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企業文化成了包袱

才智咖 人氣:1.17W

谷歌、雅虎、蘋果這些矽谷科技巨頭,不但引領了全球科技浪潮,本身也成為科技人才的一個個“黃埔軍校”。比如大名鼎鼎的“PayPal黑幫”(企業家群體),都源自PayPal前高管和創始人。

蘋果企業文化成了包袱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蘋果這家明星公司的離職員工,不僅成功創辦的新公司數量遠遠少於其他公司,而且能夠成為大氣候的也數量屈指可數。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日前加州矽谷媒體《墨丘裡新聞》發文進行了分析,原因包括過度的保密文化和蘋果特有的內部管理運營特色等等。

蘋果每年都會向市場推出一批創新的消費電子產品,並且在全球掀起購買狂潮。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蘋果公司這麼優秀,青年才俊如果先在蘋果公司鍛鍊幾年、然後再出來自己創業,這是個不錯的規劃。

然而事實上,這種想法可能有誤。蘋果這家大型科技公司在自家封閉的軟硬體生態系統中,規定了大量的條條款款,不僅讓第三方公司很難適應,也會讓蘋果離職員工在創業時遭遇挫折。

從蘋果離職的員工麥克尼斯(MattMacInnis),對此有親身體會。2009年,他離職之後創辦了Inkling公司,主要幫助其他公司在iPad和其他移動裝置上釋出內容。

在蘋果內部,所有的重要決策都來自頂部的高管,保密是最為重要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和科技創業形成了衝突。年輕的創業者不僅需要快速決策快速行動,而且需要多和科技媒體溝通,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麥克尼斯表示:“當我離開蘋果時,身上有很多壞習慣。”比如出於保密習慣,不願意和媒體打交道,另外突然一下子要自己做全部決定,不太習慣,“我花了很多年才改掉這些壞習慣。”

從麥克尼絲的身上,可以看到蘋果工作的經歷,給一些擁有創業夢想的人帶來的怪異的“包袱”

蘋果公司孕育出了大量的優秀科技產品,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個溫床,但是一個令人難以否認的'事實是蘋果“孕育”出的新創科技公司數量少得驚人。

蘋果公司注重保密文化,和矽谷開放和合作的精神格格不入。一些科技行業人士指出,蘋果似乎不是一個矽谷科技行業的組成部分,而是自己構建了自己的“科技谷”。

蘋果每年釋出的新產品,往往獲得媒體長篇累牘的報道和關注。然而開發這些優秀產品的蘋果員工,對於外界來說幾乎是“隱性”的。許多員工,在蘋果工作期間未能夠建立人脈網路,而是離職之後再從頭開始。

Menlo風投公司的資深業者賈內森(VenkyGanesan)表示,由於內部保密和業務隔離等原因,在人脈網路上,蘋果離職員工和其他創業者相比已經處於落後地位。

這位風投人士表示,蘋果公司像一個迷宮,但是在矽谷,科技行業從來不按照“你能知道什麼、不能知道什麼”的規則來工作,蘋果員工離職之後,會遭遇“文化衝擊”令人難以適應。

在矽谷的離職創業中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即在大型科技公司併購了小型公司之後,過一段時間這家小型公司的高管由於內部整合的原因選擇離職創業。

而在歷史上,蘋果公司對於外部併購並不感興趣,收購案例十分有限(庫克主導30億美元收購Beats電子公司,成為蘋果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部併購交易)。這也減少了從蘋果公司離職之後再次創業的案例。

據一些風投人士和蘋果前員工稱,蘋果公司的薪資福利完善,再加上節節攀升的股價(許多員工有股票或者期權),導致許多蘋果員工不願意去冒離職創業的風險。

在大型科技公司離職者創辦新公司方面,目前還沒有準確統計資料。不過賈內森估計,和谷歌、雅虎、PayPal等相比,蘋果離職員工創辦的新公司數量,要少出一半左右。

巧合的是,號稱“iPod之父”的法德爾離開蘋果之後創辦了智慧家居公司Nest,生產智慧恆溫器和煙霧探測器,谷歌早前斥資30多億美元收購了Nest,並將其作為打造安卓智慧家居生態的平臺公司。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整體上而言,蘋果員工離職創業現象較少、創辦的新公司數量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蘋果前員工和高管沒有出現成功的創業者。

在蘋果公司的巨大成功中,直營零售店模式功不可沒。不過,蘋果員工沃德曼(JaronWaldman)認為,現代的年輕消費者已經對實體店商品瀏覽體驗沒有太大興趣。2013年,沃德曼從蘋果離職,創辦了Curbside公司,加州灣區的消費者,可以通過一個手機客戶端直接從塔吉特等百貨公司訂購商品,然後快速在零售商店鋪門口取貨,從而避免了瀏覽商品、購物、排隊結賬的麻煩。

上述蘋果前員工麥克尼斯創辦的Inkling公司,執行和蘋果公司截然相反的企業文化。麥克尼斯堅持在公司內部保持完全透明,他每個季度都會向員工介紹企業運營情況,他也把決策權下放給了一線員工,而不是像蘋果一樣全部由頂層高管來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