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危機,無望被一再確認

才智咖 人氣:8.87K

3年前,很多本科生畢業時,都認為自己如果上了研究生,將來的職業起點會高出許多,並堅信這種投資有足夠高的價效比。但這種期望隨著雷曼兄弟的倒閉,成為一種失望。這種經濟形勢的不確定給大學生帶來的就業焦慮,也是非常明顯的。
    小江是小樑的男朋友,3年前兩人研究生畢業時曾相互鼓勵一起考博士。結果小樑沒有小江幸運好,考博未成的她只好找了一家學校當老師。帶著優越感以及在未來將承擔更多責任的小江,開始了3年的博士生之路。然而今天,小江突然發現自己失去的似乎更多——3年前他不屑一顧的那所學校,現在就算他打破腦袋都不可能進去了。此時小江的壓力已經不僅僅是工作問題,還有寫在女友臉上的期望。

面對危機,無望被一再確認

    他失眠了,開始夜夜做噩夢,精神越來越憔悴。小江考慮過繼續讀博士後,然而,兩年之後又會怎樣呢?小江逼著自己不去想那麼遠:“未來既然無法預料,乾脆不去想。”

    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信心維繫的,雷曼兄弟等投行的倒閉,使社會整體信心受到打擊。在校的大學生,作為一串多米諾骨牌的最末端,談到未來,也開始從美好憧憬轉而成為嚴重焦慮。有責任感的學生開始失眠並沮喪不已:“我會不會畢業即失業?”

    小劉是思想政治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即將畢業。一段時間以來,他始終被這種焦慮包圍著,四處求助:我該如何選擇未來?老師們很認真地告訴他:“現在不考博還幹什麼呀!”“3年後經濟形勢會好起來的,正好趁這3年拿個博士學位。”“現在找工作,完全是自找死路,還是在學校多待幾年吧。”……

    結束了這場談話,小劉更茫然了——他本以為會得到一些鼓勵與信心,沒想到進一步確認了未來的無望。

    焦慮是一種動力的啟動狀態

    讓我們站得遠一點兒來看看小江和小劉的心理歷程。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使他們有一種對未來的'失控感。這種失控感引發焦慮,於是人們習慣性地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極端化。一旦被極端的情緒所控制,人們通常會有兩種反應:fight(戰鬥)或者flight(失控)。小江的極端化表現是,既然未來已經完全失控,就業市場如此不景氣,不如選擇延遲面對;而小劉則是準備著去戰鬥,但沒有得到肯定與信心。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焦慮也是一種動力的啟動狀態,接下來怎麼應對才是積極與否的關鍵。更多的人尋求的控制感,是對未來重新做出準備、預測。但這只是一個幻想,因為“黑天鵝”的存在意味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在意料之外,又影響深遠。

    所以解決問題的角度,不應該是去獲得別人給你未來的一個確認與預測,而應該學會系統地應對當前的焦慮以及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應對焦慮的本質,是應對焦慮所引發的fight或flight。flight時,人們的表現就是放棄、迴避、退縮,陷入悔恨與自我安慰中,這有可能引發失眠、急躁、敏感、自卑,甚至產生極端化行為;fight時,人們則開始主動尋求資訊與機會,更有自我突破的意識,去做一些改變。

    從這個意義上,小江處於flight狀態,而小劉則是在fight。只是,如果小劉的fight更有計劃性、系統性,也許他會得到更滿意的答案。比如,他不去問老師自己該做什麼,而是問老師“如果我考博士,將來都有哪些工作機會?”“我現在很想去××機構,不知哪位老師有認識的人推薦認識一下。”“我現在正在面試一家企業,希望老師能給我寫個推薦信。”也許這樣,他會得到更多的資訊與信心。

TAGS:危機 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