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與企業過冬的區別

才智咖 人氣:8.73K

提要:對於企業過冬而言:中國民營企業一定要清楚中國市場經濟還在進一步完善之中,民營企業還不能完全和國有企業在一個起跑線上同臺競爭。因而寧願選擇穩健一點,也不要盲目衝動。同時此時要向管理要效益,真正把企業內部員工的價值挖掘出來。這本身是對組織負責任的,同時也有利於個人的提高,也即是對個人的負責。在業務不是太繁忙的時候,對骨幹人員進行培訓學習、邀請諮詢公司對企業的人力資源、流程、企業文化等方面建設進行餈導,這些無疑為企業衝破冬天挺進春天做了最充分的準備。

企業文化與企業過冬的區別

張愛玲說過一句讓人不大容易忘掉的話:人生就像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蚤子。事實上,中國很多企業的文化建設又何嘗不是這襲華麗的袍子。企業文化成為了最時髦的詞彙,就像萬金油一樣被四處塗抹。我認為:通過反思企業文化進而反思中國企業管理適逢其時。

企業文化是什麼

明晰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前提:要知道企業到底是什麼。企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其出現是基於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企業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從遠古時代群落內成群結隊捕殺大型動物到現代企業內部人員分工與合作,它們和企業從本質上講都是一致的,當然企業概念要相對複雜一些:所謂企業,就是以共同的精神為核心,藉助制度的紐帶,使物質運轉起來,通過與社會系統進行交換,創造價值的一種組織。企業誕生是生產力發展進步的重大標誌之一。

回望企業組織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一條主線,那就是人。企業的使命歸根是服務於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是企業的尺度,這是一條不可更改的前提。那麼也就不難理解: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做到關心人、愛護人、激勵人,讓人在組織中獲得快樂與進步,把“大我”植入“小我”,使一個個成員個體成為組織整體的化身。也就是所謂的耕心工程。企業文化建設實際上就是建設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較之功利化的績效具有更深沉的價值。

在這樣一個人被高度工具化的時代中,就像羅伯特克瑞裡《我自己》指出的那樣:

我,如果老了/還是想知道/為什麼人類,男人/還有女人/被撕裂,輸得這樣慘/為什麼希望不能/發現一個比這世界/更好的世界

企業文化建設本身實際上代表了人類的一種努力,經由這種努力去發現一個更好的世界。文化建設本身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反覆觀照。

企業文化的功用價值何在?

美國蘭德公司、麥肯錫公司、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的專家通過對全球優秀企業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世界500強勝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公司善於給他們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這些一流公司的企業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業文化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最注重四點:一是團隊協作精神;二是以客戶為中心;三是平等對待員工;四是激勵與創新。憑著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力,使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

同樣,科特通過12年的研究,在研究了200多家企業後,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中指出,具有高績效的企業文化的公司在以下四個方面優於那些業績平平的同行:

銷售收入增長為後者的4倍

員工人數增長為後者的8倍

股票市值增長為後者的11倍

淨收入增長為後者的750倍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戰略的有效保障和執行媒介,是制度管理的補充和延伸,對組織成員能夠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業界企業文化研究學者論述頗多,在此不多贅言。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很多專家開始大談特談企業文化的功用,不厭其煩的講企業文化能幫助企業度過不景氣的冬天。我認為這有誤導的嫌疑。就彷彿義和團帶了護身符就能刀槍不入一般。如果一個企業資金鍊斷裂,那麼企業文化叉怎能遠水解此近渴?正如一個危重病人,人蔘鹿茸又有何益?

事實上,對企業文化的功用也來自於我們對管理尤其是績效管理的反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主張打破大鍋飯,主張通過調節收入來煥發組織活力。這種做法確實在相當長時間裡效果非凡。但是作用確乎在一點點的減少。就像一個小故事講的那樣:一個商人掉到水裡了,他對岸邊的漁夫喊道:趕快救救我吧,把我救上來我給你一萬塊錢。漁夫正要去搭救的時候,這個商人又喊:救救我吧,我給你五十萬塊錢。漁夫隨著商人出價越來越高,愈加期待下一個高回報。結果商人體力不支被水淹死了。這是現代物質社會典型的貓和老鼠的故事。在這種反覆的博弈過程中,人的原始動機與訴求被更改。一個組織如果引導員工走向徹底的績效主義與物質至上,那麼這個組織將變得人心渙散慾望無窮。通過深入觀察研究,我們發現:企業成長階段從早期到後期,物質激勵手段的有效性呈遞減效應,精神激勵手段的有效性呈遞增效應。文化的功用價值就在於它較之企業物質方面的激勵更長久更穩定,而其本身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企業文化論文 )這是企業文化功用之外的大功用。

記得任正非先生在《華為的冬天》開篇問道: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這實際上是任何企業家都必須思考的問題。企業文化是對顧客、員工、社會等諸多利益共同體的莊嚴承諾。一個企業能否山高水長,其營商環境是決定性因素。

但是因為功利主義、機會主義、惟我獨尊思想等的泛濫,中國的一大批企業家縱論企業文化只能是痴人說夢。

企業文化功用價值的超越

在對企業文化功用價值做出肯定的同時,我必須提請大家注意企業文化的超越功利之價值。很多基業長青的企業之所以獲得永續的尊敬,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組織超越了績效、利潤,對社會進步、正義公平產生至偉作用。

記得龍應臺先生曾在《文化到底是什麼?》一文中寫道:

有一天,臺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85歲的父親去聽。當戲中演到楊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 “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兒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父親16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準備幫母親買菜,路上被國黨軍隊抓了壯丁。此後,在戰爭的炮火聲中輾轉流離,在兩岸的鬥爭對峙中倉皇度日,70度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來不及道別的母親。

謝幕以後,人們紛紛站起來,我才發現,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有的拄著柺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裡還有淚光。

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彷彿已經交換了一組密碼。是曲終人散的時候,這些互不相識的人變成了一個關係緊密、溫情脈脈的群體。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在龍應臺眼中,文化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粘合劑,這自然是洞見之論。企業文化當然也是企業組織最重要的粘合劑。如果說企業是一群人為了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完成一個人不能完成的任務的話,那麼企業文化則有效的幫助組織實現上下同欲。張承志先生也曾經豪邁的指出: “飽暖或饜足是不夠的,富裕或財富是不夠的——確實還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活下去的同時,怎樣做才能保住生的尊嚴和意義;微渺的流水日子,怎樣過才算有過生的高貴。……(這)依然是一個精神的,關於人的氣質的話題。……是的,就是它,它比經濟大勢、比是非成敗,更影響著我們的未來。”企業文化建設本身,就是通過理解、參與、營造或歸屬某種組織文化,尋找生命寄棲的價值支點、文化歸屬和精神家園。

這也就要求企業把自身的文化建設轉化為地久天長的行動,轉化為吃飯穿衣的日常凡俗。文化建設是滴水穿石水到渠成的事情。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企業文化與企業過冬。

其實,企業過冬,並不意味著消極無為,反而應該是積極作為或者大有所為。如果糧草衣被充足,有些企業是應該縱馬打獵的,這是一個實現超越的良機(企業在平時擴張只有發展意義,但是在困難時期則具有成長意義)。而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積極從內部進行企業管理改善與提高,對外加強渠道和品牌建設,這些對企業長遠發展具有深遠價值。

據我所知,很多企業之所以會出現冬天困境,就在於此前的瘋狂與不務正業。在股市和房地產泡沫洶湧的時候,企業家們都變成了投機者,從短期來看他們的收益是頗豐厚的,但是到來冬天,因為創新不足、主營業務競爭優勢不明顯,這些企業在產業競爭格局中慘遭淘汰,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如果不能從機會主義向自主創新品牌建設轉變,那麼企業家在產業社會中永遠不會有話語權。投機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利益,但是為了芝麻扔掉西瓜還是得不償失的。在別人瘋狂時保持必要的審慎和冷靜,這是小企業家和大企業家的分野所在。

對於企業過冬而言:中國民營企業一定要清楚中國市場經濟還在進一步完善之中,民營企業還不能完全和國有企業在一個起跑線上同臺競爭。因而寧願選擇穩健一點,也不要盲目衝動。同時此時要向管理要效益,真正把企業內部員工的價值挖掘出來。這本身是對組織負責任的,同時也有利於個人的提高,也即是對個人的負責。在業務不是太繁忙的時候,對骨幹人員進行培訓學習、邀請諮詢公司對企業的人力資源、流程、企業文化等方面建設進行指導,這些無疑為企業衝破冬天挺進春天做了最充分的準備。

當然必須指出,如果企業已經入不敷出,那麼裁人減產等都是立竿見影的措施。而企業文化建設則是面向未來的,所以我建議:如果有可能就不要在冬天給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降薪,如果能一起過冬,就不要讓一個戰友掉隊。在我看來,保障自己企業員工基本的生活水準是企業的倫理道德所在,也是企業上下同欲的基礎。

我經常和一些企業家朋友講:要進行制度完善與流程梳理包括人力資源的系統提升,但是也要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從點滴做起。前者具有當前意義,是企業獲得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後者則具有未來意義。把當前努力和未來意義結合起來,這樣的組織有輝煌的未來。

如果說戰略是一段時間的承諾,企業文化則是一生甚至幾代人的承諾。承諾背後是平淡如水的生活,大悲大喜中的堅守,磨血般的修煉,水滴石穿企業文化如同豐碑。那麼如果你問我企業文化究竟有多大作用?我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TAGS:企業 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