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05W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教學反思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釐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後,我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並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接著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釐米去測量桌面有什麼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於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釐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回想試教《面積和麵積單位》時,由於對1平方釐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