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語文”課是這樣上的

才智咖 人氣:1.06W

引導語:美國父母從小重視孩子的演說能力訓練,各個學齡段都有演講和辯論課程,從而充分培養孩子敢於參與、敢於發表意見的自信心和創造力。美國人演講能力就是這樣在課堂中從小慢慢培養起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的美國“語文”課是這樣上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美國“語文”課是這樣上的

10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之後,引起了不少爭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獲獎的理由,在傳統的觀念中,諾貝爾文學獎應該頒給文學家或作家,因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基本指導原則是“推動文學發展”和“促進優秀文學家為全世界所接受”,關鍵詞是“文學”。

美國人眼中的“鮑勃·迪倫”是什麼樣,氣門一起見證下美國課堂中辯論。

美國高中的英語課,教師組織學生辯論的主題是:鮑勃·迪倫是否應該獲得諾貝爾獎?一開始老師播放了三首鮑勃·迪倫廣為傳唱的歌曲:《在風中吹》、《永遠年輕》和《愁腸難解》。

這些歌曲是鮑勃·迪倫的代表作,受到了無數歌迷的追捧。它們旋律悠揚,略帶憂傷和感懷,瀰漫在整個教室,教師還提醒他們“在感受美妙的音樂之時,要注意歌詞的韻味和意蘊”,因為“欣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不僅是享受音樂而已”。

教師發給學生五份閱讀材料,這些材料絕大多數來自最近報紙對他的評論。有一份材料收集了鮑勃·迪倫的一些歌詞,闡述和演繹了不同主題,如愛、自尊、優雅、渴望、時尚、生命等等。這是鮑勃·迪倫生命和生活的價值觀,反映了他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當然這些歌詞也以詩的形式表達了他的文字駕馭、表達能力和穿透力。

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向學生解釋了辯論活動的基本要求:模擬諾貝爾文學委員會評審活動,辯論鮑勃·迪倫是否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陳述各自的理由。

學生可以支援,也可以反對,還可以保持中立。這樣設定的辯論的基本要求和框架,鼓勵學生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分析,但也允許學生不站隊,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不是絕對的傾向,同時也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受他人的影響。

學生開始閱讀六份材料,大概花了十多分鐘。教師還引導大家在提煉和確定觀點時,要注意證據,知道哪些材料印證你的主要觀點或分觀點,並能說出出處,以提高說服力。

材料中說了什麼?為什麼這麼說?他的歌詞具有什麼特點?是如何表達觀點的?這些材料幫助學生認識鮑勃·迪倫,並據此判斷他是否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畢竟對於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來說,七十多歲的鮑勃·迪倫離他們有點遙遠,雖然他在美國非常著名。

我們注意到學生們用彩色筆在紙上將重要的觀點劃出來,還有的學生用思維導圖將和自己觀點一致的文字羅列出來,以便整理自己的思路。

這樣一來,辯論的觀點就建立在充分的證據或詳盡的事實之上。經過充分閱讀和思考形成的觀點,具有邏輯性和法理性,因為辯論不僅需要觀點,更需要邏輯和事實。

在完成獨立閱讀和思路整理後,所有的組開始交流,每個學生向組內的同學分享個人的觀點,以及支撐觀點的事實和實證。教室裡非常熱鬧,大家在陳述自己的觀點後從不同的角度、視角或材料說明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小小的辯論賽和交流會。

很快到了全班辯論和交流的時刻。教師要求一組學生到臺上去現場辯論,分成三支隊伍講述各自觀點。組內的觀點不同,但這不妨礙他們彙報。每個代表在陳述完觀點和理由後,臺下的同學提問或者補充觀點,互相交流、發言和提問。

如果得到臺上辯手認可的話,可以站在他們的隊伍後面。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臺下的學生越來越少,三支隊伍後面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他們在對話和辯論中找到了自己的“立場”。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中超過一半的學生竟然不同意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獎,他們講了很多理由:

“諾貝爾文學獎對於美國的嚴肅的大師比如更高水平的菲利普·羅斯來說極不公平”

“鮑勃·迪倫是非真正意義上的詩人”

“他的只是歌詞而不是詩詞”

“人們對於他的認可只是因為音樂和旋律,而不是文學”等等

也有不少學生認為鮑勃·迪倫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如:

“2500年前,偉大詩人荷馬和薩福也寫下配合音樂吟唱的詩作,我們現在依然在閱讀他們的著作”

“鮑勃·迪倫音樂的最大價值在於對聲律的探索和追求,而很多時候與詩歌的價值是相同的”

還有的同學說出了第92屆普利策文學獎上鮑勃·迪倫的獲獎評語:

“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了深厚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

他們認為鮑勃·迪倫的作品是音樂和文學的完美結合。

當然還有“騎牆派”,教師要求他們觀察兩種觀點,去分析判斷,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選擇隊伍。不過最後還是有人“頑固不冥”,堅持不站隊。也許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需要閱讀或收集更多的資料及資訊,這就是一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體現和培養,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從。

在這樣的三方辯論和選擇站隊中,討論變得極其熱烈。材料中的觀點和事實被挖掘得一覽無遺,並揉合交織著學生的判斷和認識,觀點變得越來越鮮明,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當然,結果對於誰來說都不重要。教師說關鍵是學生要在閱讀和辯論中學會如何用收集證據去形成觀點,思辯地說服他人。

很快,課堂結束了,然而教學並沒有結束,教師要求學生回家去網上查詢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標準,看看自己的觀點和標準之間的差異,分析在專家眼中的獲獎的理由。老師還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完成一篇小論文,闡釋自己對於鮑勃·迪倫獲獎的態度。

在美國的政治、公共和社會生活中,辯論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長久以來,辯論和演講課程是學校的傳統課程。我們曾經看到我們居家主人中學時的課表。那是近四十年前,他就在學校裡參加了辯論社團,還經常外出和其他學校的社團辯論。

這樣的傳統一直保持到現在。所以幾乎所有的`中國小校會開設辯論課,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辯論能力,大學生更不要說了。

其實這和美國的教育理念有關。他們認為演講能力是個人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展示個人魅力的途經,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很好辦法。他們從小重視孩子的演說能力訓練,各個學齡段都有演講和辯論課程,從而充分培養孩子敢於參與、敢於發表意見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美國人演講能力就是這樣在課堂中從小慢慢培養起來。

就像今天的課堂,著實讓我們開了眼界。辯論前的引導和輸入,辯論中的脣槍舌劍,辯論後的鞏固對話,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實證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而且這樣的選題,不但來自學生的生活世界,將學校和教室的大門開啟,使得學生的學習世界和生活世界連線起來,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思維、對話和磨礪”的話題特點,在傳統和現實的矛盾選擇中建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除了在拉金塔高中的課堂中,在河邊郡的印第安國中,我們同樣也看到了他們辯論社團上的辯題,如:

特許學校是否一定做得更好?

加州的投票者是否應該通過55號法律修正案?

英國是否應該脫離歐盟?

特朗普是否應該成為總統?

美國是否應該拒絕更多的難民?

這些話題很巨集大,都是社會所關心的熱點或者焦點。因為社會從來不缺少爭議的話題,而這些辯論題目引導他們去關注社會問題,承擔起社會的責任,並在辯論中培養自己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開啟封閉和桎梏的大門,還學生一個真實的生活世界,引導他們去關注現實世界。

課堂教學不是拘泥於遣詞造句和基於“標準”以及“庖丁解牛”式的文字解讀,而應鼓勵學生在充分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建立自己對於世界的標準和認知,並能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成為獨立思考和表達自我的人。

TAGS:課是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