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混合身邊的物質》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69W

《混合身邊的物質》是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展開的,是觀察小蘇打和醋混合後特徵和性質發生了變化,生成了新的物質。課前,我用兩隻250ml的燒杯做了兩次實驗,第一次是在其中一個杯子裡先倒入3匙醋,再倒入1匙小蘇打,接著同時點燃兩根火柴分開後,一根伸入這個杯子裡,火柴馬上熄滅,而另一根伸入空杯子裡卻繼續燃燒;第二次是在一個杯子裡先倒入1匙小蘇打,再倒入3匙醋,然後搖晃幾下杯子,同時點燃兩根火柴,分別伸入兩個杯子裡,實驗結果同上次一樣。第二次實驗的目的是觀察放小蘇打和醋的先後順序以及搖晃是否會影響實驗效果。考慮到學生把點燃的火柴伸進燒杯底部的困難,後來我在課前為學生準備材料時,就改用兩隻500ml的燒杯做實驗。

國小科學《混合身邊的物質》教學反思

一、事件:

“小蘇打和醋”這一活動是本課的中心活動,我按照以下預設程式進行:

(1)觀察小蘇打和醋;

(2)猜測小蘇打和醋混合以後會怎樣;

(3)混合小蘇打和醋,觀察混合以後發生的現象;

(4)解釋小蘇打和醋混合以後發生的現象;

(5)根據觀察到的科學事實作出判斷。

開始,前兩個程式進行得很順利,學生髮言積極,思維活躍。在進入第3個程式時,我提醒學生要按教材上的操作說明進行操作,並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在交流時,學生都能說出小蘇打和醋混合後冒出氣泡;開始氣泡很多,後來慢慢變少;氣味變了等現象,有很多學生猜測是產生了氣體,而且可能是二氧化碳。接著我提出想辦法用實驗來驗證,讓學生同時點燃兩根火柴分開後,再同時把一根伸進小蘇打和醋混合的杯子裡,而另一根伸進另一隻空杯子裡,觀察比較兩隻杯子發生的現象,並思考為什麼。由於我課前瞭解到許多學生不會劃火柴,所以就先做劃火柴的講解示範,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進行實驗。

再次彙報交流時,全班6個小組居然有5個小組的火柴沒有馬上熄滅。當時我感到非常意外,剛想讓學生重新做一次,馬上又意識到這是傳統的重結果而輕過程的教學方法,而新課標提倡重過程輕結果,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才是科學課的核心問題,於是我要學生分析討論各自發生的實驗現象。火柴沒有熄滅的一方有的說小蘇打和醋混合後沒有產生氣體,而是生成了另外一種東西,有的說生成的'氣體飄走了,也有的說產生的氣體可能混合在空氣裡了;火柴熄滅的一方說生成了氣體並且就在杯子裡,因為熄滅的火柴正好驗證了他們的猜想,而且這種氣體比空氣重,會沉在杯底……學生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這時我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發現,但沒有充當“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建議學生說說他們的實驗過程,並在黑板上歸納出雙方的不同點:有的認為點燃火柴的時間太久,耽誤了時間;有的認為小蘇打和醋放的比例不對;有的說火柴伸進去後離杯底太遠;有的說杯子太大了,而生成的氣體太少;還有的認為小蘇打和醋放的先後順序不對……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排除各種原因按教材上的操作要求重做一次,結果全班各實驗小組結果完全一致。在此基礎上,學生們都明白了小蘇打和醋混合後是生成了能使火柴熄滅的氣體,而且這種氣體比空氣重等發現。我進一步提問:“從這兩次實驗中,你還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說:“實驗材料的多少會影響實驗的效果;實驗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效果;做實驗要嚴格按照要求,否則會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這時下課鈴聲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