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設計基礎之形態設計探析

才智咖 人氣:1.23W

造型設計基礎教學是在設計概念下的沒有專業界定的設計初端教育, 具有開放式的、寬口徑的、厚基礎的學術理念,教學特點是多元的、多雛的、多層的、鏈狀的;其教育理想的本質既不針對任何具體專業,也不過多強調設計用途, 而是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最終達到從構想到實踐。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造型設計基礎之形態設計探析

【內容摘要】形態是事物資訊傳達的重要載體,而造型設計基礎就是以形態訓練為主導的設計類學科的基礎課程,涵蓋了形態、材料、色彩、結構、工藝、功能、審美、文化等多方面對形態的綜合思考。因此,對該課程學習掌握的程度決定了學生在後期專業上的設計水平和認知高度。文章通過論述多軸向連線組合構成和神奇的立方體這兩個課題,對造型設計基礎課程中的形態設計進行探究。

【關鍵詞】造型設計;基礎;形態設計;訓練

形態是人們感知事物的重要資訊載體,是物體的外在表徵,能以可視可感的外部呈現傳達出隱含其中的內在意義。因此可以將形態定義為一種符號,是事物形象和資訊的綜合體。在眾多的設計活動中,設計師會將自己的理解融入設計作品,以實體或虛擬形態的方式展現出來,在這個層面上,形態一直都是使用者與設計師之間溝通交流的紐帶。

一、造型設計基礎中的形態設計

具體的設計方案往往針對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來展開,以產品設計為例,需要考慮到產品功能的實現、使用者的使用體驗、成本價格、產品材質的選擇、加工成型工藝等許多因素,而形態作為以上所有要素的終極集合體呈現出來。造型設計基礎是設計學科的立足點,而形態設計是整個課程體系中貫穿始終的核心。形態設計既是設計訓練的手段,又是課程追求的目的。該課程通過學習研究自然形態的形成規律,進而將其原理引申運用至對人造物形態構造和成型規律的探索中,再加上對材料、色彩、結構、工藝等基礎知識的瞭解,融入審美文化等主觀意識形態的思考,最終達到了解設計思維、掌握設計方法的目的。①相較於具體的設計實踐活動,形態設計訓練拋開了商業性、行業規範和技術壁壘等條件性的約束,通過大量的練習尋找規律性的存在,進而增強對設計的判斷能力。學習訓練的實際載體就是課題的設定與實施,以下筆者通過兩個具體的形態設計練習例項,來介紹如何以課題的開展來引導學生認識初級的形態設計規律。

二、形態設計之多軸向連線組合構成

形態的多軸向連線組合構成源於美國普拉特學院教授羅伊娜•裡德•科斯塔羅的設計基礎課程,她的這套教學體系在普拉特學院延續至今仍在使用,已有近80年的歷史。羅伊娜•裡德•科斯塔羅要求學生必須在三維的空間中直接思考,依靠體驗來創造形體,用三維的方法實現對抽象視覺構成特徵的把握。而我國現有高等教育設計類專業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多傾向於對技法的訓練和技能的掌握,容易忽略直觀的空間形態感受。由於我國設計專業的招生物件幾乎都來源於擁有繪畫基礎的美術類考生,因為慣性思維的緣故,學生在進行設計方案的構思時習慣於在圖紙上進行平面二維的表達,對三維形態的空間認識不夠。該形態練習方式對提升當下學生在形態設計中三維造型能力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課程以直稜體為元素進行的組合構成為例,要求學生設計出的形態必須由主體部分、次要部分和附屬部分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由不同尺寸的塊狀立方體、片狀立方體和條狀立方體進行差異化的組合構成,儘量使單獨形態元素之間存在較大不同,以便對這些元素進行差異化的組合,從而得到一個對比與協調並存的統一形態。在將各元素組合時,學生只能用到三種連線方式:穿透式、嵌入式和託舉式。單個形態元素的主導特徵要在不同的軸向上:主體部分在整個形態中起主導作用,是最能體現形態特徵的部分;次要部分為主體部分的有效補充,能夠通過不同軸向上的穿插連線,加強元素之間的對比;而附屬部分作為第三個不同軸向的引入元素,在整個的形態構成中起到豐富三維感知的作用。從體量上看,它並不像主體部分和次要部分那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其存在強化了其他部分的對比,對已經存在的各個形體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平衡。這三個元素的組合形態是否協調,是否具有美感,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第一,從比例關係上來分析。被切割出的單個形態元素中長、寬、高為固定比例,單個形態之間相互對比產生的比例關係為相對比例,整體形態的空間、輪廓,以及從不同角度觀看時呈現出的比例關係為整體比例。對該課題的評價需要觀察者從多角度對形態進行全方位的觀察②,不允許出現從某個角度看很精彩,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很乏味的情況。在形態設計中對比關係的精準把握決定了形態的美醜,這種精準並不完全能夠用數值量化,它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但又真實存在的特性,能讓設計師對形態的美產生直覺上的敏感性,而這正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之一。

第二,軸線是不可視的,卻是存在於空間位置中的一條假想線,它以某一維度為方向穿過形體中心,展現出形體最明顯的運動趨勢特徵。在將三個形態元素進行組合設計時,要儘量避免出現將不同元素的特徵軸線並列、平行佈局的情況。這種並列平行的組合方式會削弱單個形態的特徵,使得最終形態顯得平庸無趣。此外,整體形態重心的穩定十分重要,形態的構成要在心理上給人以安全、平穩的感覺。這種穩定區別於天平的兩邊重量對等的平衡,更多的時候這種穩定應該近似於稱重秤盤、秤桿與秤砣的關係,是視覺空間上所形成的均衡。

第三,正負形可以簡單理解為平面圖形中的圖底關係,能被主動識別具有積極性的形體本身稱之為正形,也稱作“圖”,其周圍的空白背景,在圖的作用下被動產生的形狀稱之為負形,也稱為“底”。在三維空間形態中,正負則可以理解為可見實體形態和因形態元素組合而形成的負空間分佈(被動空間)。對該課題的判斷,不僅是實體形態本身的美感需要關注,其負空間構成中產生的與實體的對比,以及空間流動性的順暢都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將具有不同特徵的單個形體組合創造成一個具有統一性的整體是形態設計所追求的目標。統一性則意味著所有的元素都被整合為一個充滿視覺凝聚力的有機整體。不同元素之間的組合構造被設計成細膩的依賴關係,所有元素相互襯托、相互對比,當任何細小的改變都會打破這種“場”的平衡時,就證明該形態設計已經具有統一性。③從本質上講,無論要設計多麼複雜的形態,其作為核心理念的審美標準、設計手段和評判方法均是一致的。

三、形態設計之神奇的立方體

德國斯圖加特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在設計教育上被認定為是對包豪斯與烏爾姆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近代,以克勞斯•雷曼教授為首的教師群體,致力於工業設計基礎教育的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系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結構。其課程體系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引入我國,之後廣為傳播,奠定了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基礎。神奇的立方體是該校眾多課題中一個經典的案例,要求學生對一個正六面體進行立體切割,不能有被遺棄的部分,且切分後的各個獨立部分在分割線處被連線起來,形成一個轉軸。共用一條軸線的兩部分可以沿軸線處翻轉開啟,從而組合成一個與原先立方體迥異的全新形態,但也可以沿著旋轉軸重新還原成正立方體。理解該課題的意義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解讀。

第一,該形態練習要求將立方體進行空間切割,所以切割方式成為切分形態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選擇某個面為基準沿單一軸方向行進的切割,切割線大多為直線,也可以是弧線,這種方法切出的形直觀明瞭,且只能在一個平面上進行切割。所以從一個面就能看出其最終的組合形態,變化方式相對簡單,被稱為單向切割。對處於不同軸向上的面進行切割,有些切面可以相互交錯,如此,在切面之間形成的.切面相交線就可以作為新的旋轉軸,被稱為多軸向切割。這種切割方式中還有一種貫穿形體的切法,可以被稱為跨軸向切割,切面本身就可以是立體存在的,會使得創造出的新形態生動並富於變化。

第二,當切割將物體一分為二時,被切分的兩個部分將會在各自邊上有兩條完全一樣的切開線,這就意味著在同一個被切分的體塊上可以有多條線被選擇成為旋轉軸線,但以哪條邊作為軸線展開後的效果最能體現出形態的美感、協調性,則需要大量的嘗試。不同的邊作為旋轉軸展開後的形態會完全不一樣,在切分不止一次的情況下,會產生一個形體上有多條旋轉軸的情況。作為一個串聯著的整體,極有可能出現沿著一條旋轉軸線展開後影響到其他形體展開的現象。因此,旋轉軸的選擇是除對形體進行切割外最重要的環節。

第三,各自獨立而又有一定內在聯絡的要素,按照某種規則或規範進行調整或協調,使之成為統一體呈現出來就是形態的整體性。被切分的形態存在著形態之間相互對稱、相互類似或完全一樣的情況,如何通過不同軸向上的展開形成一個整體性的新形態,就是該形態設計練習的直接目的。切割方式和旋轉軸決定了形態最終的呈現狀態、完整性、正負形空間的流暢以及視覺審美感受的愉悅,都是對其構築的新形態是否達到設計目標的檢驗。通常切口的大小、形狀、位置以及旋轉軸的選定都應當考慮到與其他形體邊長或面積的倍數關係。這樣,切分後的形態在展開、組構的過程中就會與其他形體建立某種呼應關係,從而產生可被直接感知的關聯與秩序感,這正是視覺審美愉悅感產生的原因。除視覺方面的感知外,該形態練習也蘊含著功能性和實用主義的色彩。從表面上看,這只是將立方體分割後再構築成新形態的一個課題練習,但在現實的設計中,很多情況下設計師需要考慮到節省空間和便於包裝,所以在處理手法上往往採用拼裝、組合、可摺疊的結構來整合形態,增大空間的使用效率,而這正是該課題設定的初衷。

結語

以上兩個課題,是通過對形態的組合構成和分解重構設計,引入了造型設計基礎課程中對形態設計的初步探索。該課程的體系十分龐大複雜,涵蓋了幾乎所有造型設計原理和方法,需要由淺入深漸進式地不斷學習才能慢慢領會其精髓。④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髮展,作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學科也需要與時俱進,繼續與多學科交叉融合,豐富完善其內涵。

註釋:

①柳冠中.綜合造型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②邱鬆.造型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9.

③蓋爾•格里特•漢娜.設計元素[M].李樂山、韓崎、陳仲華,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48.

④張銳.淺談《造型設計基礎》中關於“形態設計”的漸進式教學模式[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3(2):72.

TAGS:形態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