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57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薦】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語言文字,重點感知老支書的感人形象,體會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用生命維持求生的秩序、堅持求生的順序,將人民群眾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讓學生從內心受到感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題目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一層,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橋”;第二層,老漢用自己及親人的生命搭設了鄉親得以逃生的橋──“生命橋”;第三層,老漢用他自身的光輝形象矗立起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黨群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橋》。

二、詞語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與人們的恐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大螢幕上的詞語,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勢不可擋)朗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2.讓我們回到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並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作批註。 大螢幕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四個字,幾句話?及其簡短的字句,給你怎樣的感覺?讀出這突從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擋”。“勢不可擋”是什麼意思?還從哪裡讀出了洪水的來勢凶猛?

(指名多人談體會、朗讀,隨機點評。)

3.想不想看看這可怕的畫面?(播放錄影)如果你置身其中,心裡什麼感受?這是怎樣的關頭?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嗎?(相機板書: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們的表現,用線劃出並讀讀相關的句子。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裡體會到的?讓我們鑽進語言文字中間,讀出人們的慌亂來。(齊讀出示的句子)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生!

引讀。此時,東面西面沒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意味著這座木橋是──(相機板書:唯一求生)引讀。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人們這樣的狀態,這唯一求生的木橋能不能助人們逃生?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再讀句子)

5.過渡: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都在驚恐、慌亂地逃生,唯獨誰例外?老漢早已先群眾一步站在了木橋前。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老漢光輝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1.自讀課文第7~13自然段,從老漢的外貌、語言、動作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劃出感受深刻的字句,並把感受試著寫在句旁。

2.交流:

(1)鎮定的老漢。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輕輕地讀,用心體會,一個“盯”字,你讀懂了老漢的心了嗎?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在想什麼?(相機板書: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給人怎樣的感覺?(偉岸、高大、穩重)老漢沒有偉岸的身材,他的什麼給人山一般的感覺?(板書:鎮定)讀出一個鎮定的老漢!

人們依賴老漢,他是人們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說──(再讀)

你還從哪裡感受到人們對老漢求生的期盼?“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一個“望”字,你從人們的眼神裡讀出了什麼?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們擁戴的老漢。 c“.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連用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了什麼?(情況危急,必須有序:“排成一隊”,“黨員排在後邊!”)讀出指揮者的鎮定與果斷。

(2)忘我的老漢。

a.透過老漢的鎮定,你讀懂老漢這個人了嗎?“一百多號人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此情此景,你讀出什麼了?人們紛紛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漢堅守在橋邊指揮。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相機板書:忘我)這是一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一心想著他人的老漢啊!(讀句子)

b.過渡:我們繼續用心靈感受這位老黨員。讀課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3)無私的老漢。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詞刺痛了你的眼睛?為什麼?(揪、吼道、豹子)

b.透過這些詞語,你讀懂老漢的心情了嗎?讀出老漢此時的焦急、惱火。

c.他為什麼這樣惱火?他急什麼?火什麼?(此時,洪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了,情勢十萬火急,誰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漢心中,群眾的生命高於一切!)(板書:先別人後親人)誰能走進老漢心裡,讀出他焦急、惱火背後的一顆愛民之心?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a.這句你讀懂什麼了?容不得多想,老漢一瞬間閃過腦海最強烈的念頭是──

b.朗讀:容不得多想,請你用讀把小夥子推上木橋──容不得多想,請你再加點力氣去推──容不得多想,請大家竭盡全力去推──(加上老漢的表情、語言,再讀。)

c.這一“推”、一“吼”,你讀懂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老漢?(相機板書:先親人後自己)

3.迴歸整體,再讀感悟。

(1)讓我們把“父親”“兒子”這兩個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中去,再回顧一下木橋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結(指板書):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村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他是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生命橋”

1.過渡:為了村裡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樂起)

2.此時,全村一百多號人卻在安全的彼岸。同學再讀一讀課題,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橋”到底是什麼?(板書:生命橋)

3.小結:老漢用生命維持著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堅持著求生的順序!請你再次投入地讀一讀課文第7~23自然段,讀出老漢鎮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無私的形象(指板書)。

五、感悟老漢精神實質,理解“黨群橋”

1.品讀。

師配樂朗誦。“五天以後,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裡祭奠。她來祭

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文章為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

3.比較:哪一句好?為什麼?

(1)放慢了語言的節奏,更增強了悲劇的氛圍。

(2)兩個人啊!老太太同時失去了最親的兩個人。犧牲自己容易,犧牲兒子可是心頭剜肉啊!這樣的老漢,這樣的黨員,留給人們的僅僅是悲痛嗎?更多的是什麼?

4.是啊,這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壯歌!讀出悲壯來!

5.情感升騰,精神永存。

(1)小練筆。

a.祭奠的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麼?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樂起)

(2)揭示“橋”的第三層含義。

老支書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的優秀代表,這樣的黨員才真正是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相機板書:黨群橋)

6.再讀課題,昇華情感。

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在危難時刻,那一座座給人們帶去生命和希望的橋;永遠記住老支書(指板書)──這樣的人,老支書這樣的黨員。(音樂起)

《橋》教學反思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所以題目“橋”有著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於《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衝、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裡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出發,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2

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國小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臺、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國小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國小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國小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標》所提出的“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國小語文教學論文,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國小生的語文素質有明確要求:“國小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國小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語文能力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字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網。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國小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國小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國小語文所載負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國小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蘊含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蹟;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薰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國小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於“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薰陶、積累。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解決問題可以縮短時間,給學生髮現機會,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還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把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為數學模型,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擺脫偏見,不受一定的解題模式的約束,能從問題的個性中探索共性,尋求變異,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開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角度,多方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推廣,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串、一題多解、一題多畫等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輕鬆地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將語文課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3

時光如梭,轉眼一學期又結束了。一年級的孩子們,知識在增長的同時,能力也提高了許多。一張小小的試卷不僅展示著孩子們的收穫,也承載著老師和家長的期盼。本學期一年級語文期末試卷,總體而言,知識覆蓋面較廣,資訊量大,貼近學生生活,既考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檢測了運用的能力。題量適中,難易適度。

一、情況分析

本次考試題目難度不算很大,學生感覺與平時訓練相差不大。學生成績比較理想。及格率100%,優秀率83.67%以上。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的層面和內容很多,知識點也分佈到方方面面。本次試卷從漢語拼音、同音字、近義詞、反義詞、詞語的搭配、句子的補充運用、積累等對一年級的學生的知識、能力、習慣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檢查。試題以教材為載體,立足基礎,適當增加難度,增大容量,體現出綜合性。屬中等難度。

二、試題分析

1、第一題考查了8個根據拼音寫詞語的能力,學生幾乎沒有失分,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應繼續對字詞教學強化訓練,多指導、多檢測、多糾正、多比較。

2、第二題,用圈圈出正確的字。李紋、趙燁炎、李奇把“來(巴吧)”圈錯而各失去1分。

3、第三題是“我會變。加一筆,看看變成什麼字,再寫下來”。李紋,趙燁炎、郭祥福、楊帆、沒弄清題意,組成了詞語而失去7、8分。可見在以後的審題上還得下大功夫。

4、第四題是“我會組詞。”有三個小題。1小題字寶寶連線,就李紋一人失去5分,其餘同學全得了滿分。2小題比一比,再組詞。李紋、賀田玉各失去1分。3小題寫“馬、火、衣”的筆順,趙燁炎、李鼎威各失去4分,這在平時沒少練習,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繼續加強筆順這方面的指導。

5、第五題考查反義詞的積累。學困生一時不知道“醜”的反義詞是什麼。積累應加強。

6、第六題是連線題,得分率是100%。

7、第七題是我會照樣子寫詞語。李紋、趙燁炎、範晉瑜沒弄清題意而在“一個個”後面續寫了句子,這幾人失去7、8分,造成本次考試中嚴重的失分。本題中的“雪白雪白”屬本試題的一大難點,大多孩子寫不出來同樣的詞語而被扣分。

8、第八題是填合適的字,確切地進行詞語搭配理解字義。在填寫的過程中,得分率100%。教師平時要把握好識字關,既要鼓勵多識字,培養識字興趣,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識字,正確運用。

9、第九題是把句子補充完整。“()像()。”“()嗎?”有幾個學生補充不當而失1、2分。在閱讀訓練上要下大力氣。

10、看圖寫話

習作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作文試卷來看,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圖意。但學生還沒有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在錯別字、標點符號等問題上出錯較多。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低段寫話教學有待加強。

三、分析總結

1、從這次檢測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沒審清題意就胡寫一起。在審題方面也需要多加培養。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整改:一是要加強平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家庭作業的質量和完成量。三是及時查漏補缺,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四是加強積累運用。五是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語文的世界是廣闊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勢在必行的。問題雖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們已自上而下認識了閱讀的重要性。並在努力的實踐中,摸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方法,使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我們會結合試卷上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4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我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裡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兩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迴圈,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物件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影反思法,即通過錄影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式:上課和錄影——觀看錄影——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迴圈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5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隻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讚賞通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後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著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通過查詢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鑽牛角尖”,敢於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為、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6

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先讓學生感受一番江南的美景,那麼學生對於文章的內容就能有個非常感性的認識。因為沒有多媒體,所以我就利用課文的插圖,說:“小朋友,你能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我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說:“有一個地方,小河一條連著一條,池塘一個接著一個。小河裡、池塘裡種滿了荷花,魚蝦在裡面歡快地玩耍,這就是江南。”“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裡的孩子可以划著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那我們就划著小船出發吧!” 一下子又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起來,並播放課文的朗讀,學生就聽的特別認真。最後再讓學生說說感受後自己朗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完全被調動了起來,非常認真的開始讀書。

在學習第二句:“魚戲蓮葉間……”時,抓住“戲”想像說話,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真切體驗“魚戲蓮葉間”的意境。再感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讓學生模仿小魚遊起來,學生的興致很高,較快地領悟了課文。最後通過賽讀、評價讀、演讀等方式,以讀促悟、以演促讀、以演促思,不僅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注重個人的感悟,而且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朗讀有聲有色。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7

《窗外》是長春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主題單元美麗的鄉村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對從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憶,表達了對古樸美麗的鄉村和大自然的愛戀之情。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首尾照應,細緻有序的觀察,準確生動的刻畫、細膩真摯的感情是本文的表達技巧。 這節課我能夠從教學目標出發,吃透教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了課堂的 主人,達到了課堂的有效。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方法,抓住重點詞句段來感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等多種讀來讓學生感受窗外四季的美景,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準確、生動的妙處,採用先自學,再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抓住段落讀讀,交流,體會,這種這種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用心閱讀,用心感悟”的習慣。

具體來說:

1、能夠採讓學生根據季節的順序採取抓景物、找特點、讀出情感的學習方法,在第二自然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後第三自然段讓學生自學,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這樣做到了先扶後放,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2、這節課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有很多亮點,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令我很滿意。

3、這節課思路清晰,我的教態也親切自然,語調柔和,學生很喜歡。

4、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抓住一個線索去讓學生讀中體會,而且也讓學生品讀了課文,體會到作者對過去鄉村的喜愛之情。 也有幾點不足,就是學生讀的還是時間少了些,學生的情感調動還需要加強,還要多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還要加強語言的訓練。

總之,課堂是個生成的課堂,需要我們更加充分的預設,還要靈活駕馭課堂,把生成的精華變成亮點,讓課堂上的更紮實、有效。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8

一、教材說明

這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二是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養學生愛護鳥類的意識。

本課的重點在寫外形特點和捉魚的第一、二、三自然段。難點是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之間的關係。翠鳥之所以能在疾飛中叼起小魚,跟它的身材、爪子、嘴和眼睛的特點是不可分的。

二、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在寫外形特點和捉魚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三、教學難點:

難點是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之間的關係。翠鳥之所以能在疾飛中叼起小魚,跟它的身材、爪子、嘴和眼睛的特點是不可分的。

四、重、難點解析

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翠鳥就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著水面”說明都是一剎那之間進行的。這幾個動作聯絡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的迅速、敏捷的特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二是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養學生愛護鳥類的意識。

五、教學設計

1、課前準備。教師準備翠鳥和蘆葦的標本、掛圖或幻燈片。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的錄影片或課件。學生收集有關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方面的資料。

2、教師引導學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進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寫了什麼。然後,通過反覆朗讀,想象翠鳥小巧、美麗、可愛的樣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魚的動作。

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要始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想象。在這個基礎上,把個人讀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講出來,和同學們交流、討論。特別要注意,發言、討論不可脫離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直觀性的教具可以結合使用。

3、指導朗讀、背誦。根據本課的特點,指導學生在默讀中學會思考;在朗讀中想象、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指導朗讀,採取範讀、引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和議論、理解相結合,在讀中感悟。朗讀翠鳥外形特點時,可以讀得稍慢,輕柔;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可以讀得適當快一點,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背誦在理解和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先弄清每個自然段有幾句話及句子的順序,可以板書重點詞語,幫助學生記憶。

4、關於“思考·練習”。

第二題是為了幫助學生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培養想象力和表達力。第一組第二個句子比第一句多了一個“疾”字,第二組第二個句子比第一句多了“像箭一樣”,都表現了翠鳥行動迅速而敏捷的特點。

第三題旨在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知道多讀和摘抄好詞佳句是積累語言的常用的方法。選做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作畫,可以把畫得好的畫辦一期牆報,作為“我喜歡的鳥”語文活動課的一項內容。

一:創設情境,觸發個性

師:同學們,聽--(多媒體課件播放"百鳥爭鳴"聲)你們聽到了什麼?

生齊答:鳥的叫聲。

師:你們都喜歡鳥嗎?都喜歡哪些鳥?為什麼?

生1:我喜歡鸚鵡,因為它可以模仿人類說話。我家就養了一隻,早晨,我總是對媽媽說:"我上學去了"。它就學著我的樣子,說:"我上學去了。"真好玩,媽媽說,這叫"鸚鵡學舌"。

生2:我喜歡鴻雁,因為它每到春天就會來到我們身邊。它是春的使者。

生3:我喜歡黃鸝,因為它的歌聲清脆悅耳。我希望我的歌聲能像它一樣好聽。

生4:我喜歡啄木鳥。因為它可以捉蟲子,是森林的醫生。

……

師:是呀,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都喜歡它。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新的朋友--翠鳥,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親切一點。瞧,這就是翠鳥(多媒體課件出示"翠鳥"圖)。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的翠鳥。

生1:翠鳥有一雙紅色的小爪子。

生2:翠鳥的羽毛很漂亮。

生3:翠鳥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長。

……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從你們專注的目光裡,老師感覺到你一定很喜歡翠鳥。你還想更多的瞭解翠鳥嗎?那麼就拿出那篇介紹翠鳥的文章讀一讀吧。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形成一種內在動力,推動人們去探求知識。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二:讀文作畫,張揚個性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讀完了課文,你對翠鳥又有了哪些瞭解呢?

生1:我讀懂了翠鳥的羽毛非常鮮豔。它長得小巧玲瓏。

生2:我知道了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 翠鳥很會捉魚,眼很尖,小魚是逃不過它的眼睛的。

生4:翠鳥叫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

……

師:看來,同學們通過讀書,已經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給我們描述了翠鳥的外表、活動以及生活習性。你們喜歡翠鳥嗎?你最喜歡它的什麼?

生1:喜歡它漂亮的羽毛,還有透亮靈活的眼睛。

生2:我喜歡它捉小魚很機靈。

「以上通過談了解,多數同學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一句"同學們喜歡翠鳥嗎?你最喜歡它的什麼?_"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將學生推向"深入研究"的學習熱情之中」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你最擅長的方式,選擇你最喜歡的內容,進一步深入地學習課文,看誰收穫大。誰喜歡翠鳥外形部分?願意來親手畫一畫翠鳥嗎?好,請同桌或小組合作,畫一隻課文中描寫的翠鳥。喜歡翠鳥捉小魚部分的同學請站起來,老師也很喜歡讀這一部分內容,我已經練習讀了七八遍了,覺得能夠讀出翠鳥捉小魚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師比比嗎?好,你們趕快練習,可以找自己的小夥伴切磋一下,看能不能比過老師。有沒有兩部分都喜歡的?有。愛學習的孩子總是這樣。你們學習完一部分,可以學習另一部分。好,大家開始吧。

(學生自由分組學習,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

「這裡是本節課學習的重要階段,教師設計了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喜歡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

師:剛才同學們學習很投入,讀書很認真。我們來交流一下,哪幾位同學願意來展示一下你們畫的翠鳥?大家看他們畫得好不好,與課文內容是否相符。(實物投影一個小組送來的畫)

生評:頭部羽毛是橄欖色,還應該有花紋,課文中講"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嘴畫得可以,又尖又長。

師:還有哪幾位同學願意來展示一下自己的畫,並給大家介紹一下。

……

「學生介紹自己作品的同時,具體述說了翠鳥的外形。其它學生評價作品的同時,也須依書*本地落實到每句每詞,這就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師:真了不起,能根據自己的感悟想象畫出美的圖畫來,這說明你讀懂了課文。老師也畫了一隻翠鳥(多媒體課件展示),可是忘記了塗色,大家能不能看著提示,來介紹一下它的樣子呢?自己練習說一說。

(學生練習)

師:請到前面操作並給大家介紹一下翠鳥的外形?

(一生介紹)

「此處課件的展示,是分解了寫作順序。學生越是興致盎然,越是聚精會神,越是與作者的觀察順序寫作同步,很好地領悟到作者的表達方法。"看著提示,介紹翠鳥的樣子,練習說一說"正是讓學生脫離課本的背誦,這比干巴巴地要求學生放下課本看誰能背誦下來巧妙得多」

三:評讀感悟,凸顯個性

師:翠鳥又漂亮又機靈,還擅長捉魚。學習這一部分內容的同學我們一起來比比吧。

(學生熱情高漲,師生互讀。)

師:我們比賽完了,各位小評委,評一評吧。

生1:我覺得xx 同學把"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一下子飛遠了"讀得快一些,很到位,說明了翠鳥捉魚的速度很迅速。

生2:我覺得xx 同學應把"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讀得再慢一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翠鳥捉魚的速度快。

生3:老師,我覺得您讀得比較好,因為你把"悄悄地"讀得又慢又輕,表現了小魚游到水面上來很警惕的情景。

生4:老師,我覺得你有一些地方讀得還不如我好,我讀一遍好嗎?

……

師:是呀。同學們的朗讀水平真是太高了,我覺得一些同學的朗讀已經超過老師了。我會向你們學習的。這麼可愛的翠鳥,你們不想把它的形象永遠地留在腦海中嗎?那就試著背背吧!

(學生練習背誦,並指名背誦。)

「以師生竟爭的形式,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生課內外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後續學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師:同學們都很棒,其實背誦也是一種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學到這兒,你有什麼想法嗎?

生:翠鳥這麼可愛,我真想捉一隻來飼養。

師:是呀,老師也有這種想法。可是能捉嗎?

生齊答:不能。

師:為什麼?

生1: 翠鳥太可愛了,應該保護它。

生2: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難捉到。

生3:翠鳥應該生活在大自然裡,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會害了它。

生4: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不能捉。

……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如此的豐富多彩。其實,翠鳥在全世界有60多種,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只是其中的一種。就讓這可愛的小生靈在大自然中快樂、自由地生活著吧!(多媒體課件播放:各種各樣的翠鳥)

「這一環節的設計,文道結合,滲透了生態環保教育,從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了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放飛個性

師:同學們,這節課大家憑著自己的力量,讀懂了課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穫或疑問,請大家結合自己的收穫或疑問給自己佈置一道家庭作業題。

生1:現在,鳥兒的家都被淘氣的小朋友搗壞了,我要為鳥兒造幾個窩,讓鳥兒都有一個舒適、溫暖的家!

生2:我準備做一期關於"我喜歡的鳥"的手抄報。讓大家都來認識鳥。

生3:我回去將繼續在電腦上查閱有關翠鳥的資料,進一步瞭解翠鳥。

生4:我想向全市的小朋友發出倡議:愛護鳥吧,它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

師:是呀,"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其實,課外還有更大的學習語文的空間。希望你們帶著這節課的收穫或疑問,繼續探索,繼續研究,老師將永遠做你們學習上的朋友!

自留作業,自行設計,使學生既有自主思考的權力,又激勵著他們不斷創新的精神,進而超越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9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殘疾小女孩英子因為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自卑的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應對生活”的故事。課文經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課文資料極具有感染力,但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孩子來說,卻是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讓他們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是教學中應當解決的重要問題。

課文以“掌聲”為線索貫穿全文,在教學設計中,我抓住兩次掌聲來展開教學。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推進,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總是”、“默默”來體會英子的自卑及孤獨,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我又創設了情景引讀,“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時,英子總是------”,“課下,同學們在操場上歡樂地玩耍時,英子總是-----”。學生在反覆的想象朗讀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時來談談自我的體會,再把這種體會帶入朗讀中,自然就讀出了感情。在教學“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句話時,我讓學生經過抓關鍵詞“猶豫”、“慢吞吞”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再創設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在想些什麼?”然後隨機採訪“英子”的感受,讓學生真正把自我當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內心活動。之後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境、性格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的鼓勵,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關心和鼓勵。我們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同時也要主動地學會去關心、鼓勵他人。

之後讓學生說說,在學習和生活中,你有沒有得到過別人的鼓勵和關心?我點了一個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可是他沒有回答出來,此時,還不待我講話,教室裡就想起了一片掌聲。我想,這掌聲遠比我這節課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時也說明孩子們已經懂得了掌聲的意義。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0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裡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組內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為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後來同組的徐老師先在一班講了這課,她在講課中讓學生先找描寫洪水大的句子然後再理解老漢的言行,朗讀課文。聽課後我想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為割裂開。於是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後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著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做完這些後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備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疑問。對於文章的結構,課文最後四個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驚感嘆的效果怎麼能自然的引到課文中以及關於洪水的小錄影片什麼時候用最好都還沒有想的很明白。課上,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總之,備好課是講好課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備課的根本。自己的想法還有很多不妥之處,希望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1

談到教育案例,總有一些人不屑一顧。在他們眼裡,那不過是“小兒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難登大雅之堂。其實不然,蘊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則則鮮活的教育案例,凝結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聰慧睿智、文化底蘊、教育情感,更凝結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以及敬業奉獻的精神。不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領導和同仁們的極大關注,圍繞教育故事展開的活動亦日益增多。據此,本文擬從操作的層面上對案例的內涵、結構、價值及其撰寫分別進行闡述,以進一步加強對案例的認識,提升“案例活動”(以案例為中心展開的活動)的水平,進一步彰顯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讓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綻放出更加動人的光彩。

一、什麼是教育案例

簡單地說,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箇中心人物和事件為素材,經過提煉而形成的體現新時期教師專業化素養的典型的記敘性短文(教育故事)。具體分析如下:

(一)從案例所反映的物件講,指向一箇中心事件和人物。具體說,一個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說,是個教育故事。

(二)從案例的形成過程看,是精心提煉的過程。

(三)從案例的內容講,應體現教師專業化素養。

專業化素養主要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其中,專業精神是靈魂,專業理念是核心,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保證。而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

(四)從案例的主要特徵講,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從案例的內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內容寓意深刻,富於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師處理解決問題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機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從案例題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記敘性短文。也可以說是一則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結構、分類、特徵

(一)案例的結構

案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案題、案情、案析。

第一、案題。案題即案例的題目,好的題目能點亮讀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記敘性短文,它的題目就應該鮮明、生動、形象,不應該是論述式、說理式的題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來龍去脈,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及其結果。如果說案題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則是案例的主體部分,也是整個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對案例的分析。具體地講,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觀念對案例進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針對性,二要論點鮮明,三要昇華到理論的層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類。案例可以從四個角度去分:

第一,從案例的成功與失敗分:有成功的,有失敗的,()還有成功和失敗相結合的。

第二、從案例的內容分:可分為教育案例、教學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從案例的寫作方法分:有總結法和設計法。所謂總結法,是指通過對教育實踐的反思回顧,提煉而成的案例;所謂設計法,是指通過先行設計,然後實踐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從案例的性質分:一是矯正性案例,即從問題出發,著眼於解決問題;二是發展式案例,即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三)特徵。一般來說,有三個特徵。即真實性、典範性、情境性。語文教學反思案例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英語教學反思案例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2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我回顧了自我在本學期裡所做的工作,認真反思,總結積累經驗,期望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更是一位班主任,不僅僅要抓好自身的教學工作,更要肩負起班級的管理和學生的教育工作。

社會、家庭把一個個天真活潑,充滿朝氣的孩子送到學校,交給我們老師,這是對我們當教師的多大信任啊,那麼我們就就應懂得如何去愛我們的教育事業,乃至於愛我們眼前的每一位學生。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有了對班級、對學生的愛,才能憑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深入、細緻地開展工作,用恰當、靈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養好學生,尤其是後進生。

工作中,我虛心向他人學習,努力積累教育教學經驗。經常閱讀教育教學雜誌報刊,學習《新課標》,用心參加校本培訓,認真備課,教法力求靈活有實效,讓學生自主性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在上好課的同時,細緻地批閱作業,並幫忙學生及時訂正。課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

讓學生學好文化課的同時,我努力培養學生潛力,想方設法讓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的管理與建設中。與學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再是一個執行者。”對於班級管理,我們不能“一手包辦”,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以教師為主導、協助管理的合作關係,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透過民主、自主的競選後,在班幹部上崗前,要作好崗前培訓,使他們明確自我的職責和工作範圍,以及要到達的目的(或效果)。學生在工作中總會表現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師去指導、去組織。因此,在班幹部日常管理中,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解決。同時,透過每週的班會和其它渠道,對班級現狀瞭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亂、嚴而有度,並根據實際狀況做出下一步決策。

柏拉圖說:“教育者的品質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於言教。我努力從小事抓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低年級兒童缺少自主意識,教室裡有時粉筆掉地上或地上出現果殼紙屑,很多學生都不會自覺地去撿,於是我就以身示範,自我撿、自我掃。學生看到後,紛紛跑來幫忙,我就趁機表揚、引導,讓他們意識到維持環境的潔淨是大家的職責,是大家的光榮。以後,學生都能很自覺地持續教室的潔淨。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卻更需要耐心和細心。我熱愛每一位學生,他們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們,也努力地去了解他們。平常課前課後,儘量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聊天,聽學生反映,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變化。誰進步了,給予表揚和勉勵;誰退步了,給予點醒和鞭策;誰生病了,給予關心和愛護;誰有困難,給予幫忙和安慰。讓學生親近自我,使自我成為他們的朋友。在工作中,我發現與學生交談,個性是進行思想教育時,需要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必須的談話技巧。這一點受自身年齡、教學經驗影響,我還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潛心研讀相關的心理學和教育教學資料,學習他人寶貴經驗,努力使自我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上方的五彩斑斕總是慢慢積累,此刻的底色將註定其基礎色調。紅則愈紅,黑則愈黑。而我期望我帶給學生的的一片晴空、綠地、清水……這些最純潔、最美麗的畫面擺在我面前時,我會更加努力地邁好每一步。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3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此刻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必須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到達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務必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用心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務必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國小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用心參與的習慣;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務必要求有必須速度,務必規範、整潔地寫字。務必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國小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必須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好處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務必進入“主角”,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樣上?筆者在長期的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完美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資料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須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到達。(課外閱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超多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好處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資訊上,透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構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構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潛力。學生只有具備了必須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潛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4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明白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資料。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國小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持續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資料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此外,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潛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資料具體、清楚等。朗讀能夠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潛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帶給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資料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盼產生,期盼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盼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理解到讀物的第一個資訊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資訊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盼。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盼,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用心主動的進行學習。

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國小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字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湧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湧動起來。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5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情感。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裡。“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三年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我認為,對於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鬆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於是才能積極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而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特別強調對課本上文章的精講精讀,結果是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誌,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提高語文的素養。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