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範文

才智咖 人氣:3.11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範文

國小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範文1

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跟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等重要。”

這是本課最為重要的提示,可是什麼是“沒有明顯變化”?什麼是“明顯變化”?

課前,我就這個問題向學生諮詢,可是學生給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生:“黃豆和沙混合,有明顯變化,像顏色就有改變。”

生:“黃豆和沙混合,沒有明顯變化,分開後黃豆還是黃豆,沙還是沙。”

兩種回答,雖然有思考的侷限性存在,但也反映出一個問題,我們如何界定“明顯變化”和“沒有明顯變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如果片面的強調觀察“明顯”及“不明顯”的變化,恐怕會有很多學生去細緻的區分每一種變化,使得最終,他所觀察到的,對於他而言,都成為了明顯變化,從而沒有不明顯的變化。

如何改善這一現象,本人在教學中引入“本質變化”一詞,將“明顯變化”與“本質變化”相等同,告訴學生,出現了“明顯變化”是指物質的本質發生了改變,是一種“本質變化”,而“沒有明顯變化”是指物質的本質並未發生改變,當物質變化完畢後,該物質還是原來的物質本身。

如此區分之後,對於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亦有一定幫助。

國小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範文2

本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質變化的特點,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果設計探究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徵,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後總結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

在第二個實驗中,學生能夠輕易說出白糖加熱變化的特點,可以看到許多明顯的現象,老師在引導時要逐漸讓學生比較兩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區別,同時對於最後的黑色物質和白糖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產生新的物質。從而在比較中掌握這種變化的特點,最後教師歸納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後,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鑑別。

更細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簡單的兩個實驗,是否就能讓學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混合分離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學生解釋後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學生很容易認為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教學前,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各種物質變化的現象,讓學生嘗試解釋這些現象,然後再來進入課堂學習。並且,由於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於概念的理解。

最後,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課內容在問題設定和探究方法的指導上應有所改變,尤其是對於沒有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他們在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發展以及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地區別,教師在指導上應熟悉學生的這些習慣,同時課前應調查孩子們的前概念知識,為教

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疑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教材中需要到國中學習,讓國小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小生的認知基礎?僅憑藉教材中混合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