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路求職“陷阱”多

才智咖 人氣:3.17W

又是一年求職旺季,畢業生忙找工作、在校生想做兼職……於是,網投簡歷成為不少人的第一選擇。然而,線上招聘並非一片淨土:無理收費、扣押證件、拖延合同……學生受騙上當的訊息頻頻爆出,令人嘆息。

大學生網路求職“陷阱”多

網路求職“陷阱”多

鄭穎(化名)今年在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讀研一。6月2日,她在智聯招聘上看到“環球星空(北京)傳媒有限公司”招聘英語兼職翻譯,遂投了簡歷。不久,她便接到通知,前往朝陽區某小區面試。

經過簡單的交談,對方和她簽了一份筆譯服務協議和一份保密協議,並收取了3000元的所謂“制約金”。事後,小穎覺得整個過程疑點太多,比如三集劇本約一萬八千字,翻譯稿費就有一萬八千元。

隨後她跟公司聯絡,但對方先是藉口開會不接電話或語焉不詳,後來乾脆手機關機,微信拉黑。這時,鄭穎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於是她先向智聯招聘反映問題,客服人員表示,平臺會對註冊企業預先進行資質稽核。經過稽核,“環球星空(北京)傳媒有限公司”是有營業執照的。

隨後,鄭穎又向朝陽區常營派出所報案。在派出所裡,她還遇到了同樣被這家公司騙錢的另外一個女生。辦案警方表示涉事公司已人去樓空,目前還在和法人聯絡中。

記者發現,伴隨網路招聘的普及,和鄭穎有相同遭遇的求職者不在少數。在網上搜索“線上招聘”“被騙”等關鍵詞,類似被騙的網友不在少數。

許多人表示,碰到這樣的事維權很難。而以線上招聘為幌子的常見騙局還有先交押金後上崗、套取個人資訊後進行信用卡套現、通過網路連結直接竊取個人隱私等。

虛假資訊氾濫 平臺方稱“無力”監管

埋下種種陷阱的虛假招聘資訊,何以能屢屢成功釋出?記者登入智聯招聘,以“北京騰飛物流有限公司”的名義體驗註冊。但由於沒有營業執照,沒能正常釋出職位資訊。在此過程中,記者接到了智聯招聘多個部門的稽核電話。不過,當記者表示,公司在申請註冊,無法提供營業執照時,有工作人員表示,只要繳納一定費用成為會員,就可以跳過稽核,釋出資訊就沒有問題。

在58同城等多個招聘網站上,記者也看到許多營業執照未經驗證的公司,釋出了大量所謂高薪、低門檻的職位資訊。其中,如“夜總會招聘”“私人祕書”“澳門賭場招人”之類的“招聘”網帖,更是涉黃涉賭。

事實上,在5月下旬,上海市網信辦就約談了應屆生招聘網等4家網站。據悉,在這場今年2月由國家網信辦發起的“招聘網站嚴重違規失信”專項整治行動中,目前就已有兩批、超過200家網站被查處、關閉。

有業內人士稱,傳統招聘網站還是老舊的營收模式,過度重視銷售,只要客戶願意付錢,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一味追求招聘職位、投遞簡歷等的數量增長,在資訊真實、企業誠信上把控不夠。

不過,多家平臺曾公開表示,打擊虛假資訊,僅依靠平臺釋出方很難從根本上杜絕。艾媒諮詢CEO張毅也認為,目前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還存在缺陷,比如究竟是由平臺企業總部所在地、還是在平臺上註冊的企業所在地、或是由終端使用者所在地的相關政府部門監管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界定。

規範行業需要多方合力

求職者因招聘網站上釋出的資訊掉入詐騙等“陷阱”,網路平臺是否承擔責任?對此,北京中聞律所王維維律師表示,類似網路求職被騙案件中,資訊釋出平臺的責任主要取決於其對涉案資訊釋出的`參與程度。

王律師表示,如果平臺沒有盡到稽核義務,並存在主觀過錯,應與釋出者共同對受害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一般情況下,若平臺對虛假資訊釋出並不知情,事後也盡到了及時的刪除義務,司法實踐中判定平臺承擔責任的很少。

“一些騙子公司抓準了求職者急於找到工作的心理,設定諸多陷阱。當遇到要求先交費等情況,求職者應該多個心眼。”廈門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劉豔傑認為,求職者要提高防範意識,一旦發現疑似詐騙等情況,應及時向學校及公安部門求助。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則指出,招聘資訊網路釋出平臺有義務從源頭強化把控,卡住虛假、詐騙資訊的入口。除了建立完備的稽核、補償機制外,還可充分運用大資料技術,不僅節省對企業資質稽核的時間成本,還可降低平臺的安全風險。

也有專家表示,《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等現有法律法規,只是賦予網路服務提供者對違法資訊的安全管理義務,但是安全管理措施到底應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盡到了義務,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法律或行業標準。因此網際網路行業可先行推出行業標準,待條件成熟後上升為法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