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聽不見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35W

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主題是“有用的調味品”。幼兒興致很高,紛紛選擇食物加入調味品,然後品嚐自己調製的食物。教師隨之與幼兒進行交流。

老師為什麼聽不見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師:你加了什麼調味品?吃起來怎麼樣?

甲:我在西紅柿裡放糖了,好甜!

師:是呀,放了糖更好吃了!

乙:我放了沙拉醬,真好吃!

師:是呀,調味品真好!

(許多幼兒說自己放的調味品好吃,教師都積極迴應,給予充分肯定。)

丙(小聲地):不好吃的,好酸!

(幾個幼兒也接連應聲說自己的調味品不好吃,“好成”、“好辣”……教師看看他們,沒有任何反應,顧左右而言他。)

師:我們再嚐嚐別的調味品吧

(幼兒再次操作。)

從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中,我們發現教師對幼兒的言語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對一些幼兒的言語積極反饋,而對另一些幼兒的言語卻充耳不聞。是沒有聽見嗎?

帶著疑問,我仔細看了教案,頓時明白了。原來活動目標的第一條是“讓幼兒感受到調味品能讓食物變得好吃”。看來是這個“指揮棒”在起作用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教師念念不忘活動目標,以目標的達成為最終目的,因而在活動實施中儘量避免節外生枝,極力促使幼兒直奔目標。

那麼,這些“逆耳”的言語真的有悖於目標嗎?未必!調味品能讓食物好吃,不假,但有前提:調味品必須使用得當。那些“逆耳”的言語給出的資訊是:調味品如果使用不恰當,食物就不好吃。這不正是從另一個角度對目標的探索嗎!為什麼教師聽著覺得不順耳呢?因為教師片面追求目標的實現,沒有準確地理解與把握目標的內涵,因而把這些有價值的言語看作背離活動目標的、沒有價值的、不和諧的音符。

現實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教師往往會積極迴應順耳的言語,而對逆耳的言語聽而不聞,甚至表示不滿。無怪乎有人說,“在教育活動中,兒童很多時候在附和老師。老師希望他們說什麼,他們就努力說什麼,以求得到權威的認可。”

教師聽不見的病根在哪裡?就在於片面追求目標,只見目標、不見幼兒,急於尋求符合標準的`答案,千方百計牽著幼兒順應目標。這導致“預設”與“生成”勢如水火,活動中閃現的生成“火花”也被無情地撲滅。

提倡目標意識有其積極意義,但把握不好也有一些負面作用,如一切圍著目標轉,過分追求目標達成等。那麼,要不要關注目標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決不能片面地理解。

一不能死扣目標。既定目標終究是預設的,還需在活動中檢驗。檢驗的依據就是幼兒的反應。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及時修訂目標順應幼兒,而不是強求幼兒符合目標。

二不能目標在前,幼兒在後。教師不能片面以目標的達成為“終點”,而應該“幼兒在前,目標在後”。也就是說,目標要來自幼兒,追隨幼兒,順應幼兒。

三不能片面評價活動的成敗。評價是槓桿,起導向作用。目前,對活動的評價往往以目標是否達成為基點,以成敗論英雄,這導致教師唯目標是從。因此我們要改變這種評價取向,關注教師對活動的組織和把握,對活動中“生成”價值的捕捉和利用,以及對幼兒行為的引導與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