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案例與反思

才智咖 人氣:2.92W

《兩位數乘兩位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七冊80~81頁的內容。

國小數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理解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二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並能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的難點是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片段一

師:文具店新購進一批圓珠筆,一盒是24支.請每個同學都猜一猜,這樣的圓珠筆12盒大概有多少支?並說說你是怎樣猜的?

(學生猜測的積極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門,從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師:看來大家猜想的結果很不一致,那麼用什麼辦法可以判斷哪種結果最準確呢?

(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師:(老師馬上接過話頭)這幾位同學說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請每位同學把自己猜測的結果寫在紙上,然後獨立地、用盡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這樣的圓珠筆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準確。

(老師佈置任務後,很多學生依然帶著期待的眼光看著老師。當老師問,你們為什麼不動手計算時,聽到的回答是“兩位數乘兩位數還沒有學呢?”)

師:對,我們以前是沒學,不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想出許多方法。

(在老師的鼓勵下,全班學生都開始了演算法的思考,教師則分組進行指導。)

(學生經過15分鐘的獨立思考後,教師回到講臺。)

師:老師剛才發現,許多同學已經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學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學們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準備講哪幾點?說哪幾句話?

(準備20分鐘後,開始小組內交流,然後請代表報告本組的研究成果,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

通過交流,全班一共發現了近十種解法:

1)24+24+……+24=288(12個24相加)

2)12+12+……+12=288(24個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豎式計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師:同學們已經探索出十幾種演算法,下面我們比較一下這些方法的優缺點。

師生交流後,得出以下幾種結論:

1、用加法計算,容易理解,但計算麻煩,容易出錯。

2、把其中一個兩位數轉化成兩個一位數的積,具有侷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個積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書寫不簡單。

二、歸納法則。

在比較各種演算法特點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演算法,歸納法出筆演算法則。

三、鞏固練習。(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腳手架”?

所謂“腳手架”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所必備的相關認知經驗,是學生汲取新知識的基礎。由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建構。因此教學中一直很注重“腳手架”的搭建。

在傳統的教學中,“腳手架”往往是以“複習鋪墊”的形式存在,搭建“腳手架“的任務也主要由教師承擔。例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是先讓學生做一些類似24×6、24×10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或整十數的題目進行復習鋪墊,然後再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算式。教師設計的這種“複習鋪墊”可能會強化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使教學過程比較順利。但同時也人為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降低了學習的挑戰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於工作只會習慣性地沿著教師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動探究的慾望,限制了創新思維的發展。

我在教學中,則把搭建“腳手架”的機會還給了學生。在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以後,先讓學生猜結果、說理由,然後鼓勵學生用計算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腳手架”要引導學生自主提取資訊。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越來越需要能處理資訊的人。“讓學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提取對對解決當前問題有用的資訊,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教師不應當是有用資訊的提供者,而應當是學生主動提取有用資訊的促進者。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我沒有進行復習鋪墊,而是直接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還沒有學”的問題時,又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對,我們以前是沒學,不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想出許多方法。”面對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和教師真誠的鼓勵,學生必定會使出渾身解數,尋求問題的答案,必定會啟用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用資訊,從而提高了學生根據目標需要檢索和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同時也在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其次,搭建“腳手架”要蘊含數學思想方法。

“如果知識背後沒有方法,知識只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如果方法背後沒有思想,方法只不過是一種笨拙的工具”。(錢陽輝)自新課程提出“三維目標”以來,數學教學扭轉了對“知識目標”的單一追求,增加了數學教學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說傳統教學過於注重了“知識技能腳手架”的搭建,我則更加傾向於引導學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腳手架”。學生從“五花八門”的猜想,到“靈活多樣”的驗證方法,從對驗證方法的優化,到歸納出筆演算法則。學生收穫最多的不是知識,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是在學習過程中“再創造”的體驗。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會數學方法、感悟數學思想,從而使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