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65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讓學生通過摺紙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圖形對摺,摺痕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且認識了對稱軸。在認識各國國旗的基礎上,從中選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從而複習和鞏固了關於軸對稱圖形的有關知識。新授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長方形、正方形紙片,找出它們的對稱軸所在的位置;第二個層次:讓學生沿著摺痕用點劃線畫一畫圖形的對稱軸;第三個層次:給出一個長方形,不能折,讓學生思考可以怎樣來畫一畫它的對稱軸。通過一層一層地遞進式的教學,學習內容由簡單到複雜,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熟練掌握如何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方法。

今天的複習鞏固環節中,我只讓學生初步回憶了軸對稱圖形特徵方面的知識,而疏忽了讓學生回憶什麼是“對稱軸”這個概念知識,雖然這對後續的教學過程沒有產生大的影響,但為了完善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認知結構,還是應該複習一下這個知識。在讓學生沿著摺痕用點劃線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板書演示,指導如何畫點劃線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在自己畫的過程中碰壁的情況。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2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3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

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成功之處:

縱觀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的教學設計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使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結合觀察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欣賞有關圖案、圖片的對稱美,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了美德薰陶,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剪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後給他們分類,即通過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來認識軸對稱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從而探索、發現出圖形中的軸對稱特徵,然後讓學生體驗軸對稱在現實中的廣泛應用.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教學中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1.對能否列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能否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做”出一些軸對稱圖形。都能給與恰當的評價。

2在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不足之處:

1、練習的層次性。在設計教案時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練習中體現層次性,一直沒有能夠得到滿意的解決。

1、匯入自然貼近學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3、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不夠,希望以後在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4

聽了劉書洪老師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有以下感受: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他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畫眼睛的遊戲。從而引出課題。接著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5

首先,在教學這一部內容時以“觀察———操作———再觀察———探究規律———應用規律”為課堂教學主線,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既有動手的機會,又有動腦發現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對學習收穫的印象更為深刻了。

其次,有了以前的教學經驗,這次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對軸對稱圖形特徵,即對應點到對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採用了讓學生選取對應點實際測量感知的辦法,但我發現部分學生理解仍然不到位。

第三,將授課起點放在“學生從未接觸過對稱”上,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在教學中也常常會讓我有起點定高了的感覺,可我還能怎麼低呢?

國小數學《對稱》教學反思6

一、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

教材簡析: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很陌生。本節課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先設計了“貼蜻蜓”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引導學生觀察一組對稱的實物圖(樹葉、松樹、蝴蝶、魚等),分析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然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剪紙的活動,同學們在觀察、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對稱的祕密”,瞭解了對稱軸。

教學目標:

1.經歷直觀演示、動手操作的過程,瞭解對稱現象,並能識別對稱圖形。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學會欣賞數學美。

學與教的材料準備:CAI課件、剪刀、彩紙、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活動、感知對稱

1.貼蜻蜓,感知“對稱”

師:(電腦播放)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美麗的畫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夏日的傍晚,我們經常能見到滿天飛舞的蜻蜓。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兩隻蜻蜓的圖片,誰願意幫我貼一貼?(出示紅、黃兩隻蜻蜓圖片)(同學們看後大笑).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位同學貼的蜻蜓,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生1:黃色的蜻蜓兩邊的翅膀一樣大。

生2:紅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樣,怎麼能飛呀?(4個翅膀大小都不一樣)

師:你說得非常好!怎樣才能讓紅色的蜻蜓飛起來!

生3:把它兩邊的翅膀換成一樣大就行了。

師:對!要讓紅蜻蜓飛起來呀,必須要兩邊的翅膀一樣大。(手指著說)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片。(先貼一半,再貼另一半)

(有:樹葉、蝴蝶、衣服、葫蘆、樹)

2.觀察討論、揭示課題

師:誰能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老師是一半一半的貼。

生2:我發現左邊一半和右邊一半同樣大。

生3:我發現這些圓形兩邊是一樣大的。

師:大家都說得非常好!象這樣兩邊一樣大的圖形,我們就說他們是對稱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對稱[板書]。

[評析:採用有趣的貼蜻蜓比賽匯入,讓學生經歷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在遊戲的活動中體驗、感知對稱,從參與面上看,全班學生都調動起來了,參與熱情也比較高,並且教師很注意順著學生的思維發展,通過學生的釋疑,很自然地引出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對稱

1.剪一剪,議一議。

師:你能試著用剪子剪出一個象這樣對稱的圖形嗎?試試看!

(教師巡視、輔導,並貼圖)

師:請同學們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幾幅圖( )你認為哪些圖形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

生1:我認為1號、2號、3號圖不是對稱的。

生2:我認為4號圖也不是對稱的。

生3:我認為5號、6號、7號、8號圖是對稱的。

師:(指2號圖)你能說說你是怎麼剪的嗎?

生:我這樣用剪子彎了一下。

師:(指3號圖)你能給大家說說是怎麼剪的嗎?

生:我拿著紙,這樣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師:噢!原來你們是隨意剪的。看來,這樣是很難剪出對稱的圖形。

師:我們就請(5號圖形)這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怎麼剪的吧!

生:我先這樣一折,再用剪子剪。

師:很好!來,示範一次給大家看。

(指6號圖)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生:我先對摺,然後再剪,就剪出這個圖形了。

師:真棒!(掌聲)同學們想一想,為什麼(5-8號)他們能剪出對稱的圖形,而他們(1-4號)不能呢?祕密在哪兒?

生齊說:他們沒對摺。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你能在這些對稱的圖形中發現什麼?

生1:有一條印。

生2:有一條線。

生3:都有摺痕。

師:對!這個摺痕在數學上我們就叫它“對稱軸”。請同學們讀兩遍。

師:誰能上來畫畫其它圖形的對稱軸?其餘的同學請在自己剪的圖形中畫出對稱軸。

[評析:讓學生剪一剪、議一議,探究出了對稱的祕密。恰當的評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師:(出示長方形紙片)它是對稱的嗎?猜一猜,它有幾條對稱軸?

師:到底有幾條對稱軸?請大家動手摺一折,誰能給大家演示一遍。

師:對!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師:誰能說說圓又有幾條對稱軸?然後動手摺折看。

生1:有一條。

生2:有四條。

生3:有十條。

生4:有一百條。

師:看來,同學們的意見都不一樣,我們請電腦來幫忙。(電腦畫面顯示很多條對稱軸並伴隨著聲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師:圓到底有多少條對稱軸?

生1:數不清。

生2:無數條。

師:對!圓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評析:說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各有幾條對稱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充分讓學生猜一猜,並動手摺一折,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對稱知識的體驗和感悟。]

(三)拓展運用、強化表象

師: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這些圖形是對稱的以外,還有許多物體也是對稱的,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學生舉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戶、黑板、衣服、飛機、臉、人等等)

師:你能指一指人的對稱軸在哪兒嗎?

師:誰能指一指書本的對稱軸在哪兒?

師:在自然界中,還有很多物體是對稱的,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電腦播放:蝴蝶、蜻蜓、臉譜、小鹿、飛鶴、8.A、北京體育館、艾菲爾鐵塔、民間剪紙等)

師:欣賞完美麗的畫面,你們想不想動手剪一剪?發揮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剪出一個更美麗的圖案!試試看。

(在學生動手剪時播放音樂)

(學生剪完後自己將作品貼上在黑板上)

師: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剪的象什麼?

生1:我剪的象窗簾。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飛船,我長大了要當宇航員。

……

[評析: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數學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教師巧妙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科學”、“藝術”、“建築”等學科中,注重了學科知識的整合,不僅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還使得單調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對稱”,這些對稱的圖形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1:很美麗!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師:對!這些對稱的圖形是很美,老師送給大家一個“美”字。(貼一個對稱的“美”)

[總評:這節課採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中,教師充分給學生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機會,課堂教學通過貼對稱感知___剪對稱探究___拓展對稱___應用對稱的過程使學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識的快樂中,主動學習知識,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數學方法。]

二、課後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的精神,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的較為突出: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生活中有許多的物體(包括建築物)是對稱的,這樣就很容易找到學生學習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無論是從匯入到探索新知,還是欣賞操作活動,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實踐活動,營造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教學以比賽“貼蜻蜓”匯入,我出示兩隻紅、黃顏色不同的蜻蜓,讓學生們比賽貼。這樣設計是因為學生對蜻蜓很熟悉,而在貼的過程中,學生髮現了紅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樣,就笑了起來,紛紛說:“紅蜻蜓怎麼能飛起來呢?”這樣也暗示了蜻蜓兩邊的翅膀一樣大才行。貼蜻蜓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探究“對稱”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剪紙、摺紙,人人經歷剪的過程,發現了只有對摺後才能剪出對稱的圖形;而摺紙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 /article/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在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是按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在知識引入這一環節中,我採用了“貼”的方法,在貼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紅蜻蜓飛不起來?黃蜻蜓能飛起來呢?

在教學“對稱”時,我不是直接教給學生先對摺,再剪,而是讓學生在發現“兩邊一樣大”的基礎上,自己隨意去剪。這樣,一部分會剪的同學就對摺了,不會剪的同學從他們的演示、介紹中也明白了“必須要對摺”,非常輕鬆地發現了對稱的祕密。

3.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

在探究“對稱”的知識過程中,先讓學生試著剪一剪,然後比較、演示,揭示“對稱”的祕密,然後又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舉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兩邊大小一樣”。

鞏固應用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再創造,學生舉例說出了很多身邊對稱的物體,並指出了它們的對稱軸,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最後一次的剪紙,是學生認識和技能上的提高,他們這一次剪出的圖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體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數同學先對摺,然後畫圖、再剪。剪出的這些圖形確實給大家留下了一個很美的印象,整節課在“美”字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