課上教師為培養學生讀書能力所追尋的途徑。細想,尊重編寫意圖,本課學習可聯絡上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通過比較學習,從而既瞭解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更大發揮。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3

《與象共舞》這篇課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在泰國人象共舞的神奇畫面,反映了人與大象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展示了泰國獨特的地域文化。文章用“與象共舞”為題,來體現泰國人與大象關係十分密切,大象給泰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

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8個生字。

2、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象如何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來深入理解泰國人們與象的密切關係。

3、瞭解泰國的獨特風情與文化,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

教學本篇略讀課文,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從題入手,以舊帶新

所謂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學習如果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建構的,那學生就不會感到陌生,容易掌握。因為本課的匯入,我以本單元已學課文為切入點,讓學生回憶每個國家和地域都有其標誌性的建築或者物種,這就是當地獨特的風情。自然而然地入泰國的國寶:大象。然後板書課題,也為理解“與某某共舞”的特殊語言形式作鋪墊。

二、授之以法,言意兼得

由於本文結構清晰,因此我滲透了學習方法的傳授。我以課文自學提示中的問題為突破口: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與大象之間的密切關係的?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善於抓住每一段的要點,也就是每一段的中心句。我先引導學生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從中發現規律,再相機指導學生抓中心句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簡要地回答問題。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中,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了解了每個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和課文先概述再分述的結構特點。

三、情境創設,朗讀促情

本文的第五自然段描寫的人象共舞畫面是理解人象之間親密和諧關係的突破口。於是我為學生創設了情景:“假如我們也在東巴樂園,此時此刻我們就是觀眾,我們就是舞之蹈之的'人群,請把寫觀眾的詞改成我們,來朗讀。”然後同樣的方法假設是大象再來讀問。這樣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驗人物件的情感,去體驗象對人的情感,在角色的不斷變換中領略人象之間的親密無間、和諧共處。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4

《與象共舞》共上了三堂,第一堂是一年前,感覺思路很清晰,藉助文字的特點,篇章結構,仿寫先概述後分述的方法。對於一語雙關的方法,沒有特別去說。而在這學期的研討課中,也以同樣的方法上了,結果,一語雙關成了雞肋,什麼是一語雙關,在這裡是一語雙關嗎?課前我還和老師們討論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一語雙關,我為什麼要把這模稜兩棵的東西教給學生呢?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肯定不這麼上。後來真的還有一次機會上,我對我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大整改。抓文章的結構進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抓與象共舞的舞蹈這一段,感悟大象與人的和諧相處。再回歸整篇文章,找課文中象與人和諧相處的哪些場景讓你印象深刻,以大問題串整篇文章。還有15分鐘的時間幹什麼?群問1+1的閱讀,段意歸納法、異域風情、場景感受等三個方面來找文章,在配套書目中,發現了這樣的文章,進行了改編。因為面對的是閱讀量比較少的孩子們,他們在課前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中,就已經愣住了,不像五五班的孩子是能夠講出來,雖然不完整。所以花了較長的時間進行這一型別的概括,我覺得還是挺有必要的。在後面的1+1中,學生能較好的找每一段的中心句,進行概括。從場景中感受樹袋熊的迷人,讓學生在文中找相關句子,詞語體會,做批註。交流的時候,從課堂開始,他們對這類問題的迷茫,到課結語時,他們小手林立,只是時間不夠。

群文閱讀,我們給予學生什麼?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帶著相關的問題去閱讀。其他都不難,難的是哦我們怎麼找文章,主題,文字特點,這次找迷人的樹袋熊,我還對原文進行了改編。我們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文字,我們還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去閱讀。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5

這篇略讀課文,饒有趣味地講述了泰國人與大象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展示了泰國獨特的地域文化。

1、在課前,我佈置預習課文,並收集有關泰國風情的資料。

2、因為這是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閱讀提示,引導邊讀邊思考:在泰國,人與大象的關係是怎樣的?聯絡《威尼斯的小艇》,比較一下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3、在引導學生髮現本文與《威尼斯的小艇》寫法上的異同時,特別是課文2至5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個明確的表明該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該段的開頭,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體敘述的方式。在平時的寫景習作訓練中,也可運用上這種結構形式,但是不能機械模仿,形式要為表情達意服務。

收穫:泰國,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從課文中我們就已經被她的嫵媚動人、絢麗的色彩、神祕的氣息所吸引,真想去領略一番這別樣的風情文化。

與象共舞國小語文教學反思6

在《與象共舞》一課教學中,又一次經歷了正兒八經地逐段學習過程,重內容、詞句的打轉,輕篇章結構、寫作特點的關注,終於還是無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雖然如此,但經過幾次略讀課文的教學嘗試,對其要求倒漸漸明朗起來:略讀課文就是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實踐點,因此我們要著重引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加以運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一、突破一點,形成一線

教學略讀課文要與精讀課文區別開來,不可像精讀課文一般字斟句酌,也不可如浮影掠光般一帶而過。略讀課文的學習是學生閱讀實踐的過程,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把握,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與象共舞》一課可以抓課題為突破口,首先讓學生質疑:誰與象共舞?與象共舞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將目標直接鎖定在第五自然段,通過師生反反覆覆、多種形式的朗讀,渲染再現那熱烈、難忘的場景。在學生將這一“天地間美妙的奇觀”深深地留在腦海後,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快速理清其他自然段所描述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想象說話、朗讀體驗等方式感受人和象的關係。最後再抓課題質疑: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人和象的密切關係,為什麼文章要以“與象共舞”為題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暢談學習感受。在學生的自讀自悟和老師的點撥引導下,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與象共舞是泰國人象和諧相處的極致表現,人與象不僅共舞,甚至共生共樂,從而提升課題。

二、授之以法,循法而學

在課堂上,我也嘗試授以學生方法:透過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寫方法,第四自然段先總起後分述的表達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詞語的擬人手法等表達出人象共處的和諧景象。但這些方法的滲透總顯得呆板、生硬。以至整節略讀課上僅有學法的牽引,而沒有學生的自主實踐和運用過程。“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應是略讀課上教師為培養學生讀書能力所追尋的途徑。細想,尊重編寫意圖,本課學習可聯絡上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通過比較學習,從而既瞭解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更大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