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註之子罕篇

才智咖 人氣:2.75W

《論語》乃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11705個漢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論語譯註之子罕篇的知識,歡迎閱讀。

論語譯註之子罕篇

1子罕①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

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功利、命運和仁德。

【註釋】

①罕——副詞,少也,只表示動作頻率。

2達巷黨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譯文】

達街的一個人說:“孔子真偉大!學問廣博,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孔子聽了這話,就對學生們說:“我幹什麼呢?趕馬車呢?做射擊手呢?我趕馬車好了。”

【註釋】

①達巷黨——《禮記雜記》有“餘從老聃助葬於巷黨”的話,可見“巷黨”兩字為一詞,“里巷”的意思。

3子曰:“麻冕①,禮也;今也純②,儉③,吾從眾。拜下④,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

孔子說:“禮帽用麻料來織,這是合於傳統的禮的;今天大家都用絲料,這樣省儉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見君,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又磕頭,這是合於傳統的禮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頭,只升堂後磕頭,這是倨傲的表現。雖然違反大家,我仍然主張要先在堂下磕頭。”

【註釋】

①麻冕——一種禮帽,有人說就是緇布冠(古人一到二十歲,便舉行加帽子的儀式,叫“冠禮”。第一次加的便是緇布冠),未必可信。

②純——黑色的絲。

③儉——績麻做禮帽,依照規定,要用二千四百縷經線。麻質較粗,必須織得非常細密,這很費工。若用絲,絲質細,容易織成,因而省儉些。

④拜下——指臣子對君主的行禮,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再磕頭。《左傳》僖公九年和《國語齊語》都記述齊桓公不聽從周襄王的辭讓,終於下拜的事。到孔子時,下拜的禮似乎廢棄了。

4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一點也沒有四種毛病——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5子畏於匡①,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⑵不得與⑶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被匡地的群眾所拘禁,便道:“周文王死了以後,一切文化遺產不都在我這裡嗎?天若是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也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滅這一文化,那匡人將把我怎麼樣呢?”

【註釋】

①子畏於匡——《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離開衛國,準備到陳國去,經過匡。匡人曾經遭受過魯國陽貨的掠奪和殘殺,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陽貨,便以為孔子就是過去曾經殘害過匡地的人,於是囚禁了孔子。“畏”是拘囚的意思,《荀子賦篇》雲:“比干見刳,孔子拘匡。”《史記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可見這一“畏”字和《禮記檀弓》“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的“畏”相同,說見俞樾《群經平議》。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十五里有匡城,可能就是當日孔子被囚之地。

②後死者——孔子自謂。

③與——音預。

6太宰①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嗎?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道:“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

孔子聽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時候窮苦,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會有這樣多的技巧嗎?是不會的。”

【註釋】

①太宰——官名。這位太宰已經不知是哪一國人以及姓甚名誰了。

7牢曰:“子云,‘吾不試①,故藝。’”

【譯文】

牢說:“孔子說過,我不曾被國家所用,所以學得一些技藝。“

【註釋】

①試——《論衡正說篇》雲:“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用也。’”這“試”字也應當“用”字解。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哩。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我從他那個問題的首尾兩頭去盤問,[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後儘量地告訴他。”

9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①,吾已矣夫!”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圖畫出來了,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

【註釋】

①鳳鳥河圖——古代傳說,鳳凰是一種神鳥,祥瑞的象徵,出現就是表示天下太平。又說,聖人受命,黃河就出現圖畫。孔子說這幾句話,不過藉此比喻當時天下無清明之望罷了。

10子見齊衰①者、冕衣裳者②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③;過之,必趨③。

【譯文】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穿戴著禮帽禮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見的時候,他們雖然年輕,孔子一定站起來;走過的時候,一定快走幾步。

【註釋】

①齊衰——齊音諮,zī;衰音崔,cuī。齊衰,古代喪服,用熟麻布做的,其下邊縫齊(斬衰則用粗而生的麻布,左右及下邊也都不縫)。齊衰又有齊衰三年、齊衰期(一年)、齊衰五月、齊衰三月幾等;看死了什麼人,便服多長日子的孝。這裡講齊衰,自然也包括斬衰而言。斬衰是最重的孝服,兒子對父親,臣下對君上才斬衰三年。

②冕衣裳者——卽衣冠整齊的貴族。冕是高等貴族所戴的禮帽,後來只有皇帝所戴才稱冕。衣是上衣,裳是下衣,相當現代的帬。古代男子上穿衣,下著帬。

③作,趨——作,起;趨,疾行。這都是一種敬意的表示。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

顏淵感嘆著說:“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雖然這樣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①。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②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

孔子病得厲害,子路便命孔子的學生組織治喪處。很久以後,孔子的病漸漸好了,就道:“仲由幹這種欺假的勾當竟太長久了呀!我本不該有治喪的組織,卻一定要使人組織治喪處。我欺哄誰呢?欺哄上天嗎?我與其死在治喪的人的手裡,寧肯死在你們學生們的手裡,不還好些嗎?卽使不能熱熱鬧鬧地辦理喪葬,我會死在路上嗎?”

【註釋】

①為臣——和今天的組織治喪處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是死者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才給他組織治喪處。古代,諸侯之死才能有“臣”;孔子當時,可能有許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禮。不同之處是治喪處人死以後才組織,才開始工作。“臣”卻不然,死前便工作,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翦須諸事都由“臣”去處理。所以孔子這裡也說“死於臣之手”的話。

②無寧——“無”為發語詞,無義。《左傳》隱公十一年雲:“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杜預的注說:“無寧,寧也。”

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①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

子貢道:“這裡有一塊美玉,把它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道:“賣掉,賣掉,我是在等待識貨者哩。”

【註釋】

①賈——音古,gǔ,商人。又同“價”,價錢。如果取後一義,“善賈”便是“好價錢”,“待賈”便是“等好價錢”。不過與其說孔子是等價錢的人,不如說他是等識貨者的人。

14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

【譯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註釋】

①九夷——九夷就是淮夷。

②何陋之有——直譯是“有什麼簡陋呢”,此用意譯。

15子曰:“吾自衛反魯①,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②。”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的篇章]整理出來,使《雅》歸《雅》,《頌》歸《頌》,各有適當的安置。”

【註釋】

①自衛反魯——根據《左傳》,事在魯哀公十一年冬。

②雅頌各得其所——“雅”和“頌”一方面是《詩經》內容分類的類名,一方面也是樂曲分類的類名。

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①,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②?”

【譯文】

孔子說:“出外便服事公卿,入門便服事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禮,不被酒所困擾,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註釋】

①父兄——孔子父親早死,說這話時候,或者他哥孟皮還在,“父兄”二字,只“兄”字有義,古人常有這用法。“父兄”或者在此引伸為長者之義。

②何有於我哉——如果把“何有”看為“不難之詞”,那這一句便當譯為“這些事對我有什麼困難呢”。全文由自謙之詞變為自述之詞了。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①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註釋】

①舍——上、去兩聲都可以讀。上聲,同舍;去聲,也作動詞,居住,停留。孔子這話不過感嘆光陰之奔駛而不復返吧了,未必有其它深刻的意義。

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人,喜愛道德賽過喜愛美貌。”

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⑴。”

【譯文】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懶得做下去,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還是要自己堅持呵!”

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談到顏淵,說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見他不斷地進步,從沒看見他停留。”

22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

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過的罷!吐穗開花了,卻不凝漿結實的,有過的罷!”

【註釋】

①秀——“秀”字從禾,則只是指禾黍的吐花。

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

孔子說:“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麼名望,也就值不得懼怕了。”

24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嚴肅而合乎原則的話,能夠不接受嗎?改正錯誤才可貴。順從己意的話,能夠不高興嗎?分析一下才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實際不改,這種人我是沒有辦法對付他的了。”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⑴。”

26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註釋】

①三軍——周朝的制度,諸侯中的大國可以擁有軍隊三軍。因此便用“三軍”作軍隊的通稱。

27子曰:“衣①敝縕②袍,與衣①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

孔子說道:“穿著破爛的舊絲綿袍子和穿著狐貉裘的人一道站著,不覺得慚愧的,恐怕只有仲由罷!《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不會好?’”子路聽了,便老念著這兩句詩。孔子又道:“僅僅這個樣子,怎樣能夠好得起來?”

【註釋】

①衣——去聲,動詞,當“穿”字解。

②縕——音運,yùn,舊絮。古代沒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絲綿。一曰,亂麻也。

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兩句見於《詩經邶風雄雉篇》。

2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①也。”

【譯文】

孔子說:“天冷了,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註釋】

①雕——同凋、凋零,零落。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經常樂觀,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①;可與立,未可與權。”

【譯文】

孔子說:“可以同他一道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體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體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權達變。”

【註釋】

①立——《論語》的“立”經常包含著“立於禮”的意思,所以這裡譯為“事事依禮而行”。

31“唐棣①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譯文】

古代有幾句這樣的詩:“唐棣樹的花,翩翩地搖擺。難道我不想念你?因為家住得太遙遠。”孔子道:“他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註釋】

①唐棣……何遠之有——唐棣,一種植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意思,或者和顏回講孔子之道“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意思差不多。“夫何遠之有”可能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或者當時有人引此詩,意在證明道之遠而不可捉摸,孔子則說,你不曾努力罷了,其實是一呼卽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