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3.23W

新課標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我們的民族國小

新課標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國小,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美得很有特點,各民族的國小生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裝點得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還有鳳尾竹,更增添了學校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色。這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同學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裡,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間教室裡學習。這是一座充滿了歡樂、祥和氣氛的學校: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和來看熱鬧,可見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羨慕。

課堂上,學生對於民族國小的特殊之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小動物們的到來感到很新奇,在課堂上大家都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這樣一所民族國小是十分令人懷念的,在那裡讀書也是十分幸福的。

在讀書中學生可以很好地把握情感基調,課文讀得有感情,學生好像身臨其境一樣。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這更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民族,但都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緊密地團結在五星紅旗下。學校的美麗和團結既是作者所要讚美的內容,也是引起自豪的原因之一。

2.金色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本新教材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著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詢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後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並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表演得很好。學生對“草地為什麼會變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麼樣的?同學們不是很清楚。陳蘊濤同學提了個問題很好,他問:“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這裡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怎麼成了金色的了?”接下來,我們通過同學們拿出查詢的資料瞭解到蒲公英花的樣子,明白了草地為什麼成金色的原因。同學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3.爬天都峰

今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當時心裡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

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著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4.槐鄉的孩子

因為課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於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5.灰雀

什麼是朗讀呢,字典上講就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國小語文教學中,朗讀顯然不是這種簡單意義上的“念”,而是學生正式地學習書面語言一個最重要的過程,是學生歷經低年級數(字)讀到中年級朗讀到高年級以及以後的成年的人默讀,是語文能力有序訓練的過程,兒童學習認字、讀書和成人閱讀之間過渡的一道橋樑,朗讀訓練,可謂任重道遠,沒有國小階段充分的訓練,成人以後的閱讀則不可能流暢。

新《課標》對此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一般仍表現為一種外在的接觸語言的心理,還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藝術家那樣,感受語言文字,併力求來表現它。所以,促使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必須讓學生先轉變讀的角色,來真切地感受語言。在訓練朗讀的過程中,如果有合適的情境,學生會自覺地轉變這種心理。

《灰雀》一課中,學生對這幾句話,不容易讀出味來:“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一定會飛回來!”於是我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來對著我讀──我現在是列寧,學生讀“一定會飛回來!”我搖頭,還說真的會飛回來?學生馬上又著急地再讀,“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這麼一爭辯,讀出味來了。

朗讀訓練藝術化,是引導學生反覆讀,多讀,讀出情味來的重要手段,說到底,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肯讀書才是根本。指導學生朗讀,忌形式化,忌為指導而巧設各種環節;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讀熟,培養在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大聲讀的習慣,把課文耐心地讀完的習慣等,於永正老師提出的“五重教學法”,其中一個就是“重習慣”。訓練學生讀書,老師在課堂中要幫助讀書有困難的學生,從習慣到方法,從字詞到句子到一篇文章。一個班出現幾個讀書出色的學生不難,難的是讓全班同學能夠有滋有味地讀書,愛讀書,這就不容易了。只要做有心人,多從名家學起,掌握朗讀訓練的方法與技巧,學生就會學會朗讀,就會愛讀書,愛語文。

6.小攝影師

《小攝影師》一課是目前我所上的課文中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較到位的一課。

在設計教學時,我以兩個“突然”句作為切入點,讓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串接主課的“珠子”。在朗讀與理解方面,針對第一個“突然”,我緊緊抓住“請讓我進去吧”。“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一切準備停當。”三個短句展開教學。後一個突然,我則抓住“趕緊、大聲喊??”等重點動作詞加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抓重點詞,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學生能全部集中過來,探索如何表現幾句話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動的捕捉等方面顯得準確了很多。我想,這種情況的出現仍與我班實際情況不可分離。

這個班級的學生上課的聽課狀態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這需要教師以生動的講述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我的這個設計又恰恰合了他們的這個“口味”。

另外,在朗讀理解這一塊兒上,我自己在教學中也起了不少帶動。有時我通過模仿,將學生從理解的誤區帶出;有時我用自身的示範帶動起整個的氣氛。以“一切準備停當”一句的指導為例,我先讓生找到動作詞,及“很久很久”這一關鍵詞。“擺弄了許久,終於準備好啦!”

這時男孩的心情──學生都能講出高興、開心、舒了一口氣,但讀的時候卻全無體現,於是,我也以嘗試者的身份加入學生中間,讀了一遍,再讓學生來時,學生顯然找對了方向,只是略嫌誇張。後來,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帶讀這句話,不僅全班同學都找對方向。而且課堂情緒也一下子高漲起來。

當然,上完這節課,我也產生了許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組中開展分角色表演時,部分往往會因為分角色爭論不休。而在全班選組表演時,儘管我再三強調讓孩子當評委,評評好壞,卻仍然不可避免許多觀眾“聽眾”流失的局面。而且,當發言的慾望特別強烈時,學生容易沒發言而懊惱,沒法兒靜心聆聽別人的想法。

不過,我自認為設計得不錯的還有一個延伸的環節。我不將資料交流放在導課階段,而放在最後聯絡高爾基生平想想高爾基如此喜歡小男孩的深層原因。

學生很多都談到了高爾基童年苦難,所以更加希望別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勢引導他們談談如何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錯。

課後我佈置學生去看高爾基作品,進一步深入瞭解高爾基。

7.奇怪的大石頭

這一課寫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對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8.風箏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

敘述順序理清以後,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那麼,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巨集觀問題的調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孩子們為什麼在風箏上只寫了名字而沒有寫地址”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有的說,孩子們生活在農村,人家少,彼此都認識,萬一風箏丟了,很快就會被送回來。可是,也有孩子說萬一別人不認識你,或者風箏飄啊飄飄到城市裡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認識他們,那風箏不是就送不回來了嗎?還有的說,孩子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風箏或撿到自己的風箏後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總之,學生對這問題是爭論不休,可是,我為了不讓太多的爭論延誤我們後面的學習,於是讓學生暫停爭論,讓他們課外去做實驗,看看風箏究竟要多長時間才會被風吹斷,或者自己掉下來。其實,現在想來,我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愚蠢的,因為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不同的人去放風箏,那麼風箏在空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當孩子對此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這樣去引導學生呢:作者和他的夥伴將名字寫在風箏上,並給風箏取名“幸福鳥”,那麼,如果丟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來,那麼風箏被別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種損失嗎?是一種痛苦嗎?這樣一引導,我想學生就能想到即使風箏丟了,被別人撿走了,那麼自己的祝福就送給了別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給了別人,自己的風箏能給別人帶去快樂和幸福,這不是很好嗎?

課雖然上完了,可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我想,遺憾永遠都會存在,但絕對不會是同樣的遺憾!

9.秋天的雨

【第一課時】

本課的語言非常的優美,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我非常喜歡,由於生字比較簡單,不少生字以前都已學過,所以課堂只用了十分鐘來解決生字,其餘的時間用來理清課文的文理及讀準生字。先讓學生交流了關於秋天的圖畫,學生對秋天有了整體的印象並能說說秋天的特點,然後引到課文,學生提出各種問題,讓學生開始讀文整體感知課文,並找出生字讀準字。然後分別找個別學生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並說出每段的主要內容,理清每段的特殊結構,通過學生用自已的話說及有的學生引用書上的語言,大家發現每段的第一句話表示本段的主要內容。讀最後一段時聯絡前四段發現了本文分總的總體結構。在一班教學時忘記了生字詞與讀文的結合,只好在讀完後單獨挑出來強調,到三班時將讀文與生字相結合,讀到哪段時將那段出現的易錯生字或特殊生字的寫法點一下,不僅節省了時間還增加了學生讀文的準確性。下課前三分鐘安排了學生自已再讀文再瞭解一下文章的結構。

【第二課時】

由於這一課的語言優美且表達方式多樣,很值得學生學習,所以我把它列為本單元精讀課文之重,所以備課時特別精心,在教學前自已首先達到會背的程度,並在教學前幾課時讓學生收集交流表示秋天的圖畫,並通過前些時間的教學,學生對秋天已經有深刻休會了,週末又安排學生收集更多的文字資料,上課時給五分鐘的時間比賽交流課前找的資料,然後讓學生說說讀了資料後的體會讓資料真正起到作用,進入課文後,整節課以學生為中心,就是一個簡單的模式讓學生先整體通過聽老師範讀回味整個秋天,然後自已讀並展示自已最喜歡的部分,在展示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學生的評價作用之大,由於充分的準備學生對秋天的景物都有了自已的看法,所以對別人的朗讀都進行了細緻的評價,不僅從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出發,而且加上了自已的理解,學生們互相解釋著應該怎麼讀,為什麼要用那樣的語氣讀,有的說不清了急得自已做起了示範,看到學生們竟這麼投入我也投入其中,在學生評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絡生活,比如有的學生評到“飄哇飄哇??”時我隨機引導學生想象楓葉和銀杏葉的樣子,評到“菊花頻頻點頭”時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文中把菊花當成人,評到“小朋友的腳”要讀出香來一句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自已在果樹花香旁時會怎麼做,學生讀的激情越來越高,一個個抒發著自已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下課後我總結講課一要準備充分,這個準備不光是老師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情感鋪墊,並要聯絡生活,指導學生學會根據自已的理解去評價別人。

10.聽聽,秋的聲音

本單元都是以“秋天”為主題來組織的,包括秋天的古詩、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現代詩等。《聽聽,秋的聲音》是本單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關的現代詩,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再讀中展開想象,和同學交流讀後體會。

3、仿照課文,補寫幾句詩。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享受音樂,發揮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在上課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優美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並陪以聲情並茂的課文範讀,使學生在優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種聲音,感受到秋天的美,並鼓勵學生仔細傾聽,想象畫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朗讀欣賞,感受詩情

這首試的前三小節結構一樣,老師重點指導第一小節。先讓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在學生讀到“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黃葉道別的話音”時,老師問,如果你就是大樹你準備怎麼同黃葉道別?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移情入境,體會詩境,使學生與文字直接對話,產生情感共鳴。然後在指導朗讀,學生讀得聲情並茂。而第二、三小節老師放手讓學生去自由度,並和小夥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陽臺、大雁和人們是怎樣道別。這樣既讓學生在合作中訓練了語言,發展了思維,又激發了學生情感,因而朗讀指導不用花什麼力氣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