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論文寫作

才智咖 人氣:3.27W

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那麼,相關的論文是如何寫的呢?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康復醫學論文寫作

 【摘要】

腦癱指從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以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伴發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癰等併發障礙。鍼灸一直是治療小兒腦癱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西醫顱部解剖及神經學為用,通過頭部特定的穴位和適量的刺激來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血氣的作用,可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關鍵詞】

腦癱 針刺 中醫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以下簡稱腦癱或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損傷或發育缺陷所致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是當今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CP的發病率世界各地報告不一,據文獻報道,我國腦癱發病率約為0.18%一1.4%。

祖國傳統醫學沒有腦癱的名稱,但歷代對相當於本病的“五遲”、“五軟”、“五硬”等有關描述記載卻不少。早在《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便有“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的記載。《小兒藥證直訣·行遲齒遲》中也有“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以及“發久不生,生則不黑”,行遲、齒遲、發遲等證候,並未明確提出“五遲”。直至《醫宗金鑑·幼科心法》方將古代分述的各類遲證,歸納在一起,並冠以“五遲”名稱。至宋代以後《嬰童百問·五軟”又提出五軟名稱,如雲:“五軟者,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是也”。在《古今醫統·五軟五硬”中又提到了五硬,“五硬證,頭硬不能俯視,氣奎胸隔,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日五硬。”祖國醫學認為腦癱的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方面。先天因素:父母精血不足、孕母患病、胎氣受損等可導致患兒精髓不足、筋骨瘓弱而發病。如《幼幼整合·胎病論”載:“胎怯者···非育於父母之暮年,即生於產多之孕婦”。《活幼心書·明本論·五軟》日:“或父好色貪酒,氣體虛弱,或年事已邁,而後見子”。《活幼心書·明本論·五軟》雲:“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藥強補而孕者···愛自降生之後,精髓不充,筋骨瘓弱,肌肉虛瘦,神色昏慢,才為六淫所侵,便致頭項手足身軟,是名五軟”。後天因素:幼兒護養失宜,飲食不調,外感六淫,內生痰飲、癖血等,加之後天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為邪氣所犯而發病。腦癱發生的病因多端,這些因素皆可使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氣血執行不暢,從而產生全身或區域性的癱瘓症狀。雖臨床表現不一,但其病機主要責之為筋脈肌肉失養、陰陽失調、痰癖交阻等幾個方面。這些病機不是割裂、孤立的,它們同時可存在,或相互影響,或相互轉化。

 1鍼灸對腦癱的治療

1.1處方選穴

(l)頭針為主:“靳三針療法”,是著名鍼灸學家靳瑞教授在40餘年的親自臨床實踐基礎上,集歷代鍼灸名 2

家的臨床經驗之精華,總結現代國內外臨床鍼灸經驗之最新研究成果,其頭穴主取頭四項,即四神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旁開1.5寸;穎三針:耳尖直上2寸及該穴前後各1寸;腦三針:腦戶及左右腦空;智三針:神庭穴及左右本神穴。於海波等仁78應用靳三針為主,頭部取四神針、顆三針、腦三針醒腦開竅、健腦益智。王琴玉等對43例腦癱患兒採用隨機對照設計及靳三針療法,進行頭針留針l h與30min治療腦性癱瘓的療效對比觀察,以GMFM為評測方法,結果表明治療後兩個針刺組運動功能均有所提高,經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組間比較頭針留針l h組對跪爬、坐、站幾個運動功能區的改善優於留針30min組。張全明等將98例腦性癱瘓兒童語言障礙患兒隨機分為針刺組(76例)和對照組(22例)進行臨床觀察,針刺組取四神針、穎三針、腦三針、智三針、舌三針、風池、啞門為主;對照組口服腦復新0.1~0.29,Y一氨酪酸0.25一0.29,每日3次;肌肉注射神經生長因子2mL,每日1次。兩組均治療4個月,結果針刺組總有效率86.8%,對照組總有效率59.1%,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湯氏頭針,由上海鍼灸經絡研究所老中醫湯頌延創立,與其他頭針取穴不同的頭針體系。湯氏頭針將人的頭部意象為一個整體,以百會為界,將頭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半部為仰式人體,後半部為伏式人體,其上、下肢隨身自由垂下。取穴:上焦區、中焦區、下焦區、腰骸區、上肢陰陽區、下肢陰陽區等。頭針標準化方案,歷橘華採用了頭針的標準化方案,選頂中線、頂旁一線、頂穎前斜線、額中線。

(2)體針:督脈為主:張虹叫主取百會、風府、大椎、身柱、脊中、腰陽關、風池。認為督脈為陽脈之海,刺激督脈,可振奮一身之陽,促進生長髮育;督脈絡腎入腦,刺督脈可補髓益腦,改善患者智力;另外,督脈行貫頭、頸背、腰骸,為人體之柱,刺之可強筋壯骨,糾正運動異常。夾脊穴為主:張小莉等主取夾脊穴、十七椎、長強穴治療小)乙腦癱,認為夾脊穴途徑長,路經肌肉多,深淺層方向均有,每穴相伴發出脊神經支亦多,主治範圍廣泛;其它:邱澤亮體針選取頸項部的風池、風府、大椎、肩井;腰臀部的肝俞、腎俞、秩邊、環跳、殷門為主穴,配合四肢部的陽經穴位4一10個,滋其精髓、濡其筋脈。

3.其它方法

其它方法如(1)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發揮了經穴刺激與藥物雙重作用。藥物常選用腦活素、胞二磷膽鹼或維生素B12,取穴與常規穴相同。(2)推拿方法:推拿按摩直按刺激肌肉和神經組織,恢復肌組織彈性、改善骨和關節的活動性和穩定性,降低肌組織張力,恢復肌力平衡,按摩療法改善經絡功能活動,調節衛氣營血,驅邪扶正,防止肌體畸形出現。此外,尚有灸法、耳針、三稜針、面板針、穴位埋線以及多種方法結合等。主取頭針四項及手三針、手智針、八邪。頭針四項包括腦三針、穎三針、智三針、四神針,是靳瑞教授在研究鍼灸治療腦病20餘年的基礎上所創的一組特定取穴方法,主要治療腦癱、中風、自閉、多動等腦源性疾病。頭針四項的基本原理在於疏通經絡、醒腦開竅、補益肝腎、振奮督陽。《內經》言:“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氣在頭者,止之於腦”,視頭部為靈機出入之要道,故在鍼灸治療腦癱時, 3

必取頭針四項再輔以辨證配穴,充分體現規範化治療與個體性治療的結合,目的是將機體內一切修復的、代償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促進腦癱兒的腦功能康復。“四神針”位於巔頂,屬督脈和足太陽膀肌經所過區域,有經絡入腦,刺之可以調整腦腑經氣,治療大腦病變所致的精神、神志疾病;“智三針”位於前額,額葉與智慧及情感有關,故針之能治療神志、智力方面疾患;“腦三針”位於小腦部位,對參與協調軀體的平衡機能及技巧性隨意動作有影響;“顆三針”位於顆部,相當於大腦顆葉,與感受性語言及記憶機能有關,針刺該部對肢體運動障礙有明顯療效。“手三針”為治療上肢運動障礙的重要組穴,其中曲池、合谷是多氣多血的手陽明經上的`經穴,外關內通手厥陰經,與陽維脈相交會。“手智針”為心包和心經的穴位,能養心安神,化癖通絡,主治兒童多動、失眠、癲癰,對手腕手掌麻痺或者活動障礙均有作用。“八邪”屬於經外奇穴,位於手背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臨床取穴方便,具有較強的調和區域性氣血,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使經脈得以濡養,執行流暢,促進手指功能的恢復。隨證取穴,從整體入手,發揮整體調節作用,全面改善患兒運動能力、認知功能、言語功能以及社會適應性等。

2總結

中醫在治療CP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鍼灸、穴位注射、推拿按摩、辨證用藥是臨床治療CP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頭針為主綜合治療CP療效顯著。中醫認為CP與腦、督脈、腎、脾有直接關係,故取穴以頭針和體針之陽明經穴、膀膚經穴和督脈為主。從所查閱的文獻資料統計,穴位選用最多的有頭部運動區、感覺區、聽覺區、語言區,經絡多選手足三陽經、督脈、足太陰經等,如百會、風池、啞門、肩鵑、內外關、足三裡、環跳、三陰交,結合穴位注射、推拿等治療,使全身氣血融會貫通,改善內絡血疲的病理狀態,改善微迴圈,激發神經細胞的應激機能,恢復腦細胞正常生理功能。

【參考文獻】

[1]林慶.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分型.中華兒科雜誌,2005,43(4):262

[2]王琴玉,袁青,張壯濤等./靳三針0不同留針時間治療腦性癱瘓的療效對比.中國臨床康復,2005,9(11):156

[3]卞金玲,韓艾,賀軍等.醒腦開竅針刺治療小兒腦性癱瘓臨床研究.中國鍼灸,2001,21(6):323一325

[4]張小莉,王祥榮.針刺夾脊為主治療小兒腦癱354例療效觀察.中國鍼灸,2000,20(5):269

[5]於海波,靳瑞.針刺對小兒腦癱患者誘發肌電圖的即時影響.上海鍼灸雜誌,1998,17(3):6一7

[6]韓群英.腦性癱瘓中西醫治療與康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第一版:64

[7]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第一版:124

[8]胡衛東,於磊,趙獻亮等.對小兒腦癱患者行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的麻醉處理.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2000,2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