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需實現 “三個轉變”

才智咖 人氣:2.9W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實現 “三個轉變”

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需實現 “三個轉變”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我們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時必須加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央高度重視和反覆強調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現在,關鍵是要通過一項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把有關部署和要求落實好,不斷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能力。

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客觀要求,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從被動應付到積極應對的轉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這是黨中央為順應我國人口形勢和經濟形勢作出的最新戰略部署,我們應該深刻理解“積極應對”的涵義,調整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路,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應對。

我們國家的人口老齡化與已開發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在已開發國家,老齡化是一個自然過程,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才出現的,不存在我們現在遇到的“未富先老”問題。即便如此,多年來很多已開發國家都面臨養老金支付壓力大、醫療費用快速增長、勞動力相對不足等問題。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著眼於更有效應對,國際社會形成了“積極老齡化”的應對共識。“積極應對老齡化”是對過去實行的過度強調保障和照顧的養老模式的主動調整,它更加註重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幫助老年人自主自立,積極面對晚年生活,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出貢獻。現在,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退休年齡都在65週歲以上,個別國家已接近70週歲;日本、美國等國家老年人收入中的30%到40%是勞動收入。這些都是積極應對老齡化成果的具體表現。

當前,我國人口形勢面臨“未富先老”的挑戰。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的人口一直處於快速老齡化之中,再過幾年就進入加速老齡化時期。同時,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在減速,這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最突出表現,還有就是勞動力短缺。一加一減,我國應對老齡化的壓力將驟然加大。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老齡化與工業化、城鎮化過程相互交織,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居民收入水平還相對較低。在面對老齡化問題時,我們勢必要比那些人口平緩老化的國家面臨更大的挑戰,因而更需要採取“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思路。但是,在我國推行這個新戰略,必將遇到多方面的阻力。一個方面的阻力是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以及“全民關愛”工作思路的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應對老齡化的工作方針一直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它對推動我國老年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一方針也存在一個不足,就是忽略了老年人的“自立自強”,簡單地將老年人擺在“接受”的被動地位。另外一個方面的阻力是社會理性對話的缺失。比如,提高退休年齡是必然選擇,但公眾普遍反對。

要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戰略,首先需要完善應對老齡化的工作方針,將老年人“自立自強”納入其中。還要適應實際需要,調整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比如老年人的統計口徑要合理調整、退休年齡要逐漸延遲、終身教育要認真落實、退休人員也要繳納醫療保險費、老年醫療衛生要更加註重老化預防、養老服務要立足於居家和社群。

第二個轉變:從發展機構照料到維護居家生活的轉變

1982年聯合國批准的 《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中就開始強調,“應該設法使年長者能夠儘量在自己家裡居住和在社群獨立生活”。在西方已開發國家,“老化預防”、“就地安養”早已成為基本共識,減少對養老機構的依賴已經成為各國的主要政策目標。一方面,各國都在積極倡導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推遲或減少殘障發生;另一方面,各國也在積極推進各種宜老環境建設,為居家老人提供各種支援,鼓勵老年人獨立生活,儘可能推遲進入養老院的時間。在歐洲各國,人們的普遍共識是“養老院是度過生命最後歷程的地方”,法國養老院老人的平均生活時間不到兩年。因此,住進養老院意味著人生的重大轉折,老年人做出這個決定往往都是相當慎重的。

然而,在近年來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中,養老機構建設卻始終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強調的是“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支撐”。但是,事與願違。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市場,對養老機構都有很強的偏好和依賴。由於考核指標等原因,當前各地在發展養老服務體系時仍以硬體投入特別是養老機構建設為主。這種大規模建設,結果是新建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高,全國養老機構床位平均利用率在60%左右,且居住在養老機構的大多數是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孝道,有關愛老年人的優良傳統。讓老年人集中居住、為老年人提供良好居住環境的願望是好的,但當前這種以機構為導向的標準化服務,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與國際上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總體趨勢是相背離的。

從促進老年人獨立生活的目標來看,有關部門應該淡化機構床位建設目標和考核,客觀認識機構養老的支撐地位,切實將工作重心放在以社群為依託的居家養老上。居家養老服務可以滿足老年人的安全感、親情感、歸屬感等情感需要,也符合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絕大多數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和社群養老的主導地位,需要多方面的創新。比如,要積極發展涉及老年人起居的上門服務,在醫療服務方面要強化社群衛生保健,同時要大力發展家庭病床以及有關的日間照料服務。另外,更要針對大量獨居老人積極推進以現代資訊為基礎的遠端和應急服務。

第三個轉變:從人海戰術向智慧化的.轉變

資訊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資訊化技術和手段的廣泛應用,將顯著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資訊化手段,發展智慧化養老將是養老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目前,我國老年服務普遍還採取主要依靠原始人力勞動和管理的辦法,從事簡單的服務內容,人力資源使用效率低,服務質量不高,從業人員缺乏職業自豪感,護理員的流失率在40%以上。無疑,養老服務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人對人直接提供服務。而照料老年人生活是件又苦又累的工作。因此,多數國家的養老服務業都普遍面臨護理員短缺問題。當前,我國就業市場形勢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勞動力不足特別是低端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具體到養老行業,護理員短缺問題更加突出。怎麼辦?瑞典的經驗表明,智慧化養老在緩解養老行業勞動力不足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智慧化手段,可以明顯減輕養老護理員的工作強度,較好地改善工作環境,從而可以留住或吸引更多從業人員。瑞典養老服務工作的智慧化程度很高,移動、洗澡等都有智慧化的輔助工具。因此,瑞典養老院很少面臨招工難問題。

智慧化的工具還是促進老年人獨立生活的重要支撐。緊急呼叫器、智慧監測腕錶等裝備,能隨時掌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防止意外發生,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智慧化輔助工具,能夠幫助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提高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自信心。老年人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將明顯減少對經濟活動人口的依賴,緩解子女壓力,釋放更多年輕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

智慧化社群服務,特別是社群衛生服務,有助於實現老人“小病不出社群”和在社群享受遠端專家服務。通過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社群醫療服務的各個方面,可以將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設施、醫療手段、醫療流程等全部實現智慧化。這些先進的工作條件有助於將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留在基層,幫助老人在社群層面實現“醫養結合”,進而增強社群和居家養老的魅力,減少對機構養老的依賴。

總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老齡事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發展我國老齡事業、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程序中,智慧化養老應該而且必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共同努力,把智慧化養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不斷髮揮出來、增強起來。